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後,漢朝的專業相馬團隊在大宛的汗血馬國家隊中挑選了最優良的數十匹駿馬以及次優良的三千餘匹作為戰爭補償。

可以說,如今土庫曼的現存國寶們,是當初漢朝挑剩下的那些馬的後代。

即便如此,今天的阿哈爾捷金馬(汗血馬)依然如此神俊(大家感興趣可以搜搜,可以滿足我們對馬的所有想像),可以想像當初漢朝帶走的汗血馬,得是個什麼水平。

不過你可能會問,這麼牛的馬,咋我們沒看見呢?

因為它除了服務領導之外,根本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

在這裡,我們要給大家普及一個小知識,真正受戰士們歡迎的軍馬是個啥樣子?

先來解釋一下,為啥汗血馬這麼受領導人喜歡。

汗血馬的優點非常突出,三大項:長得好,跑的快,耐力好。

「長得好」首先就非常契合高級幹部以及將領們的面子需求,當大領導們騎著一匹像精靈一樣秀美的汗血馬一顛一顛的出現時,那是相當的拉風。

這就好比法拉利矮到你一屁股可以坐到車頂上一樣,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此馬不僅長得好,另外那兩項優點則更是直擊大領導們的心窩。

跑的快而且跑的遠。

這就保證了領導人可以隨時完成超車盡顯領袖風範以及更重要的一點:逃跑時,沒有人追的上他。

要知道,領導的安全,永遠是第一要務。

正因為這些優點,汗血馬成為了上層人士的追捧寵兒,類似於今天的超跑,死貴死貴的,既拉風又跑得快。

但是,汗血馬有一個巨大的弱點,這個弱點使它無法成為軍馬的標配馬種。

太單薄。

這就不適合實戰了,戰士們呼喚的是截然不同的風格。

雖然汗血馬可以長距離的騎乘,具有著強大的速度與耐力,但是它的身形單薄,不扛造,這使得它幾乎無法應用到大規模的騎兵作戰中去。

真正的騎兵打仗中,戰馬的負重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在講「胡服騎射」那一章和衛霍虐匈奴時說到過,騎兵是一種裝備非常多的兵種,尤其是長途奔襲,更需要大量的物資給養。

這種能力,汗血馬是無法提供的。

另一點,汗血馬無法進行近身的肉搏戰。

漢騎兵之所以牛,在於他體制下巨大的衝擊力。

巨大的衝擊力則要求戰馬必須壯且穩,才能支撐一場場肉搏的長戟扎人、馬刀互砍;必須皮糙肉厚,才能在受傷率極高的馬戰中倖存下來,而汗血馬之所以汗血,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皮膚薄。

據汗血馬發源地土庫曼的養馬專家稱,汗血馬的之所以汗血,因為它們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後濕,對於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所以給人以汗血的錯覺。

正因上述兩點,汗血馬並不適合真正作戰的騎兵部隊。

領導們既不用扛東西背行李又不用親自上場玩命砍,當然喜歡超跑,但真讓超跑去拉貨,它肯定比不過麵包車,比如後來席捲世界的蒙古馬,就是賣相併不好的矮小粗壯型。

李廣利帶回來的這三千多匹馬,真正到達漢朝國境時還剩下不到一千匹。

不是李廣利不好好伺候,武帝的心頭肉他是不敢不盡心的,他不給人吃的也會保證馬的餵養。

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此一行路況實在太過於困苦,跨越大漠用的都是駱駝,多前也沒見過馬是主力。

前面嘮長城的時候我們說過,中原民族看馬來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馬爺排量大能吃能拉,這種習性卻被安排走沒吃沒喝的大漠那真叫是缺了德了。

自然條件太惡劣,不光馬死一大半,六萬出征的漢軍回來時都僅僅剩下不到一萬人,絕大多數都是非戰鬥減員。

武帝投入了空前國力換來的不到一千匹馬,由於上述原因,並沒有成為剛需主流,再加上雄性的駿馬如果你想騎乘的話,需要進行閹割,沒有閹割的成年雄馬是無法被人騎的,很多優秀的戰馬,也因此失去了繁殖的能力。

如此少量基數的汗血馬,在華夏大地歲月的長河中,被慢慢淹沒了

在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中,曾經神乎其神的描寫過郭靖的小紅馬是如何的神俊,跑起來連歐陽鋒同志都追不上,在這裡,我們還是要自豪的說一聲,歐陽鋒一定是虛構的,但小紅馬卻真實地在我國的土地上批量存在過。

汗血馬,並非僅僅是一個傳說。

李廣利終於在舉國之力下立功了,武帝很高興,封李廣利為海西侯,終於圓了對李夫人的承諾。

這場仗,從緣起到落幕,活脫脫的一場勞民傷財的鬧劇,但它再次產生了難以評估的影響。

這次鬧劇在新疆人民心中產生了極大地震撼。

東邊有條大龍氣性太特么大了。

大宛在西域諸國的西邊,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了,又遠在蔥嶺之外,但大漢這神經病仍然使命必達的完成了雖遠必誅。

西域各國也因此懾於漢朝的威力,紛紛歸附漢朝,這一次的遠征大宛,使遠東的大漢,成為了西域乃至中東的傳奇之國。

這種影響一直綿延了幾百年,後來東漢的班超,曾經完成過幾十個人就鎮服西域各村的壯舉。

班超的超強個人能力自然沒的說,不過沒有祖宗的威名積澱,這種軍事奇蹟是很難達成的。

而且此一戰,害怕挨流氓打的西域各國開始從心底倒向大漢,中原與西域的來往也更加密切,慢慢的開始出現民間的各種商隊,穿梭於中亞,新疆,中原,使東西方的文明開始出現碰撞與交匯。

再後來,漢朝在西域設立都護府,管轄西域事務,從此新疆正式成為了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霍去病打通的河西走廊,從此為中華民族真真正正的拽回了新疆。

都說玩物喪志,武帝為了幾匹馬弄得整個天下民不聊生,但卻也產生了上述難以評估的影響。

新疆那一大片地方,人家武帝為了玩馬可是開拓者。

是非功過,如果放長遠來看,真的難說。

但放在眼前上來看,卻是很好說的,史載「貳師將軍征大宛,天下奉其役連年,海內虛耗,天下騷動」。

社會的所有彈性基本已經全部被壓沒了。

武帝還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什麼,但他卻明顯認為這一套玩法自己還能降的住。

李廣利在此次大宛得勝後,被武帝從此排到了武將的第一序列。在這裡,武帝的主觀因素很重。

人總是愛在之前的成功中捕風捉影,歸因到很多成功的因素,比如武帝這輩子就迷信娘家舅子,他總認為自己和舅子搭配,幹活就會不累,後來還布置了三次以李廣利為首的漢匈會戰,但戰績乏善可陳。

國手和票友是有著天壤之別的,他的這位舅爺和先前的帝國榮光比起來,實在是提不起來。

說到了匈奴,先來看看老朋友匈奴人這二十年都幹啥了吧。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最強背景帝伊稚斜單于離開了匈奴人民,在他的治下,匈奴民族成為了罐里的王八,越養越抽抽。

這就好比當年日本人打來後,蔣介石把幾乎所有有油水的領土全給丟了。

但這也不能賴他,他有點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的感覺。

武帝,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對手都是不世出的人物,不是誰都這麼倒霉的,有的是昏天黑地卻大享太平的皇帝,只不過恰巧讓他攤上了。

他死後,其子烏維即位。

烏維繼位後很有中興之主的打算,動作很多,比如繼位轉年就偷渡河西走廊去聯絡西羌,打算夾擊漢西北的邊郡,重新奪回河西走廊。

但西羌很不爭氣,鬧了點動作,隨後就被漢王朝第N梯隊的李息(著名打醬油將軍,以武裝旅遊從不遇敵而著名)所平定。

烏維的小動作算是給武帝提了醒,武帝在平了西羌後又對河西走廊進行了大掃蕩,然後將河西走廊分為武威、酒泉二郡,又增設了張掖、敦煌二郡,隨後又遷徙罪犯與流民充實河西四郡,派李廣的孫子李陵,率五千精幹之兵駐防併兼任教官,教當地的人民騎射自衛。

一整套組合拳下來,等於向周邊不太友好的鄰居們宣稱,這個地方我不是打算搞搞露水情緣就完了的,我是要踏下心來過日子的,都特么別瞎琢磨了。

公元前105年,烏維歲數不大就死了,其子詹師盧被立為單于,因為其年少,又被號為兒單于。

此時的匈奴,國力日衰,之前我們分析過,游牧民族的最大弱點就是只要被打趴下了,再緩起來就比較費勁,主少國疑的匈奴開始往西北遷徙,逐漸遠離東亞這片傷心地。

左賢王部撤至雲中以北,右賢王部撒至酒泉敦煌以北。

燕趙邊境終於在緊張了幾百年後,得到了安寧。

匈奴在傳播著一個信號,惹不起,我躲還不行嗎?

但樹欲靜,風是不止的,南邊的那位爺颳了幾十年的沙塵暴,你想躲?躲得了嗎!

對手是個兒單于,武帝不會放過這個鑽空子的機會,對匈奴內部又展開了兩次離間,但都失敗了,也因此,匈奴與漢之間的關係再度惡化,植物人的匈奴腿腳不利索的仍然時不時噁心一下大漢。

武帝決定再度出擊,給予西遷的匈奴以毀滅性的打擊。

武帝最後當政的十多年,又北伐了三次匈奴,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李廣利北伐。

全部無功而返。

當然,雖然無功,卻也談不上什麼損失,雙方死傷大抵相當,不過這三場戰役的過程,可謂風格迥異。

第一戰,大標題:配角搶戲。

公元前99年夏,武帝打算掃滅遠遷到天山的匈奴右賢王部,鞏固對西域的控制。

結果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主力先勝後敗,先是在天山腳下大破右賢王部,但在回軍時被趕過來增援的匈奴主力截擊,大敗而歸,損失十之六七。

一出一進,李廣利算是「慘平」匈奴。

靠著高水平戰法,拿著高科技武裝,李廣利僅僅能和「打剩下的匈奴」打個平手,他和前面「帝國雙璧」的差距也就體現出來了。

在這次乏善可陳的漢匈會戰中,有一個小將意外的成為了萬眾焦點。

他惹來的巨大爭議,極其驚險的差點毀掉了華夏歷史上千年的珍貴篇幅!

太史公,到您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