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之亂的平定有三個關鍵人物,一個是條侯周亞夫,另外一個就是梁孝王劉武,還有一個是晁錯,三人缺一不可。我們只看到了周亞夫的大破強敵,而忽視了劉武的堅守陣地,忘記了晁錯的腰斬殉國。

地利—梁王劉武的堅守

梁王劉武的封國位置非常關鍵,處於京師的咽喉要道,只要攻下樑地,就可以直搗京師,推翻漢景帝的統治,可是在劉武的努力堅守下,七王的叛軍沒能再前進一步,而同時周亞夫迂迴到七王叛軍之後,截其糧道,最終將其一舉擊潰。

人和—以身殉道的晁錯

前臺站上去的英雄周亞夫,不過是平定七王之亂過程中的一個突出代表,沒有晁錯的犧牲消除七王叛亂的口實恐怕周亞夫也不會勝利的這麼快。晁錯的以身殉道,消除了七王之亂打出的「清君側,誅晁錯」的口實,為平叛在輿論上佔據了主動,贏得了天下人心。

天時—眾志成城的結果

三個月平定七國之亂確實是不世之功,但是絕不是周亞夫一個人的功勞,沒有漢景帝的當機立斷,沒有竇嬰袁盎的統籌安排,梁王劉武的誓死堅守,勇將雄兵的奮勇殺敵,七王內部的貌合神離,吳王劉濞的功虧一簣,七王之亂就不可能這麼快平定。

戰爭是複雜的也是殘酷的,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結局的,說的大一點要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才能成勢。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即使沒有周亞夫,漢朝中央政府依然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但漢朝中央政府可能元氣大傷。

周亞夫憑藉其優秀的軍事統帥能力加速了吳楚七國之亂的兵敗過程。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當雙方決定用戰爭手段解決糾紛時,已基本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同時戰爭也是體系和體系的對抗,是雙方綜合力量的全面對抗。將領只是單一因素,有可能因為將領的軍事素質高,用兵出色,而取得一些勝利。對大局有決定性影響的還是國力。

根據漢朝軍制,皇帝將軍隊分為幾部分,第一部分是漢朝的主力精銳部隊,就是駐紮在長安的南軍、北軍。南軍、北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士氣高昂,弓馬嫻熟,就是漢朝保衛自己統治的戰爭機器。秦末起義,楚漢相爭,漢初諸侯王叛亂。南軍、北軍一次又一次遠徵,已經用行動證明,但凡叛亂的勢力,別管你多厲害,終究會被漢朝的兵峯碾壓致死。第二部分是郡國兵,郡國兵就是諸侯王自己徵召的軍隊。往往戰鬥力差異懸殊。第三部分是邊防兵,為對抗異族入侵而建立的邊境守備力量。

漢朝統治名聲言順,政權穩固,從上到下政令暢通,能最大限度進行物資集結,人員徵發,發揮中央政府的執政能力。關中地區富庶,人口眾多,糧食充足,以車兵、騎兵為主,擅長平原對戰。

吳楚七國聯軍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沒有自上而下的統一的號令,不能最大限度發揮諸侯的合力,而且每個諸侯王對手下的控制力不同,而且反叛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吳王因為自己的太子被景帝打死,殺子之仇,不共戴天,反叛力度最強,最堅決。楚王劉戊因為服喪期間淫亂,被削減封地,趙王劉遂被削減河間郡。膠西王劉卬因為賣官鬻爵,也被消減封地。其他諸侯王因為晁錯削藩之策,而兔死狐悲,所以扯旗造反。

吳、楚以步兵、樓船水兵為主,擅長山地作戰。吳王劉濞沒有發揮自己的優勢,拒絕田祿伯,桓將軍等人的策略,執意在梁國平原上和漢軍血戰。自然在機動性上比不上漢朝主力。被周亞夫用騎兵截斷糧道,吳、楚因缺糧而崩潰。

求粉,求贊,謝謝啦。


如果你瞭解當時戰爭的事情,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周亞夫是平叛了七王之亂,但是真正有功的人是梁國的劉武,劉武是漢文帝的次子,就因為他作為長安最後一道防線,一直讓反叛軍久攻不下,叛軍的銳氣嚴重受阻,漢景帝這個時候想起來,文帝去世時,曾經說過如果發生叛亂,周亞夫可用,這個時候周亞夫才啟用。

七國反叛的消息被漢景帝知道後,景帝派太尉條侯周亞夫帶領三十六個將軍去攻打吳楚;派曲周侯

酈寄

攻打趙;派將軍

欒布

攻打齊;派大將軍

竇嬰

屯兵滎陽,監視齊、趙的軍隊。

對於周亞夫,平叛七王之亂,的確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周亞夫接到聖旨沒有推辭,也沒有謙讓,只是接受了任務,更無其他言,景帝高興自己的老爸也他留了這麼個人才,也高興有人願意出兵平反,不過景帝卻不是特別喜歡周亞夫這個人,覺得此人有些傲慢。但是,確實周亞夫並非浪得虛名。

周亞夫出兵之後,屢破強敵,打算先暫時放棄梁國,從背後斷其糧道,然後伺機再擊潰叛軍,於是

周亞夫

繞道進軍避免了軍隊的損失,還在沿途抓住了好些伏兵。僅僅三個月,吳王被殺,楚王自盡,其餘五國也節節敗退,七王之亂的平定,維護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

雖然周亞夫軍功無數,平叛是一個關鍵性的人物,但是七王之亂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必然是失敗的結局,只是周亞夫的出現,讓結束的時間加速了,減少了老百姓的災難。


周亞夫是西漢時斯著名將領,歷史上出名的軍事家,在公元前154年,因朝庭採取晁錯主張削藩,觸動封國利益,以吳王為首,發動了七國叛亂,叛軍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糾集幾十萬軍隊,妄圖推翻中央政府。漢景帝召周亞夫,封為太尉,領兵平叛,周亞夫率十萬精兵,駐紮在細柳營,看到叛軍人多勢眾,沒有採取正面交鋒,而是採取了聲東擊西,避實擊虛,阻斷敵糧草供給等戰略,使叛軍無糧自亂,不戰自敗,然後組織精銳騎兵逐個擊破,徹底打垮了七國叛軍,只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當時,西漢王朝的著名將領還有很多,周亞夫只是其中傑出的一個,七王之亂,如果沒有周亞夫,也有別的將領帶兵平叛,以當時西漢國家雄厚的實力,七國的叛亂不會成功,七國叛亂,都各懷野心,各有各的目的,根本不團結,表面聯合,暗中都保存個人實力,終究都不是朝庭的對手,沒有周亞夫,平叛的過程可能艱難些,時間沒那麼快,沒有周亞夫,勝利方也是西漢朝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