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094x.JPG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责备」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污辱人】: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2349

 

里面提到:【当人犯错时,确实需要被纠正、被提醒,才会改过与修正。但是,请不要忘记,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尊重」「责备」不是比赛看谁讲话比较难听,也不是比较刻薄孩子真得有那么的「不堪」吗?真得那么的「坏」吗?至于年纪较小的小小孩子,难免会听得似懂非懂时,请带著他的小手小脚做一遍「正确示范」,往往比你说一千遍「不可以」来的有效多了不要「全身带刺」的来教导孩子,结果孩子还没学会之前,就被戳的满身是伤。】

 

我觉得这样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我们可能会从一些课程或圣经的阅读学习到很棒的教导。我觉得,那些教导是要让我们有更多的自我察觉力,是拿来要求自己的。如果我们拿这些教导不断的去衡量别人、要求别人、或变成一个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我达不到x标准,所以我很烂、不如别人。我达到x标准,所以我比别人棒。A不如B、等等),这些教导所带来的伤害很有可能会大过帮助。

 

成年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我察觉力,对于自己有的优缺点自己心里有数,不需要旁边的人好像家长指责小朋友般的不断地来提醒自己有哪些缺点。如果真的是一个缺乏自我察觉力的成年人也不会因为这种方式的提醒变得更有自我察觉力。甚至,每个特质都有正反面,例如: 辩解能力强vs好争辩、随和vs拿不定主意、等等。

 

而且,每个人在不同方面的成长速度都不同。例如:A觉得x标准很容易达到,B不一定觉得x标准很容易达到。如果A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看B,可能会觉得「这么容易的事,这个人做不到。他是懒,还是有什么人格缺陷?

 

另一篇文章【《会心一笔》期待的功课】提到:

https://www.ct.org.tw/1318816

 

【人与人之间,小自家庭大至社会,常因不同期待而产生磨合。事实上,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养成不同的价值观与处事习惯,当任何人期待对方照著自己的想法做,若未先认同对方情感、建立基础共识,本来的美意可能造成角力,再好的立意都必损伤。】

 

有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好像只有一种方法才是对的。就连圣经的解读就会因著每个人的天生脑袋结构、思维及人生历练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每个人对自己生命中的人事物所抱有的「期待」都很不同。例如:A可能期待男友在情人节为她预备礼物,觉得男朋友就是应该在情人节送礼物。B可能一点都不在乎情人节有没有礼物,而是比较希望男友更多的讲一些肯定的言词。如果B的男朋友真的没送B礼物,然后A看到了,并按著自己的思维与期待去看这件事,她甚至有可能会跳到一个结论: B的男朋友不爱B!

 

【有人说:「一个成熟的人会握住自己的快乐钥匙。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我们却常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有时期待主事者能多做点什么,却没能做到,不由得产生自怜与怨怼。 我们要小心,这种态度并不能改变什么。」】

 

我们真的需要时常回到神面前,因为没有神的帮助时,人真的很软弱,容易出现自怜与怨怼的念头。例如:当我在某件事上挣扎时,旁边的人说了带有抱怨或取笑的风凉话,又不顺手帮帮忙。如果我们在某件事上付出了很多,还是会期待有些回报的,例如:看到有人际关系的进展、事工上的成长、灵魂得救、某某人的生命有更多的成长、等等。豪无条件的付出,这种境界很难达到(至少目前的我是达不到的)

 

【罗马书八章26节启示著,祂了解、且在乎我的感受。「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虽然难过时,祷告多半从自我中心抒发,神却让我学到:少求受服事,但求服事人;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少求被安慰,但求安慰人不妨藉著祷告、祈求和感谢,将所要的告诉神,相信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我们的心怀意念。】

 

这是我时常需要提醒自己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