戚繼光:

1582年給事中張鼎思言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於是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

1585年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罷免回鄉後病死。

「承平日久, 弓刀廢弛, 至以二三品龍韜虎賁之將而稱走狗於六七品文階者有矣」。

文官的督撫到任之初, 武將們都是要「兜鑒執仗, 叩首而出, 嘉靖中周尚文位三公, 近日李成梁躋五等, 亦循此規不敢逾也。」

換句話說,走武將道路,想都別想····

王陽明:一輩子就是救火隊員,四處救火,一羣人很有默契的讓他四處跑,堅決不給他回京或者授課講學的機會。54歲辭官講學,第二年就有地方叛亂又把他調過去,最後累死在任上···

儒家的學派之爭纔是血淋淋的。

王陽明在厲害,一個人也對抗不了一羣。

孫承宗:史書上有個記載,很多字的發音有很多,一般的老師都是皇上讀啥就是啥,唯獨孫承宗非得給皇帝改過來,比如有一次一個六的讀音,天啟讀 溜 。 孫承宗大聲讀:祿 !

天啟也喜歡這個老師:每聽承宗講授 , 便頓覺心開 , 灑然動色易容。

孫承宗的問題就是年齡大了,早期沒有培育自己的班底,等到臨危受命的時候,無人可用。

張居正:四個人裏他是最有可能搶救一下大明朝的,其他三個也就是續上十幾年帶幾十年不等,張居正是唯一能續百年以上的,但是治標不治本。

有他的威望,能逼著官員們幹活,但是他以後呢?而且壓了這麼長時間,反彈更厲害

萬曆後期經常有太監被打死,被燒死,被扔到江裏淹死等等等各種死法,當然下手的都是「義民」

說白了就是國家沒錢,張居正能扣點錢出來,後續的皇帝和太監也不敢找高門大戶要錢,不然會被「義民」打死,只能變本加厲找貧民要錢。

飲鴆止渴,惡性循環。


看到這個問題不禁嘆了一口氣,感覺他們四個都有一句話要說:我愛大明,可是真的快愛不動了。

張居正至少給大明延壽了一甲子吧,但是死後呢,極盡羞辱,因為你實在太屌了,生前幹不掉你,只好等你死了再說。如果他能多活個二十年且一直強勢下去,或許大明真能病樹前頭萬木春,當然,萬曆也不允許就是了。

戚繼光和孫承宗都是從武事,陽明公雖然是大儒,但也並沒有高居廟堂,他們的生平很牛逼,但要說讓大明起死回生,基本不可能。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兩宋就是以文抑武,明朝亦然,當文官集團覺得自己無敵了的時候,就又開始內部鬥爭,罔顧事實,為反對而反對,唉...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那要看他們在哪個位置了,畢竟張居正站在帝國權力的巔峯證明瞭自己,其他三個人沒那個機會接觸到內閣+皇帝的權力,但是毫無疑問孫承宗能力是不如其他三位的。

而且還要看在哪個皇帝手下,

如果在太祖,成祖手下,直接可以躺贏了;

如果在愛新覺羅由檢的手下,那麼我可以肯定的說:一個都不能!!!都得死!!!

=======================================================

=======================================================

=======================================================

聲明一下:愛新覺羅由檢只是調侃明思宗造成的危害之大,跟完顏構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另外,不要把戚繼光當成一個武將,他是軍事家!軍事家!!軍事家!!!


張居正吧,擁有一個張居正,你可以得到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全能高效的張黨

中央有張居正坐鎮主持,張居正在政治,經濟,軍事國防各方面堪稱通才,用人也極具眼光。吏部本質上都是他管,兵部有譚綸,方逢時主國防軍機,戶部有王國光(後任吏部),張學顏(後任兵部)主財稅,工部建設水利有潘季馴(後任刑部),武將有戚繼光,李成梁守衛邊疆。這些還只是最有名的一些…張黨很多骨幹都是有實打實戰功,以及多方面能力的棟樑之臣,結果老張一死,基本全部被牽連下野。

地方上的能臣骨幹在張居正的支持下,也能跟地方豪強鬥一鬥。老張時間太短了,從豪強嘴裡好不容易掏出來一些土地,這是擴大稅基的工作,死後基本全部還回去。

張居正不是沒想改革金融,白銀作為貨幣,地方多中央少的倒懸問題,中央無法控制的問題,張居正這麼全能型的首輔會想不到?金融是明代開國以來的系統bug,張居正試圖鑄錢,但阻力太大太大。明代到萬曆初差不多被掏空,只剩龐大華麗的架子,從吏治財政民生各方面都危機重重,張居正也只能一步步來,不可能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他先抓的是財政權,所以推一條鞭法,先把錢收上來維持國家運轉,這個太緊急,因為國家已經沒錢了…一條鞭法的好處是從實物稅到貨幣稅,減少吏對民盤剝,對下層還是有很顯著好處,再加上清丈田畝之後,賦稅總徵收額度不變,富人田數變多,相對把負擔往富人身上轉移了一些。至於貨幣權這邊阻力太可怕,特別是江南一帶。老張的鑄錢計劃沒成功,活著的時候沒能搞定,他死了更沒人能搞。

所以當然是給張居正續了,當然萬曆青年早逝更好,一直讓老張當實際上的皇帝XD。


謝邀,鄙人才疏學淺,僅一家之言,錯誤之處還請多多指正。

雖然這幾個人裏我最喜歡戚繼光,但要是單個論,首先排除他。戚繼光畢竟只是一個武將,沒有張居正的支持,很快便失勢了,再有軍事才華也無法施展,後來的戚家軍最終也隨著明朝的衰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渾河血戰是他們最後的輝煌(說實話這個時候的戚家軍和當初的戚家軍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

個人對孫承宗瞭解不多,大多還是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看的。當年明月認為他就算不能收復失地,但至少能夠保住明朝不失,我覺得言過其實。明末小冰河期,民變四起,政治腐敗,黨爭激烈,財政入不敷出,軍隊戰鬥力低下,野戰打不過清軍,就算固守關寧防線,長久以來朝廷恐怕也沒那麼多的財力物力支持。整個崇禎十七年始終沒有解決好關外女真和關內農民軍兩線作戰的問題。如果能先和後金(清)議和專心對付農民軍也許能贏,可惜朝野上下都不支持,崇禎礙於面子,又怕擔責任,也不了了之了。攤上這麼個領導,也是無奈,崇禎雖然很勤政,但大都沒用對地方。

王守仁是個傳奇人物,不光創立心學並發揚光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而且軍事方面也很厲害,甚至堪稱傳奇,不過他自始至終沒有進入權利中樞,大多在地方為政,讓他來扭轉乾坤,扶將傾之大廈,行不行,說實話,難以預料,我真不知道。

張居正,我覺得他可以延緩明朝的滅亡,但無法讓明朝起死回生。他的改革的確是有不少顯著成效,使明朝有中興之勢,但隨著他的逝世改革最終歸於失敗,而且還被皇帝和一大幫反對派反攻倒算。畢竟,自古以來改革都會觸及太多人的利益,而改革者大部分都沒有好下場,吳起,商鞅,王安石,張居正……改革者打破了傳統,分了他人的蛋糕,但畢竟存在就有合理的地方,他想要不破不立,但結果是沒有立成。另外,當年明月提到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說過,和張居正相比,他有個優勢,他是皇帝,可以承擔相應的後果,張居正不行,即便他的權勢堪比皇帝(而這似乎觸及了每一個皇帝的神經),而且,他的改革,一條鞭法,考成法等等也不是完全合理,而他似乎也過於嚴苛,急於求成。甚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張居正讓明朝短期內國力迅速提升,但最終可能沒有延長,反而縮短了明朝的總壽命,也許,不改革明朝也會一點點爛下去,但能走的遠一點。(個人觀點,不喜勿噴)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張居正,我支持改革,我覺得重新煥發活力比渾渾噩噩的死去要好,無論是人還是國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