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爵二年(前60)西漢政府建立西域都護府,一直到西晉結束,當中近四百年的時間版圖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就連天下大亂,朝代變遷也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直到五胡十六國,或說是民族大融合時期以後,版圖模版才發生了變化。而看看以後的朝代,隋唐,五代十國,兩宋和元明清,無不是版圖比起前朝根本一點也不相似,更別提兩漢魏晉這樣的高度相像了。這原因是什麼呢?

圖源布哈林老師。


題主問的是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到西晉建興四年(316年),中原王朝的領土變遷問題,從表面上看確實變化不大,因為中學歷史書上印的一般都是一個王朝的鼎盛時期的疆域圖,而各個王朝核心區的範圍其實大致就是漢地十八省的範圍,因此除了大分裂、大割據時代,變化的確不大;而變化比較明顯的是邊疆區域,事實上自漢至晉還是有較大變化的!

1、東北方向: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的領土不斷萎縮,漢四郡變成只剩一個樂浪郡(魏晉分了一個帶方郡,實際上還是原樂浪郡的範圍,甚至更小),公元313年西晉八王之亂期間為高句麗攻滅;遼東郡的實控範圍也不斷萎縮,十六國時期大部為高句麗攻滅。

2、南海方向:西漢至隋都保留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建制(後又分九德、新昌、武平諸郡),但東漢末象林縣林邑蠻獨立後不斷侵凌郡縣,日南郡範圍不斷縮小,南齊時廢郡。

3、西南方向:西漢滅夜郎、滇國以後置益州諸郡,東漢臣服哀牢置永昌郡後控制範圍達到頂峰,但限於漢民人口太少統治十分薄弱;蜀漢時雍闓叛亂,後來諸葛亮南征重新設置郡縣,但多以羈縻為主,西晉分益州設寧州,東晉時爨氏獨霸南中,雖仍以寧州刺史、永昌郡守、南寧都督等名義臣服,實際已變相獨立,隋唐間放棄。

4、西北方向:西域都護府、西域長使府也並非一脈相承,而是不停的設了廢,廢了設!中間相隔短則十數年長則上百年,至五胡時代徹底荒廢,中國人再次兵臨西域則要到隋唐了。

—————————————————————————————

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些邊疆區的領土範圍雖然有所萎縮,但總體較為穩定,徹底失去的時間也都在西晉以後。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文明擴散」導致的邊疆蠻夷勢力的崛起,

兩漢時期,中國周邊蠻夷相對落後,基本上無文明可言,大多處於原始社會部落制時代,強大如匈奴也只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而已,中原文明對周邊蠻夷文明等級高出不止一個級別,屬於強勢文明碾壓,一個漢兵的戰鬥力可以對抗5個蠻夷兵而不落下風。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湯矯制發兵,而漢帝不誅。又曰:『取敵之利者,貨也。』湯以虜獲賦與諸國。又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湯謂胡兵五而當漢兵一。又曰:『知戰之地,知戰之日。』湯料烏孫圍兵五日必解是也。」

因此,自漢武帝將匈奴打殘以後,漢軍在四方國境上基本已經沒有有威脅性的對手,至於領土沒有進一步擴張主要是受技術能力和地緣形勢的影響。

北方貧寒的大草原是農耕民族的禁區,強盛如唐也無法建立穩定的統治,滿清是以異族身份獲得認同加上世代聯姻予以維持,清亡以後就迅速獨立了;東北則天氣過於寒冷,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能在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保持勢力存在已屬不易;南方和西南方向過於濕熱,緬北的熱帶雨林直到今日仍大多為無人區;西面的青藏高原過於高寒,除了擁有基因優勢的藏人,漢人難以適應,西平郡(今青海西寧市)已是漢人勢力能夠抵達的最西範圍。

而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隨著周邊少數民族的內遷依附,漢民的外遷實邊,不可避免的造成技術和制度擴散;中古時期崛起的民族基本上都開始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官制、制定律法、創造文字、發展技術;中原王朝對周邊異族的技術優勢迅速消失,而在體能和軍事上的弱勢則被擴大,導致中古以後的全面衰弱。

最有代表性的是馬鐙和硬質馬鞍的發明和擴散:秦漢時由於沒有馬鐙和硬質馬鞍,戰馬極難操控,所謂騎兵絕大多數是騎馬步兵,如漢軍騎兵作戰時一般並非騎馬衝鋒,而是抵達作戰地點後下馬結陣,利用步兵戰術擊敗敵人後再騎馬追擊。在沒有馬鐙馬鞍的時代,草原人嫻熟的馬技並不能對戰鬥力造成多少BUFF加成,反而被裝備鎧甲、鐵質弓箭兵刃等精良裝備的漢軍碾壓;而在馬鐙和馬鞍發明並傳入以後,草原民族的騎兵戰鬥力等到了極大的提升,中原人在體能、訓練、產馬地上的劣勢則被無限擴大,從小長在馬背上、弓馬嫻熟的草原騎兵成為中原以步兵為主的軍隊的噩夢!!這種情形在五代兩宋失去青塘、河套等養馬地後達到頂峰,整個兩宋期間,面對遼金夏蒙古以騎兵為主的野戰軍,宋軍只能據城被動防守,如果遭遇野戰多數都是一邊倒的屠殺,而這些佔據漢地的草原騎兵在掌握漢人的冶煉技術後,戰力提升更是驚人,金人甚至發展出了拐子馬、鐵浮屠這樣的重裝騎兵,蒙古人則憑藉優秀的輕騎兵縱橫亞歐大陸!

這樣的結果幾乎是無解的,在火器發明並大規模實用之前,蠻人的騎兵是全世界文明區域的噩夢,從東方的五胡亂華到西羅馬滅亡,無不如此。

馬鐙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正如英國科技史學家懷特指出的:「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馬鐙發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駕馭,使人與馬連接為一體,使騎在馬背上的人解放了雙手,騎兵們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的軍事動作。

馬鐙又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考古發現表明:中國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後,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摘自百度百科

——————————————————————————————————————而在文明程度方面,先後崛起的高句麗、鮮卑、突厥、吐蕃、大理、契丹、西夏、金、蒙古。如高句麗、大理曾長期處於中原郡縣治下,西夏、契丹、金崛起後本身就領有部分漢地,鮮卑、突厥、吐蕃通過臣服、和親、互市等交流學習到很多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因此越往後建立的國家,制度越進步,技術越先進。這些國家大多都模仿漢字制定了本國的民族文字,模仿中原建立官制、制定律法,甚至舉行科舉,發展成為先進的封建制或半奴隸半封建制國家。後期的遼、金,其文明程度很多方面已不亞於中原,在某些方面甚至是超過中原王朝的(史載遼的曆法就比北宋的更先進準確)。

這時候的戰爭就是帝國與帝國之間的戰爭,文明與文明之間的碰撞,戰火一起就是數十年的大戰,上百年的拉鋸,絕不會出現秦漢時輕輕鬆鬆就一戰而滅一國、分其地、牧其民、劃為郡縣這樣的事情了。

綜上:漢晉之時,中原文明先進,技術強大,吊打四夷,便是中原內亂之時,一個割據政權也能對周邊異族構成軍事優勢,因此疆域穩定,沒有進一步擴張主要受地緣和技術能力限制;五胡以後文明傳播、技術擴散,周邊蠻夷紛紛仿效中原建立較先進的律令制國家,中原對四夷的技術優勢消失,又沒有產生變革性的技術進步,而體能和軍事上的弱勢則被擴大,中原王朝對外戰爭越來越吃力,亂世之時就會出現被四夷吊打的局面(五代兩宋)。

?


很多地方雖然已經被納入版圖中了,但是當地人口漢人並不佔多數,比如雲貴地區,直到明代趕苗拓業,漢人才成為當地主體居民


首先,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嚴謹的題目(咳,題主不要打我)

因為古代的領土問題本就是一個含混不清的事情,附屬領土和本部領土也不能等量齊觀,因此史圖館才要修訂十幾版,而且變化大小更是受主觀感受影響,現在排第一的答主就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這段時間版圖變化並不小

然鵝咱不是踢館的,還是要好好回答問題,我下面站在題主的角度論述一下為什麼西漢至西晉時期中國版圖沒有大的變化

北疆地區:主要分為河套,河西走廊,西域,東北和大草原五個地區,其中前三個是漢匈爭奪的要地。至於東北地區北部被鮮卑佔據,屬於漢朝僱傭軍,起牽制匈奴的作用,自然不會與漢朝發生領土爭端。

在武帝三次北伐後,三地都被漢朝控制,而匈奴內部矛盾尖銳,在漢宣帝五鳳元年,匈奴分裂,呼韓邪單于內附,終西漢之世,匈奴都不再構成威脅。

王莽時期,由於這位神君作死的外交政策,中國邊疆形勢十分緊張《後漢書·西域傳》載「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於是以龜茲為代表的西域國家歸附匈奴,匈奴勢力在西域重新抬頭。

可近三十年後,日逐王比 便被南邊八部大人擁立為單于,向東漢請求內附,表示「願永為藩蔽,御北虜」,是為南北匈奴分裂,到這裡漢匈戰爭其實就可以算結束了,竇憲那個是為了將功贖罪純屬吊打匈奴玩玩,一不小心就給打死了。

總結一下匈奴不能侵漢的原因,

其一,匈奴作為游牧部落,權力分散,鬧個內亂搞個分裂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如果沒有冒頓單于那樣的人物使部落團結一致,永遠不可能是中原王朝的真正威脅其二,漢人一百年間一直在損害羌人和匈奴人的前提下開拓河西,河套地區,並形成了「關西出將」的尚武風俗,所以即便中原混亂,匈奴的力量仍只能限於西域。其三,匈奴沒有馬鐙,就不能用騎槍(馬槊)衝刺(否則自己可能從馬上飛出去)。以弓騎兵為主力,如果射不散步兵方陣,就無法衝鋒,這也是為什麼李陵僅憑兩萬步卒能堅持那麼久的原因。其四,不會攻城,不會攻城,不會攻城

那麼漢朝為什麼不能開疆拓土呢,這就很簡單了,西域西邊是帕米爾,就算千辛萬苦翻過去了另一邊是安息和貴霜,不是像大宛這種想打就能打的國家。

那時的大草原是真·大草原,後代好歹還有鄂爾多斯、哈拉和林這樣的城市可以作為統治基地,那時連個像樣的城市都沒有,難道行政機構住蒙古包?!至於把北匈奴變為附庸更是誰都不會同意的事。就連南匈奴也是被內遷到了河套地區,防止重新叛逃。

東北版圖其實縮水了,因為從水路給朝鮮邊防軍運糧實在太貴了,所以漢朝一直在收縮防線。

匈奴滅亡以後,漠北出現權利真空,鮮卑人正在緩慢發展中,暫時不構成威脅。其他如烏桓正在被公孫瓚這樣的地方武裝吊打。一方面是胡無人,另一方面也是東漢地主勢力強大。

南疆地區:終漢一代,江南地區也沒有被漢人完全佔領,百越人的活動仍然十分頻繁,至於邊疆地區的嶺南雲南更是沒有什麼人去。

我國開拓邊疆主要靠附庸,可是滇和哀牢在武帝時就附庸掉了,更南邊的地方就沒什麼國家了,還在被哀牢開拓中,總之中國只想好好消化一下江南,沒精力也沒機會開拓南疆總而言之,就是秦漢時殖民得太猛了,中國需要時間消化,另外中國地理環境本就封閉,西邊南邊皆為山地,同時游牧民族一直不出個狠人(批判英雄史觀),沒辦法進佔中原。
往南為崑崙,青藏,往北為大西伯利亞,往西為天山和帕米爾,在那時的物理條件下,都是很難翻越和生存的地方,這是地理塑造的。
依鄙人所見,原因很多,比如中原王朝內部鬥爭,對西域控制力下降..
不能有效管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