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卞英豪 冯茵伦 丁一涵

  69年前,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无情,197653名志愿军战士英勇牺牲,魂断异国、埋骨他乡。

  第六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已于4月3日回归祖国,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山河已无恙,英雄魂归来。今日(4月5日),时值清明,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中朝边境城市丹东,追寻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足迹,回首往昔峥嵘岁月,追忆英烈伟大事迹。

  烈士陵园的红色舞蹈,告慰英雄亡魂

  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锦江山北麓。清晨,园内人数不多,偶有独自瞻仰,也有结伴而来,为烈士烧纸上香。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沿着花岗岩台阶缓步而上,苍松翠柏间传来郭兰英的歌曲《一条大河》。两位丹东本地的阿姨正随着歌声,在陵园的最高处——花岗岩纪念碑下挥舞长绸,翩翩起舞。

  其中一位教阿姨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她们都会来这里,为烈士们送上精心准备的“演出”,一跳就是十几年:

  “陵园应该是安静肃穆的,但我觉得他们(烈士们)有些孤独。为他们送上红色歌舞,也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缅怀方式。”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了解到,两位翩翩起舞的阿姨也都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家属后代。“我的大舅新婚第二天就被派去支援朝鲜了。”教阿姨回忆,“大舅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但无数的英烈却不幸阵亡。”

  据悉,抗美援朝归国后,教阿姨的大舅总是在家或来到陵园,缅怀曾经的战友们——在这里,安葬着264位抗美援朝的烈士,大部分都来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

  “一代人走了,但新的一代又来了。”教阿姨表示,每年清明节,远东中学等当地学校的学生都会自发来这里献花,“我相信红色精神能够代代传下去。”

  红色长绸随风翻舞,“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十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志愿军的“秘密通道”,如今依旧完好

  波光粼粼的鸭绿江畔,静静流淌的江水上,矗立着一排深褐色的木桩桥墩。历经60多年的风雨冲刷,岁月斑驳,一座浮桥依然立于江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漆黑的深夜,嘹亮的歌声,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第二十三军通信兵蒋庆泉,与战友并肩踏上这座浮桥,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而他正是著名电影《英雄儿女》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王成的人物原型。

  1950年10月,为了保证志愿军渡江作战和物资运输,东北军区工兵部队开始修建这座浮桥,史称鸭绿江浮桥。由于这座桥在涨潮时会没于水中,退潮时又会浮现,这座500米长的大桥成为了志愿军的“秘密通道”。

  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座水上浮桥始终屹立不倒。1954年7月,这座连接中朝的浮桥被拆除,而其遗留的木桩墩是丹东唯一能看到的志愿军浮桥遗址。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英雄儿女》中的这段台词至今听来依旧激昂澎湃。荧幕上的王成牺牲了,现实中的蒋庆泉依然健在。只是当年的热血男儿,或魂断异乡,或已风烛残年。潮起潮落间,唯有那若隐若现的鸭绿江浮桥桥墩,时常能让人们联想起那段硝烟弥漫的难忘岁月。

  断桥不断水,撼山难撼兵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元帅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自丹东、河口、集安三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正是由河口的这座“清城桥”前往战场。

  “如今,清城桥依旧伫立江上。只是这座承载无数英雄的大桥已是残垣断壁。”据鸭绿江旅游集团工作人员介绍,195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动战机30余架次轮番轰炸,清城桥难抵炮火冲击被拦腰炸断。战争结束后,清城桥更多地被人称为“河口断桥”。

  在60多公里外,丹东的另一座断桥同样引人瞩目。

  1909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国,强行在鸭绿江上修建了一座大桥。1943年,日本为了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实行殖民统治,在此桥上游再度建成第二座铁路大桥。

  这两座大桥后来成为了抗美援朝期间,中朝方面的重要交通枢纽。1950年美军为了切断中方的补给线,悍然轰炸了鸭绿江大桥,狂轰滥炸之下,其中的一座被大面积炸毁。而这就是今天的“鸭绿江断桥”。

  时值清明,鸭绿江断桥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拿着五星红旗合影留念,有的吹着泡泡祈福和平。“今天我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既是对过往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和平的向往。”沈阳游客李小姐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断桥的上游,鸭绿江大桥上,五颜六色的旅游大巴和货运客车,在中朝边境来来往往。这座连接着中国和朝鲜的大桥,当地人称之为“中朝友谊大桥”。

  而桥梁上满目的弹痕和桥头自由飞翔的白鸥,正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鸭绿江两岸的中朝人民。

  抗美援朝精神应当被铭记!

  “目前,丹东现存65处抗美援朝遗址,每一处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忆。”辽宁省党史学会抗美援朝研究会丹东红色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曾韧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曾韧

  断桥等抗美援朝遗址是展现当代中国历史的雄伟丰碑。”曾韧介绍称,1950年8月27日,美军的炮弹落到了中国丹东的土地上,当时距离朝鲜战争爆发仅二个月零两天。鸭绿江的怒吼唤起了全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前广泛地团结起来保家卫国的英雄壮志——这成为朝鲜战争中的一个历史性拐点。

  “从多瑙河到鸭绿江,十六国百万联军被击退500多公里,回到三八线原点。直到最后终止战争,他们都想不通为什么没赢。”

  曾韧表示,这场改变世界的战争,不仅是党史、国史、军史上共同辉煌的一页,更是一个世界课题。"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

  时逢清明,缅怀烈士的同时,曾韧也对年轻人“红色文化”的传承给予厚望。

  曾韧表示,抗美援朝不仅是军队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志愿军精神和保家卫国运动精神共同构成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