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记者远见杂志摄)

文╱萧玉品

餐饮外送升级了,现在只要打开手机App订餐,就能让外送员代劳将美食送到家。不光是外商登台抢攻市场,本土企业也加入战场,提供多元化服务,让消费者轻松填饱肚子。

台湾人的生活,似乎愈来愈离不开「外送大军」了。

走在路上,仅仅等个红灯,仔细看看身边,可能左边一台粉红色的foodpanda(空腹熊猫),右边是绿色的Uber Eats,后方还停著户户送(Deliveroo)和本土的有无快送机车。

请继续往下阅读...

正午时分,几个同事呼朋引伴,打开手机外送平台App,点了几杯钟爱的珍珠奶茶,20分钟后,沁凉饮料就送到办公室。

半夜12点,饥饿感袭来,以往可能摸摸鼻子洗洗睡,现在外送平台多了宵夜场,不叫点食物,好像亏待自己。

连滑个脸书,都逃不过外送军团包围。有粉丝团po出整排foodpanda机车,齐聚手摇饮店外等候取餐的照片,惹得网友纷纷留言:「这根本车聚吧!」

事实上,餐饮外送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麦当劳、肯德基、PIZZA HUT或便当店,很早就有外送。但这次,外送大军代表的意义,很不一样。

手机App下单 美食就送上门

「台湾餐饮电商化了,」商业发展研究院经营模式创新研究所副所长李世珍点出关键。

过去,外送是消费者用电话订餐,餐厅再送餐给消费者,如今的餐饮电商化,则是消费者透过手机,进入各餐饮外送平台的App,就能点餐。下单后,透过AI运算系统,平台会将订单分配给有余裕接单的外送员,消费者只要人在家中坐,美食便会自动送上门来。

台湾市场虽小,却具备适合发展外送的条件。根据主计处家庭收支调查,自2009年起,台湾餐厅和旅馆消费在家庭支出中节节上升,2017年占比12%。

以台湾一年4500亿元的餐饮产值、外送约占5%的比例来看,高达225亿元。李世珍补充,台湾人爱尝鲜、对新科技接受度高,以及行动支付普及等因素,更将外送平台推了一把。随处可见的机车,则提供外送平台足够的劳动力。

德美英来台插旗 抢占商机

为了抢攻台湾商机,德商Delivery Hero收购的foodpanda最早于2012年来台;2016年美国Uber Eats攻台;2018年底,英国的户户送也登台了。

至于由信义房屋投资、本土声量最大的有无快送,于2016年成立,看好社区经济一年有两兆元的潜在商机,与快递业者合作,号称连隔壁美味的卤味、便当、小吃,都能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上。

台湾外送成长力道的确惊人。foodpanda台湾区执行董事总经理方俊强表示,去年底和刚进台湾相比,使用foodpanda人数成长了35倍。今年上半年订单和去年同期相较,也成长15倍。

Uber Eats台湾区总经理李佳颖则透露,今年第一季,Uber Eats合作餐厅已超过6000家,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平台活跃用户和外送趟次,也成长三倍。

户户送虽然在台发展不到一年,订单增速却比香港快上五至六倍。

「现代人的生活和手机绑在一起,台湾和所有城市一样,叫过一次外送,叫下一次的机会高很多,」户户送香港暨台湾区总经理罗家聪笑称,两年前,一个消费者平均每月叫2次外卖,如今已提高到5次。

餐厅争取曝光 成合作主因

餐饮电商化后,餐厅业者与平台合作的首要诱因,是争取曝光与加强行销。

北轩企业集团台湾区资深营运副总裁李宏智提到,旗下的连锁美式星期五餐厅(TGI Fridays)加入外送行列,未必能增加多少业绩,「但餐厅要跟著趋势走,不断提醒消费者Fridays的存在。」

去年底开幕的文青咸酥鸡品牌「咸酥李」,一开幕就和Uber Eats合作,一来看中消费者多,二来则是为了快速让市场认识品牌。咸酥李共同创办人李书贤指出,新上架商家在平台上会优先曝光,享有一段蜜月期,「等于多一种行销方式。」结果证明,咸酥李和Uber Eats合作成效不错,外送业绩已占两成,服务范围也拉长。

还有饮料业者透露,自己一直有外送服务,但大批消费者黏著在外送平台上,导致品牌必须与外送平台合作。

何况对没有预算数位化的中小型餐厅来说,和外送平台合作,可以从中获取消费者数据,帮助拟定策略。

经营超过20年的老店添福面馆,刚加入Uber Eats不久,一天平均多了超过60张订单。老板刘致增认为,Uber Eats提供的数据分析,可以做为扩点、菜单设计的参考。而藉著Uber Eats的曝光,新开店家不需要找在最精华路段,反而能开在租金较低的巷弄内。

顾客挑便宜 无品牌忠诚度

平台数据也能给予业者建议,假设炸鸡、可乐的组合订单较多,或许菜单排序可以往前。李书贤就发现,会叫外送的消费者,多为目的型消费,因此咸酥李在Uber Eats上,多了店内没有的套餐选择。

既然餐饮电商化,若以零售电商的逻辑思考,各大外送平台是否能针对消费者数据,做出个人化推荐?

「饮食是一件很任性的事,今天吃了火锅,明天未必想再吃。或当下想吃炸鸡,推给我牛肉面也没用,」iCHEF共同创办人程开佑认为,除非还有消费者更全面的其他生活资讯,否则各大外送平台很难根据订餐数据,做到个人化推荐。

Uber Eats也注意到这件事。刚在香港举办的「Future of Food 2019」餐饮科技高峰会,宣布Uber Eats未来将和穿戴型装置结合,例如知道消费者正在健身,便能相应推荐高蛋白食物。

市场竞争者众,各大外送平台想做出差异化,其实不太容易。「你现在叫各家外送,送过来没有太大差别,(消费者)不易产生忠诚度,」程开佑指出,外送市场仍在补贴烧钱阶段,消费者多是哪里便宜哪里去。

虽然各外送平台会以较低抽成,积极签下「独家餐厅」,借此吸引消费者。但对消费者来说,想吃什么,就去哪个平台,未必能真正加强忠诚度。平台后勤、客服、外送员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和美食店家使用意愿。

这场外送大军竞赛,才刚开打,还没那么快分出胜负。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8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s://goo.gl/5S7h4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