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發現,及早矯正」,這是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扁平足後的第一思路,也是很多矯形鞋、鞋墊廠商宣傳的重點。

兒童平足是一個常見的事情

很多細心的父母覺察到自己孩子的腳是平足的時候,往往會疑惑而焦急,在醫院或網路上得到各類信息中,矯形鞋墊尤為大家關注。

隨著中國矯形鞋墊市場越來越火,大家從各種渠道得知:矯形鞋墊可以治療扁平足,可以預防o型腿,X型腿,脊柱側彎等等;同時被告知:使用矯形鞋墊可以改善兒童姿勢,改善下肢生物力學,矯形鞋墊不但能預防疾病,還能促進孩子更好的生長。

但最近資料庫研究表明,很多問題改善是兒童生長發育本身所造成的,而非矯正鞋的作用。同時更多研究顯示,赤足會比穿鞋讓腳更有力更健康。

我們對此到底該如何看待呢?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和大家聊聊:

兒童的扁平足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怎樣判斷孩子的扁平足以及理性應對?

矯形鞋墊的功效真有那麼神奇嗎,除了購買鞋墊,我們更應該做些什麼?

為了更好的瞭解認識矯形鞋墊,咱們先來認識腳的足弓。足弓是腳的重要結構,足弓的弧形結構讓腳如弓一般富有彈性,既可吸收地面對腳的衝擊力,又可鎖定中足關節,使腳變得堅硬,更好地推動人體活動。

腳的足弓存在三種形態:扁平足,正常足弓及高足弓。困擾我們的扁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稱為足弓塌陷。

那麼平足是怎麼來的呢?

平足可以是先天遺傳的,也可以是後天產生的,不過大部分兒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兒童的足弓常常在4~6歲形成,其中部分人可能延續至成人,形成成人平足,其他成年人的平足則會由其他因素繼發導致足弓塌陷造成,我們將有癥狀的成年人繼發性扁平足稱為成人獲得性平足症。

  • 兒童的足弓形成時間

新生兒的雙腳因脂肪肥厚,足弓幾乎都靠足底的肌肉韌帶拉起來。肌肉韌帶力量的形成因人而異,一般在小學時期,肌肉韌帶的力量漸漸增強到有明顯的足弓形成,以下是一組重要數據充分表明這件事:97%的小孩在1歲半時還是扁平足,到了小學低年級有50%是扁平足,到了小學高年級時只剩下20%以下是扁平足,一般成人則是15-20%有扁平足。

另外有一點是我們最先需要判斷辨別的:

兒童扁平足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呢?生理性(柔軟性)扁平足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改善的輕度足跟外翻或扁平足,但病理性(硬性)扁平足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 如何判斷生理性(柔軟性)扁平足

站立時足弓消失(白箭頭),墊腳站立時足弓出現(黃箭頭)

如果是生理性/柔韌性扁平足,過早的穿戴矯形鞋,反而會影響兒童的運動方式,導致髖關節(胯部)活動受限,而這一點很可能導致髖關節關節內局部受力過大,影響髖關節發育。

從運動動力學角度,髖關節受力與足部受力具有高度關聯性,如下圖,左側足的外八位置和左側髖關節內收內旋交互產生。

  • 幹預的第一步:準確觀察

對於兒童生理性(柔軟性)扁平足,可觀察至小學中高年級,不必急著治療,80%的扁平足是生理性的扁平足,到了小學中高年級都改善了,並不需特別治療或使用足弓墊。如果特別擔心或猶豫不決,最好還是先帶孩子至小兒骨科,請專業醫師給與詳細檢查評估再決定怎麼辦。

如果孩子6歲或更大後發現步態或運動功能表現不佳,可以請運動康復專家再分析具體是什麼原因,給予專業性的指導和幫助。

面對矯形鞋/鞋墊你需要知道的

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採用矯正鞋治療嬰兒和兒童足部疾病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實際上,矯正鞋所治療的有些疾病本身可以自愈,但效果卻歸功於矯正鞋,並因此產生了「矯正鞋」這一概念。最近,資料庫研究表明,這些效果一直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而非矯正鞋的作用。現在我們知道,「矯正鞋」是一種誤稱。赤腳的比那些穿鞋的腳更有力,更為柔韌,更少變形。嬰兒和兒童的腳不需要支持,最好讓他們光著腳自由活動。

  • 病理性扁平足需要佩戴合適的矯正鞋

而病理性的扁平足常見於先天肌肉無力,腦部脊椎神經病變的患者,常有肌力嚴重不足、足踝嚴重外翻、合併行動不正常或生長遲緩的現象。這類扁平足是需要佩戴矯形鞋墊的,因為這樣做對於下肢發育具有更有利。

除了購買鞋墊,我們更應該做些什麼?

  • 避免扁平足發生

1歲到2歲的兒童:要鼓勵多赤腳走路、多做腳部的運動、穿鞋的時間要盡量減少。

2歲以上的兒童:要多在草地、沙地玩遊戲活動,以鍛煉腳部的肌肉、韌帶力量,多做跑、跳的動作如跳繩、跳遠、跳房子、跳橡皮筋的遊戲。

  • 選擇合適的兒童鞋

1、 鞋的選擇

選鞋的標準和選其他衣服一樣。鞋要能夠保護腳不受傷,保暖,外觀漂亮。最好的鞋應儘可能不影響腳的功能,有如赤腳狀態。兒童需要高幫鞋(high-top shoes),可以更好地保護腳,也要大小合適,但不太需要其支撐。應不易滑倒,也不壓迫足趾。鞋不要太大,鞋底不要太滑或者太澀,否則,容易滑倒。

2、對兒童有益的改良鞋

減震鞋有利於減少青少年的用腳過度綜合徵。有些改良的鞋是有用的。不是追求其矯正功能,而是改善功能和增加舒適性。如果下肢長度差超過2.5cm,穿墊高鞋是有益的。鞋底載荷均勻分配符合力學要求。

在不合適的情況下佩戴鞋墊,可能會帶來什麼後果?

下肢的受力,讓下肢受力模式固化,動作容易單一化,當動作失去了多樣性後,髖關節、膝關節與足部的發育反而有害。因為足部的受力及活動模式和髖關節是互動和高端關聯的,而兒童髖關節的發育更加的重要。髖關節的發育異常是非常多見的,例如兒童期的髖關節滑膜炎,成人期的髖關節撞擊綜合徵,老年期的髖關節炎,這些問題都是屬於比較難處理的問題。

寫在最後

對於部分扁平足兒童,矯形鞋墊是有一定作用,但鞋墊的定製也需要在專業醫師的評估指導後進行,而不是隨意購買、隨意穿戴。

? end ?

編輯 | 劉琪 金曉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