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捷中的作用,現在學界還是比較客觀,但是也有神話的傾向。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捷中確實起了中堅力量的作用,但是並非唯一軍事力量。《清史稿》中記載:「(馮)子材居中,(蘇)元春為承,(王)孝祺將右,陳嘉、蔣宗漢將左」。然而在許多著作中,只留下了馮子材的情節,給大家造成鎮南關大捷似乎是馮子材一支隊伍在孤軍奮戰。鎮南關大捷是馮子材、蘇元春、王孝祺、陳嘉、蔣宗漢等人一起奮戰的結果。

之所以馮子材是鎮南關大捷的第一功臣,主要是因為在這一戰中,關鍵的決策都是出自於馮子材,例如主動迎擊法軍、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在鎮南關一線等,是馮子材的軍事部署讓這一戰打得比較漂亮。當然除了馮子材的軍事指揮戰略,鎮南關一戰之所以取勝還是各方勢力妥協,團結一致抵抗外敵的結果。例如潘鼎新在張之洞的調和下,對馮子材言聽計從,馮子材也比較尊重和服從潘鼎新,張之洞雖然比較討厭潘鼎新,但是在外敵當前,不會因私廢公。

在鎮南關前線,清軍各路的文武官員在大局面前表現得非常團結,將士身先士卒,文官獻言獻策各盡其能。當時關於戰還是和,清廷分成兩派,互相攻訐,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關係複雜,矛盾重重,加上前線又有黑旗軍、湘軍、淮軍、楚軍、桂軍等大小山頭,在這種情況下達到空前的團結實屬不易。再加上法軍在攻打清軍時,天降大霧,一時能見度很低,法軍的槍炮很難瞄準,這纔有了馮子材「持矛大呼」與法軍血拚的情節。鎮南關大捷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結果,馮子材的功績值得肯定,但也要客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