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遺失的東西太多了。牛仔,牛仔褲,以及與之共生的意義。

作者:王不易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木村拓哉的臉老了。”這是前一陣許知遠與木村拓哉對談後的第二熱點,第一熱點依舊是許知遠的自說自話,強行尷尬。


但也僅僅能用這個句式,來說明木村的變化——木村拓哉,的臉,老了。許知遠說:“木村拓哉是整個平成年代的一個象徵,是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今年4月,日本平成年代劃上終止符。


一個時代的過去。


但無論歲月如何擁有改變世事的能力,臉會老,身體會走形,很多東西不會變。


今年1月,木村拓哉和竇靖童拍了Levi’S新一季的廣告,令許多人懷念木村拓哉與王菲在《2046》中的橋段,似乎嗅到了那個年代的復古風潮。上世紀90年代,木村拓哉憑藉“牛仔褲性感”,引領整個亞洲的時尚風潮。木村拓哉有一句名言:“永遠不要洗你的牛仔褲。”這句話,直到如今都被國內牛仔褲愛好者奉爲圭臬。


許多人在他留下的時尚軌道里繼續行走。有人愛牛仔褲愛到癡狂,他們用盡心力養一條牛仔褲,被稱爲“養牛者”。


有句話這樣說:“牛仔褲把歲月雕刻在腿上。”


我們想借着木村,聊聊牛仔褲。



牛仔褲是許多現代人的着裝選擇。人們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爲它隨性、大方、舒適、簡潔,這種選擇傾向大多侷限在功能性上。


美國總統在想要親近平民時,會脫下西裝,穿上牛仔褲,譬如吉米·卡特,1976年他特意穿上了牛仔褲去發表競選演說;奧巴馬就任後第一次亮相,穿了一條淺色牛仔褲;小布什更新潮,他的偏愛是破洞牛仔褲,這似乎與他的性格成正相關。


喬布斯和扎克伯格無疑是精英人士牛仔褲着裝的推動者,“鋼鐵俠”馬斯克、Snapchat創始人埃文·斯皮格爾、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日常穿着也都以牛仔褲爲主。硅谷似乎歡迎牛仔精神。他們的標杆作用影響了國內一批財經人士,譬如雷軍、賈躍亭、王興、丁磊等,當然,毫無時尚度可言。時尚從不模仿。


“牛仔麻瓜們”自然很難理解,木村拓哉在上世紀90年代所帶來的“牛仔震撼”,以及牛仔褲的衍生意義。


更少人能理解 “養牛者”的偏執。


所謂“養牛”,抽象一點說是指“培養”一條有着個人獨特性格的牛仔褲,具體一點說是從色落、褲型、浣洗等各個方面,讓牛仔褲染上主人的習氣,擁有自己的生命。


Levi’S的銷售總監大坪洋介就是一位“養牛者”。1967年他買了人生中第一條“501”,將它泡在浴缸裏,讓布料縮水到適合自己體型。他愛收集牛仔褲,他說牛仔褲的面料質感裏,包含着回憶。


“養牛者”的行爲在普通人看來很匪夷所思,這大概是所有戀物者都面臨的孤獨。就像許知遠永遠陷落在自己的偏見裏,大部分人笑罵他的裝腔作勢,但總有小部分人欣賞那種明知會被唾液湮沒仍做自己的偏執。


陷入狂熱的同時,就是孤獨的。


有些極致的“養牛者”,在牛仔褲的一生中,只用鹽水清洗它一次。他們會在一兩年內,只穿那一條牛仔褲,若有異味,就用清水噴溼後再穿,體溫烘乾,或者乾脆不洗,反面疊好,放入冰箱冷藏去味。直到牛仔褲有了自己的形狀:與衆不同的貓須、坐引、褶皺、破洞……養好之後,他們會將牛仔褲封存收藏,永不再穿。


上知乎搜與“養牛”相關的條目,有一位答主這樣說:他是一名攝影師,有十多年的“養牛史”,收集牛仔褲是他的愛好。年輕時他一直堅持溼褲上身,體溫烘乾,但十多年過去,他已不再年少,有一年秋天,他溼着穿牛仔褲,腿痠了三天,情懷與偏執敗給了歲月。往後他就不再那樣了。“養牛”終成過往,但他依舊對牛仔褲有着熱情。他說,“一件東西,能夠貼着你陪你那麼久,記錄下你的每一點習慣、每一點活動痕跡,這種感覺是能夠讓人上癮的”。


在歐美,一些二手的品牌牛仔褲售價比原價要高出兩三倍,有人將它作爲家族禮物,傳承給孩子。


1998年,美國內華達州挖掘出一條古董牛仔褲,這條牛仔褲出產於1880年,單袋款式,褲子的皮標位於後幅的正中央。按細節推斷,它的主人應該是一名礦工,而從左前褲袋上磨損的痕跡看得出,這位礦工應經常帶着一把短刀工作。


這條古董牛仔褲最終被拍賣出一個不錯的價錢,但它的價值絕非一個具體的價籤能夠概括。它的每一個細胞都能講述,這種沉默的講述比文字、圖畫、影像,更具客觀與浪漫的意義。



應該極少有哪種服裝,像牛仔褲一樣跨越幾百年歷史,橫跨幾大洲,流行不衰。它帶着使命在歷史裏穿梭,一手握着消費主義的密碼,一手握着歷史的拼圖。


牛仔的輝煌很短暫,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短短30年。鐵路和公路衝擊了西部傳統畜牧業,東部文明無需槍炮,以先進的經濟構造、城市文化排除異己。牛仔精神隨着氈帽、手槍和皮夾克,隨着那些黑白影片,隨着馬龍·白蘭度和約翰·韋恩,逐漸退出現代人的正常意識範圍,成爲化石般的歷史。


但牛仔褲從歷史活到現代,變成一股風潮,繼續行走。可能走一走就停了,也可能走一走,又是一百年。


當一個叫李維-斯特勞斯年輕人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的淘金世界時,故事就開始了。一種原產於法國的靛藍色斜紋布料取代棉麻成爲底層工人的工作服首選,牛仔褲最初的意義在淘金熱裏得到定義。


牛仔褲就這樣誕生了。“Levi’S”也就這樣誕生了。它與之後的Lee、Wrangler三家獨大,統治了美國牛仔褲市場幾十年。



在傳統款式上,Levi’S 無人能敵,Lee則愛好創新,1911年推出揹帶牛仔褲、1913年推出連身工裝服Union Alls、1926年捨棄鈕釦推出拉鍊牛仔褲。Wrangler以純正牛仔風聞名,曾聘用過一名設計師,本人就是牛仔出身。


Levi’S的雙弧線,Lee的雙波浪線,Wrangler的W——牛仔褲開始有了自己的專屬粉絲,這些經典標誌着牛仔褲逐步走進消費主義領域,這種存在是單純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牛仔褲被不同羣體賦予了物質之外的歷史意義。


從誕生之日起,牛仔褲就被烙印着無產階級的價值與勞動的榮光。可誰能知道,許多年後,當穿上牛仔褲的羣體不斷變化,牛仔褲最初存在的源起被消磨,被冠上反叛、不良、邪惡的名號。


二戰後美國大兵佔領日本,大兵文化向東傳輸,巧克力、朗姆酒、卡其色的大兵服與牛仔褲一起,降維打擊戰後的日本民衆。在日本的戰後重塑過程中,美國文化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同一時間,牛仔褲不可避免地帶着意識形態進入冷戰時期的蘇聯和東德,他們可不像日本那般歡迎牛仔褲“入侵”,他們每一根神經都緊繃,警惕“資產階級罪惡文明”。


1953年民主德國工人起義,當局將其歸咎於穿着“牛仔褲與得克薩斯襯衫”的西方煽動者。在蘇聯,牛仔褲只能通過走私獲得,黑市牛仔褲一條能賣到150至250盧布,而蘇聯人的平均工資還不到200盧布。當時有一個詞叫“牛仔褲犯罪”,指的是“爲了入手牛仔褲不擇手段而導致的違法行爲”。


上世紀50年代有首粵語歌這樣唱:“著起(穿起)牛仔褲,等於認美帝做契爺(乾爹)。” 包裹出臀部線條的牛仔褲,以前所未有的性感和個性替代着中山裝、列寧裝的位置,這種交接令被衝擊者不安。



牛仔褲也一直充當着歷史的載體。


最典型的載體,是Levi’S的“501”系列。1890年,Levi’S給它的一款鉚釘牛仔中腰直筒褲命名爲“501”,這個系列是“Levi’S”最經典的系列沒有之一。“501”隨着美國曆史,上下游蕩,它比紅酒還講究年份。


1933年,美國大蕭條時期,這一年的Levi’S的“501”皮牌下的小標籤印着通過NRA認證的標誌。NRA是國家復興委員會(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的縮寫,爲緩解經濟危機,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成立了NRA,防止生產過剩,規定各行業的生產規模等。1933年的Levi’S “501”記錄了這一歷史細節。


1944年的“501”顯得很“樸素”:鉚釘不見了,裝飾線不見了,被代以油漆畫線。因爲那一年是二戰最關鍵的一年,諾曼底登陸就是那一年。美國開始實施戰時物資管制。1944款 Levi’S“501”後來成爲復刻界的寵兒,因爲它包含了太多關於過去的信息。


二戰期間,牛仔褲因其耐髒、耐磨的特性,被指定爲美軍專用,隨着美國大兵走南闖北,進入歐洲。Levi’S和Wrangler都接到過軍方訂單。


淘金熱、大蕭條、二戰、“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社會變革時期與時尚經典的辯證關係,糾葛在牛仔褲這一物件上。



安迪·沃霍爾在《波普啓示錄》中曾說:“真希望我也能搞出像牛仔褲那樣的東西——值得銘記的、家喻戶曉的。”牛仔褲的家喻戶曉裏,蘊含着源流與過去。


可這些東西漸漸地變得無關緊要。


現代人遺失的東西太多了。牛仔,牛仔褲,以及與之共生的意義。


參考資料:


[1].《牛仔褲的歷史:李維斯是第一個有自己Logo的美國產品》,作者:布魯斯·博耶,澎湃新聞。

[2].《Levi’s 501:一條牛仔褲與我們的歷史》,作者:李園寧,有調App。

[3].《人人都有的牛仔褲,是怎麼從美國流行起來的?》,作者:西叉七,壹讀。

[4].《永不褪色的丹寧:一段關於牛仔褲的漫長曆史》,作者:珍妮·阿文斯。

[5].《中國牛仔褲風雲錄》,作者:廖慧。

[6].《養牛者說 把歲月雕刻在腿上》,作者:趙浩宇,城市地理。


*內文配圖截圖自Levi'S官網和廣告片



投稿、約訪、合作,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添加微信hsy111520,邀您加入商友會


微信名:商業人物

微信ID:biz-leaders

1.轉載請事先獲得授權(聯繫人微信ID:hsy111520)。
2.喜歡就分享出去,讓我們用優質原創內容佔領朋友圈。
3.長按右側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