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Arm开设了一个「质疑」RISC-V架构的网站riscv-basics.com,遭到了众多厂商和自由软体社区的「怒怼」,随后该网站下线。riscv-basics.com的下线或是Arm的无奈之举,Arm对RISC-V的「攻击」也许刚刚开始。

集微网消息(文/小北)北京时间7月11日凌晨,Arm发言人承认了质疑RISC-V架构的网站(riscv-basics.com)确实是Arm发布的,「本意是为了增进大家讨论晶元架构,而不是恶意攻击RISC-V」,并且宣布已经将该网站下线。

出现在搜索头条仅几天就被迫下架,riscv-basics.com「短命」背后是不同领域厂商和自由软体社区的「怒怼」。这段故事要从几天前讲起,有网友发现用谷歌搜索RISC-V,得到的首个搜索结果是购买了竞价排名的riscv-basics.com网站,该网站从成本、生态系统、碎片化风险、安全性问题、设计验证五大方面提出对RISC-V的质疑。

恰巧,Arm官网也有极其类似的内容。

随后,社区建立了一个网站arm-basics.com怒怼回去,该网站对Arm的实际情况进行揭露,例如Arm的指令集授权必须占有产品1%的销售额提成、Arm指令集本质上是非常碎片化的、闭源生态系统导致验证阶段需消耗巨大的时间成本以及揭露Arm在安全方面的黑历史。

此外,Arm-basics.com也承认当前RISC-V生态比Arm生态要弱很多,但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Arm的FUD市场策略效果不仅不如预期,还遭到了众多厂商和自由软体社区的怒怼。

riscv-basics.com的下线或是Arm的无奈之举,Arm对RISC-V的「攻击」也许刚刚开始。

如今的处理器、SoC基本被x86与Arm 这样封闭的指令集架构(ISA)所统治。谁能成为微处理器中的Linux ,是业界探讨与期待的。

在RISC-V到来之前,已经有几种开源指令集架构的存在,比如SPARC V8、OpenRISC。既然已经有开源指令集架构,为何还要研发RISC-V?因为OpenRISC的许可证为GPL,意味著所有的指令集改动后都必须开源。而RISC-V的许可证为BSD License授权,任何学术机构和商业组织都可以免费使用RISC-V架构,用完无需开源。

近两年来,RISC-V得到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关注与重视,RISC-V架构的行业认可度快速提升。谷歌、高通、三星、华为、特斯拉等行业巨头纷纷加入到RISC-V基金会,基于该架构的新兴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始在市场中不断涌现。

正值Arm一统移动处理器天下,并进军PC和伺服器市场的关键时刻,杀出了RISC-V。短期来看,RISC-V很难撬动手机等由Arm垄断的市场。业内一致认为,在一些新兴的边缘领域,比如IoT、AI、边缘计算等,RISC-V与Arm处于同一起跑线,两者将形成正面竞争,RISC-V在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Arm在生态等方面具有优势。摩尔定律遇到瓶颈是近年来半导体业最深刻的变化,尽管在工艺制程方面仍在向前推进,但是价格却成走高的趋势。以物联网市场为例,该市场对于成本较为敏感,RISC-V免费授权属性让众多厂商为之心动。与此同时,RISC-V具有针对不同应用可灵活修改指令及晶元架构设计的有优势,而Arm往往只能做一个标准化设计,很难实现差异化。

此外,RISC-V还拥有极具竞争优势的三大特点,即极简、模块化、可扩展。 RISC-V设计的初衷就是解决复杂性和相关知识产权的限制,所以简洁是其最大特点之一。RISC-V是一个模块化的指令集,可配合一些扩展的指令集来组成。Arm指令集是不允许做扩展,而RISC-V与之不同。

目前,RISC-V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是最大的短板,与Arm正面竞争的确「嫩」了一些,但并非没有竞争的潜力。目前,西部数据、AMD、美光、谷歌、三星都在用RISC-V做一些晶元项目。RISC-V基金会已经吸纳了包括谷歌、高通、苹果和特斯拉等主流企业在内的100多家企业会员。近年来,RISC-V在中国市场也取得一定发展,既有华为、中兴等大企业,也有部分中小型企业与创客群体加入RISC-V基金会。面对这个即将成长起来的竞争对手,Arm自然不会放松警惕,Arm对RISC-V的「打击」或许刚刚开始。(校对/春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