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演義》千百年來說不完道不盡,羅貫中筆下的三國,羣雄逐鹿,人才輩出,也許是因爲前三國的人物塑造太過經典,故事着墨更多的原因,以至於如今人們再談及三國,總有種三國後期人才凋敝,權謀政治都遜色於前期的感覺,然而事實上,後三國的故事同樣也很精彩,陰損毒辣的謀士、韜略滿腹的大將、血腥殘暴的政治廝殺,甚至是捨身赴死的刺客都給後三國增添了不一樣的魅力,與此同時,三國後期也留下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比如衆所周知,古代實行的是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懲罰制度,可爲什麼魏國鍾會誣陷滅蜀大功臣鄧艾,還想舉兵造反,死後沒有被滅族?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時光倒流回千年前,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三路伐蜀,最終蜀漢滅亡,劉禪投降後,姜維以三寸不爛之舌,以一己之力策反鍾會,利用鍾會除去了滅蜀功臣鄧艾,只可惜,天不遂人願,鍾會的謀反被司馬昭識破,姜維最終功虧一簣,蜀漢也徹底成爲了過去的歷史。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鍾會死後,正如前文所言,並未被滅族,雖然歷史上的鐘會並未娶妻,但是他收養了兄長鍾毓的兩個兒子——鍾邕、鍾毅。鍾邕隨同鍾會謀反,死於亂軍之中,他的幾個兒子被司馬昭下令和鍾毅一起誅殺;不過雖然鍾邕和鍾毅被殺,司馬昭卻赦免了鍾毓之子鍾峻、鍾辿,並恢復他們的官爵,也放過鍾毓的其他子孫。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爲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大概是因爲鍾毓曾經提醒過司馬昭:“鍾會此人愛好玩弄權術,不可以過分信任”,以及鍾會之父鍾繇是三朝元老,位至太傅。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方面,另外一個重要的當年,筆者認爲是對於司馬昭而言,對鍾會他早就起疑。何出此言,且聽分析。在現在普遍流行,大衆所熟知的版本里,鍾會謀反失敗的主要過程是,先被姜維說服,不料遇到司馬昭率十萬大軍駐紮長安,居功自傲的鐘會不以爲意,最終被早有防備的司馬昭拿下。

  不過,筆者卻認爲這僅僅只是表面,一來在《三國志》中,曾記載:“王凌風節格尚,毌丘儉才識拔幹,諸葛誕嚴毅威重,鍾會精練策數,鹹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機,宗族塗地,豈不謬惑邪!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闇於防患,咎敗旋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目論者也。”

  俗話說兔死狐悲,筆者想,鍾會之所以能被姜維遊說,大概也是因爲看到了功臣難善終的結局吧。二來,如果從時間上仔細推敲,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實際上早在正月初三,司馬昭已屯兵十萬去了長安,而鍾會則是在正月十五到達成都,正月十六驟然發難,在此之前,鍾會並無異動。也就是說,在鍾會謀反之前,司馬昭就已經對他產生了懷疑,至於之後鍾會的謀反,顯然在他的意料之中,那麼,司馬昭又爲何會對鍾會起疑心呢?其實在筆者眼裏,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同時在解答,鍾會爲什麼會死,鍾會之死並不在其野心,而是死在其能力,畢竟在魏國權力已經被司馬家族架空的當時,他對於司馬昭的威脅過大。一直以來,司馬昭對鍾會都是深深的忌憚的,他欣賞鍾會的才華,卻無法對他放心,所以從頭至尾,鍾會都不能成爲司馬家的心腹。

  當鍾會不能爲己所用的時候,司馬昭選擇了除掉他,然而與此同時,司馬昭也不得不考慮到鍾會的影響力,從而對他的族人寬容一點。首先,鍾會興兵伐蜀的功績大家有目共睹,其次,鍾會在民間極具威望,他是個愛惜人才的人,這一點不僅僅是對魏國人,對對手也一樣,他曾經親自去拜祭諸葛墓,並且特意叮囑隨從不可以在附近喧鬧。綜合考慮下來,司馬昭最終留下了鍾會一族裏不會威脅到自身利益的後人。

  更多三國祕聞,關注微信公衆號:亭殿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