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500年,座标叙利亚。

  夏天炙热的阳光把大地烤得滚烫,虽说昨天下过一场暴雨,但是天气也并未凉爽。所幸的是,纳吐夫人(Natufian)终于在太阳落山前收割完所有的麦子,陆续搬回了家中。可就在这时,有位客人远道而来,手里提着两条鲜鱼。村长发现此人来路不明,不由得警惕起来。仔细询问一番以后,发现是隔壁部落的盟友,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此人想用自己的鱼来换些小麦吃。

  村长想起了烤鱼的美味不由得流下了口水。距离上次吃鱼已经是10年以前的事情了。自从大家不约而同开始种地以后,就慢慢抛弃了原来采集渔猎的生活。随着经年累月的耕种,家中的粮食储备亦甚为殷实。把客人带到家以后,村长指着角落里的一个巨大的陶罐说,“这些小麦你拿走吧”。

  作为交换,村长拿走了客人的两条鱼,于是当晚就做了烤鱼。饱餐之后,他甜蜜地进入了梦乡。

  (考古学家发现的石器时代纳吐夫人的村庄)

  有了这次交易的经历,村长的名声也传播了出去,邻村的人纷纷慕名而来,交换各种各样的东西,像燧火石,鹿皮,草药,甚至泥刻的小人等等。村长家屯货的种类也逐渐丰富了起来。直到有一天,某个邻居拿燧火石换走了他仅剩的三条鲜鱼,他才发现出了问题。原来就在前不久,刚有人用类似的石头换了他一罐小麦。可是一罐小麦只能换两条鱼啊!其实这也不能怪村长疏忽,毕竟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商品和交易的账目,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小脑瓜很难记得住。

  这就是原始部落的以物换物,它标志着人类贸易的起点,但在设计上有明显缺陷。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多,不同组合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兑换比率,信息量会以几何级数激增。假设市场上有100种商品,那就会产生出4950种交易组合,1000种商品就有499500种不同的组合!如此庞大的信息显然靠人脑是无法承载的,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把这些数据给记录下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史的车轮又向前推进了六千多年。在距离叙利亚600公里外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成千上万的人口居住在一个6平方公里的城镇里。四周坚实的城墙和堡垒防范着外族的入侵;一个个巨大的神庙伫立在城市的中心,有着鬼斧神工般的华丽。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圣,见证着这座城市的伟大与繁荣。人们坚信这是一个由神庇佑的城市,于是也赋予了它一个神圣的名字——乌鲁克(Uruk)。

  考古学家还原出的乌鲁克古城形象)

  哈尔和他的家人已在这个城市里居住了10多年,他在伊南娜神庙附近的广场上经营着一家杂货铺。店铺的正中央挂着一个巨大的石板,上面用楔形文字记录了各种货物的兑换比率:5个椰枣=3个鸡蛋,2斤小麦=1条鱼,1件长袍=10条鱼.......

  这一年小麦的收成格外好,哈尔家也囤了好多粮食。反正吃不了那么多,老婆正好在哺乳期,不如去城外的鱼铺换几条鱼给老婆补补身子。于是带着两袋小麦,和那块沉重的石板,驾着驴车就出发了。过了好些时间,终于出了城,找到一家鱼铺。可是鱼铺的老板前两天刚换了许多麦子,对这桩交易丝毫不感兴趣。没办法,哈尔只能再找下家。于是又驾车好几里,太阳快要落山了,驴子也没了精神,终于在一条河边找到了一户打鱼的人家。哈尔敲了敲门,问屋主要不要小麦。只听屋内有人在呻吟,颤颤微微地回答道,“我现在生病了,我需要草药,你能不能给我草药......”

  就这样哈尔再一次吃了闭门羹,这时天色已经慢慢暗了下来,哈尔拖着疲惫的身躯叹息道,“到底上哪儿找收小麦的鱼老板呀?”

  相比石器时代的纳吐夫人,哈尔生活的时代已经进步了很多,毕竟那是人类史上第一个灿烂的文明——苏美尔文明。聪明的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解决了大脑过载的问题,在石板上记录下了海量的交易账目。

  苏美尔人在石板上刻的楔形文字

  如果说宗教是人类第一次发挥想象创造出来的伟大事物,那文字便是第二次想象力飞跃的产物,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可即便是这样,物物交换仍旧有巨大的局限性,束缚着贸易的发展,因为你所提供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对方想要的。所以如果能创造出一种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作为交易的媒介,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又飞过了许多个世纪,苏美尔王朝逐渐衰败,在公元前1700年被崛起的巴比伦人消灭,领头的便是一代雄主汉谟拉比,从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便有了新的主人。对,你没听错,就是颁布汉谟拉比法典的那个哥们,周杰伦的歌里还唱到的那位。

  在汉谟拉比的统治之下,巴比伦王朝迎来了鼎盛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在两河流域已经发现了银矿,并且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冶金工艺,把银矿加以提炼打造成各种物件,但这并不是银矿最主要的用途。它的最大作用就是打造了巴比伦王朝的统一货币。货币单位叫谢克尔(shekel),没有固定的形状。一个银谢克尔相当于0.3盎司等重的银块。它不仅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来买卖各种商品,同时也可以用来奖励军士和惩罚罪犯。汉谟拉比法典里就有明确的记载:

  198. 如果一个贵族弄瞎了一位平民的眼睛或者打断了他的骨头,那就要赔给他60谢克尔等重的银。

  ….

  ….

  213. 如果一个贵族打了另一个贵族的女奴,并且致使其流产,那就要赔给他2谢克尔的银。

  刻在黑色玄武岩上的汉谟拉比法典

  有了货币作为统一的交易媒介,人们就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既然可以用来买东西,那说明货币必然有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个价值为所有人接受,因为它可以用来交换任何商品。从此以后,人们不需要再像哈尔那样为了买一条鱼而奔走呼号,只要兜里有钱,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不仅如此,金钱还可以不断累积用来购买更加贵重的东西,于是人就有了理财的观念,财富也慢慢和人的社会阶层挂钩起来。

  “钱”其实是货币体系建立后催生出来的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同样植根于人类的想象,却进一步解放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世上还从未有过一样东西可以像钱那样让所有人有如此统一的信仰。无论是何种宗教,种族,肤色,和国家的人都认为钱是好东西。从此以后人类就开始对金钱产生了无止尽的追求。就连基督教派去的十字军,从穆斯林手里夺回圣地以后,也依然愉快地使用着穆斯林的钱币,即使这个方形的金币上刻着阿拉伯语的一句话,“阿拉是世界上唯一的神,穆罕穆德是阿拉的使者”。

  可是什么样的东西能用来当钱?人们最开始想到的往往是那些有实用性价值的东西。对我们的祖先来讲,食物就是最实用的,所以一开始被用作货币流通的就是小麦。在巴比伦王朝发行自己的通用货币以前,就有人就尝试用小麦作为货币,相对应地,还做了一个标准的碗来算体积。

  称量小麦的斜沿碗

  虽然小麦的可食用性支撑了它的内在价值,但把它当钱来使还是不妥的,人们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商品来对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便于运输。小麦的量产使它和其他的商品的兑换比率很低。试想一下,如果你扛着一麻袋的小麦去你家旁边的杂货店买披萨,那老板估计要叫保安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麦不方便储藏,毕竟食物都有保质期,时间长了都容易腐坏。

  一个理想货币不仅能用来进行价值的互换,它还必须方便转移和储藏。只有这样,财富才能更好地流通和积累。于是金银等贵金属就脱颖而出了。

  拿银来举例,事实上它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的。首先它不能吃不能喝,也没法做成衣服来穿。作为耕地用的锄头又太软,刨几下就弯了。做武器就更不行了。当然它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珠宝作为装饰,但这些是奢侈品,只是用来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已,所以那只是文化层面的价值。可如果作为货币的话,优势就很明显了。首先银可以被切割和称重,所以就可以更加精确地标定商品的价格。其次银币也便于携带,不会腐坏,这样就方便了财富的转移和储藏。

  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没有内在价值,那如何让当时的人相信金银可以用来买东西?如果你现在问任何一个人,金银的价值自然毋庸置疑。卡地亚的金镯子随随便便就可以卖上千美金。但是对于远古文明的人来说,他们刚从野蛮部落进化到农耕社会,确实很难相信一块金黄色石头的价值。

  若要人相信一个假想的东西,那必须有神的支持。

  听上去很扯淡,但神确实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证伪的存在。连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晚年也开始研究神学。就连现在的美钞,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美国财政部签名的旁边有一句标语——“In God We Trust”。

  美元上的签名

  而对于古代人来说,王权就是神的象征。所以货币也是由王权来发布和铸造的,老百姓对金银价值的认可自然也来源于王权的背书。已知最早的统一发放的硬币,是公元前640年,由吕底亚国王阿吕亚泰斯(Alyattes of Lydia)创立的,被称为吕底亚硬币(Lydia coin)。

  吕底亚硬币

  这种刻有图案与文字的金币有两个作用:第一,文字可以标记硬币的面值。第二,图案可以证明王权的背书。迄今为止所有的硬币事实上都是由吕底亚硬币演化而来的。

  没有标记的金块相比之下有两大明显的劣势:第一,它在每次交易时都必须称重。第二,事实上称重还不够,因为对于卖方来说,他无法判别这是纯金的,还是外面镀了层金。

  吕底亚硬币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因为刻的文字标注了这块金属的价值,而印的图案代表着王权,可以证明这块金属的价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王朝的更迭,也许硬币的形状,材质,以及标记可能会不一样,但是传递的信息大抵是相同的。基本上都是,“我,xxx国伟大的王,向你保证这块金属包含着0.2盎司的黄金。如果任何人胆敢私自伪造,那就意味着他伪造了我的签名,损害了我的名誉。我会施以最重的刑法!”所以伪造货币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都会判很重的罪,因为这个行为不仅是欺骗,更是对王权的藐视和挑战。

  同时代世界上的其他角落,虽然没有金矿或银矿,但是历史的轨迹都是惊人的相似,也陆陆续续地发展出了自己的货币体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东6000公里以外的土地上,崛起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那时的中原大地正处在先秦时期,在商王朝的统治下,有了中国第一个货币——贝币。一开始是由天然贝壳所制,与金属一样方便转移和存储。所以中国的很多跟钱有关的汉字也都是“贝”字偏旁。

  “贵”的古汉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于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制的金属贝币。铜贝在商朝旧都殷墟的遗址中被发现,后来成为了周朝的通用货币。

  商代的铜贝

  除了华夏文明以外,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印第安土著也曾经用卷烟作为货币。所以人类历史上同时出现过许多种不同形式的货币,但神奇的是,它们都随着历史的长河消身匿迹了。无论是烟草,贝壳,还是小麦,铜铁,如今的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商品,而非储藏价值的手段。可是有一样东西,并且只有这样东西,人们对它的价值依旧深信不疑。那就是黄金。

  1盎司黄金百年历史价格图

  可为什么只有黄金笑到了最后,其他的都不行呢?

  现代化学给过一个解释:金是最稳定的元素。它不会被氧化,不会被分解,和其他物质几乎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比小麦和烟草更易于保存的金属,经过10年的时间基本上都会被氧化,所以铁会生锈,银会发黑,铜会变绿。但金过了100年还是金,这就是它的特别之处。

  虽然这个解释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毕竟现代化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事实上在此之前很长时间,人们早已对黄金的价值产生了共识。在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就在凯撒的带领下东征西讨称霸整个欧亚大陆。一个多世纪之后,帝国达到全盛。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

  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整个帝国通行的金币。即使是外族人,也很容易对罗马的货币建立起信任,因为他们相信罗马帝国的稳固与强盛会让整个政权一直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对于罗马帝国来说,它的政权事实上也是基于它的货币体系,因为只有统一大家对货币的共识,整个帝国的行政才可以有效地实行。试想一下,如果整个帝国只有罗马城使用金币,其他地区用的是小麦,象牙,贝壳等货币,那帝国的中央财政就无法收税,也无法支付军队的开销。所以罗马帝国势必会不惜一切代价,让所有殖民地都接受它自己的货币。

  一开始殖民地会有激烈地反抗,但是经过两代人以后,人们就会习以为常,过了三代四代,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历史上这种文化渗透的例子比比皆是,落后的文化永远会被先进的文化所统一。虽说现在中国各地区的人都用汉字,但在数百年以前,汉字只在中原地区使用,而它的邻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比如辽国本是北宋周边的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双方激战无数,但后来竟慢慢开始汉化,君臣上下通用汉字,甚至还写汉语诗。辽道宗还曾经说道,“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所以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它治下的人民对其货币的信心是很强的,所以自然也对黄金趋之若鹜。甚至在帝国势力范围以外的印度,人们对罗马的钱币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公元1世纪,罗马的货币就在印度市场上广泛流通起来。有趣的是,罗马其实离印度很远,最近的罗马军团也有数千英里的距离。当时印度的统治者甚至仿造罗马的钱币,把自己的头像也镌刻上去。

  毕竟世界上没有不落的太阳,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江河日下,最后被一位日耳曼将军所颠覆。虽说帝国覆灭,但它文化上的影响力仍是巨大的。随着王朝的更迭,罗马的钱币已经消亡,但替代品仍是同样的形式,只是换了统治者的头像而已。人们对黄金的追求有增无减,最后整个地中海的欧洲各国都对金子疯狂般地痴迷。

  事实上黄金对人心的征服从未停止过脚步,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欧洲人把船开到了世界各地,大航海时代正式开启。恩格斯说过:“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第一张显示哥伦布航海路线的地图

  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带领他的军队入侵了墨西哥。那时的墨西哥还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是阿兹台克文明的核心。阿兹台克人很快地意识到这些外来人对一种黄色的金属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他们对黄金事实上并不熟悉,只知道它很漂亮并且易于加工,所以经常做成各种首饰,但从未想过把它用作货币。每当阿兹台克人要买东西的时候,他们往往使用可可豆或者布料来支付。所以西班牙人对黄金的执迷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像三千年前的苏美尔人一样,他们发出了同样的疑问:“这个玩意儿又不能吃,也不能做成衣服来穿,做武器又太软,为什么会如此重要”?而狡猾的西班牙人埃尔南回答道,“因为我们的国王得了一种病,这个病只能用黄金来治”。

  西班牙人对黄金的贪婪,使其对阿兹台克人起了歹念,终于痛下杀手,用武力征服了这片盛产黄金的土地,自此阿兹台克文明也从历史舞台上谢幕。同时期的其他欧洲列强像葡萄牙,不列颠,意大利,以及海上马车伕荷兰等国也纷纷把爪牙伸向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一阵黄金热。

  为什么黄金热可以蔓延全世界?试想一下,如果印度与地中海之间有一条贸易通道,而印度人对黄金不感冒,那这个东西在市场上就不值钱。可是黄金在地中海可是很昂贵的存在,那自然会有商人嗅到宝贵的商机。他们会从印度大量购买黄金,然后倾销到地中海赚差价。这样一来印度的黄金就会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也飙升上去了。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告诉我们,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自然会平衡两端的供求,把商品的价值推向全球。

  大航海时代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发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把他们倾销至西方各国,深受上流社会的追捧。但除了这些商品以外,还有一个发现给欧洲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启发。那就是纸币。事实上早在几个世纪前,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就游历过中国,记录过纸币的使用情况,称之为“东方的点金术”。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被称为“交子”。在一张薄薄的纸上,仅用几行文字就能将其等价于数千两白银的价值。所以富商巨贾只要带上一叠这样的纸,就等于是“腰缠万贯”,随手一挥便能买下良田千顷,豪宅无数。难怪被人称作“点金术”了。

  宋朝的交子

  纸张不仅轻便,它也易于保存,所以作为货币来讲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从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造纸工艺就在不断发展与进步,成本也一降再降,到北宋时期已经可以大规模地量产了。当统治者被赋予无限的铸币权,就好比拥有了一双点石成金的上帝之手,从此以后潘多拉的魔盒就被打开了。由于纸张的成本和金银等贵金属比起来是很低的,如果用一个廉价的东西和一个高价值的东西强制挂钩,那多出来的那部分差价必然会提前被透支,这时候就只能依赖于政府的信用。俗话说的好,“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政府提前透支的那部分价值是属于人民的,总有一天也要把那部分价值归还回去,如果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那政府就会失去信用,纸币最后也只能是废纸一张。

  历史上那些邪恶政府滥印钞票,导致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北宋的灭亡有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交子的泛滥。津巴布韦曾发生过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通货膨胀,由于货币贬值的速度太厉害,政府直接推出了100万亿面值的纸币。

  津巴布韦100亿面值的纸币

  我们再来看黄金,它作为一种矿物资源,在地球上的储备量是很有限的,所以它一直被认为是抗通胀的强力武器。在这场与纸币的较量中,黄金还是赢了。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钻石不能取代黄金。天然钻石确实是稀缺资源,也非常稳定持久易于保存。可是我们知道钻石的构成其实就是碳,碳是世界上最普遍的元素,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钻石,仅去年一年,中国出口至全世界的人工钻就有200亿克拉!不仅是钻石,其他宝石诸如蓝宝石,红宝石等都可以人工合成。所以与金元素的稀缺相比,钻石及其他宝石只能甘拜下风。

  黄金必胜的法则,随着时间的沉淀,一次次地被检验和证实。所以黄金也成了各国人民心照不宣的硬通货。后来大科学家牛顿提出了金本位制:任何商品都可以用黄金来购买,用黄金含量来定义货币价值。当时的大英帝国如日中天,顺手把这一货币体系推广至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人早已看透这条定理,于是在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中,通过与黄金挂钩的办法,让美元成为全球货币,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参会人员

  该体系确定了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种兑换方式也叫做“无限法偿”。美国人以此为支点,轻而易举地赢取了各国对美元的信任。

  战后美国的黄金储备总数是273亿美元,可实际发行的美元却远超过这个数字。美国人相当于用有限的黄金撬动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杠杆。在财政情况好的时候,大家也许相安无事,但如果不好的话,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战后的和平持续没多久,美国又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于是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多次爆发美元危机。于是直接导致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进一步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就这样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也维持不下去了。

  可即使这样,也并没有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美元的信誉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未伤筋动骨,否则现在山姆大叔也无法坐稳第一把交椅。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支撑着美元的价值?自从我们的祖先创造出货币以后,人们在“钱”上的想象就从未停止过。贝壳,黄金和纸张只是钱不同的形式,而它的价值是人所赋予的。一样东西到底值多少,你和我说了都不算,必须要获得大众的认可才行。说穿了,货币就是一个信用体系,它的价值是基于人的共识。所以人民大众认可美元,不是因为那张纸有多漂亮,而是因为美国政府的信用背书。这跟1500年前人们相信罗马帝国的钱币是一样的道理。

  大家会好奇为什么缺少了黄金?黄金作为货币的良好属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它的价值已无需背书。可它的地位也不是一蹴而就,人们对它价值的普遍认同是有一定历史条件的。我们捋一下这个时间轴:当3000年前吕底亚国王颁布第一款金币,那时人们对黄金还不感冒,所以需要国王背书 。直到2500年前罗马帝国崛起,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欧洲,金币随之推广开来,欧洲人民逐渐对黄金产生好感。罗马帝国衰亡后,亚洲各国文明开始崛起,虽然也有自己的货币,但那时候还没有航海技术的支撑来推进全球化。等到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整个历史舞台的中心又回到了欧洲。这时候刚经历了大航海,欧洲强国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黄金。同时全球化的贸易格局也建立了,所以建立国际化统一的货币体系自然迫在眉睫,于是顺水推舟就把他们信仰的黄金推向全球,成为世界货币。所以黄金一开始,人们并不相信它的价值,所以它作为货币是需要信用背书的。等到后来,所有人都认可了它的价值,就无需再背书了。但整个过程也是历经坎坷,历经上千年。

  再回过头看美元。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元的纸币形式终究无法满足庞大资本力量的需求。美元的最大面值是100,如果上升到千万甚至上亿的交易,这么多纸钞的搬运也是很不方便的。虽说可以发行更大面值的钞票,可如果以后提高到百亿,千亿呢?难道再继续提高面值?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货币的形式在这个时候需要进一步进化。

  所幸计算机的出现,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把海量的数据以01的序列形式存储在一个不大的硬盘里。于是货币摆脱了其具像化的形式,转而抽象成了一个账本系统,被银行的服务器所托管。换句话来说,银行的角色就是一个第三方的托管机构来保管你的财产,作为报酬,银行每月会收取一定金额的管理费。

  银行的服务器

  这就是现代货币体系。每个人不需要在家里存一大堆现金,只需要在银行开个账户,它就能把你花了多少钱,欠谁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都明明白白地记录下来。交易的时候也不需要用现金,转而用银行卡来代替。每一次的交易就会自动在你的账户上进行扣款。

  银行的账本机制

  美元在这里的角色就是货币的单位,而你的钱就是服务器上存储的一串数字而已。从此以后无论是多大金额的交易,只需简单的电脑运算,几秒钟即可完成价值的互换。我们再套用之前的货币定义公式来分析这个账本系统:

  可分割性:因为计算机支持很高的数字精度,所以可以表示各种微小的价格差。显然它的可分割性是很强的。

  可转移性:通过简单的计算机指令,就能把一个账户上的钱转移至另一个账户。所以可转移性很强。

  可存储性:只要服务器的硬盘不损毁,账户数据就能一直保存。所以可存储性也很强。

  可计量性:每个账户都能实时显示余额,并且可以根据实际交易进行余额的调整。所以无需再进行计量。

  信用背书:由于账户是银行来托管,所以银行的信誉就是信用背书。除此之外,由于货币单位是美元,所以美国政府的信用背书也是必要的。

  可是这个假设一定成立吗?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的那张货币比较图表。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小麦以外,其他货币都没有内在价值,所以必须要依赖信用背书。也就是说这个价值是有条件的。那有没有无条件的价值?答案是有的,黄金在金本位建立以后,它的价值就是无条件的。虽说大家都认可它的价值,可是你也无法揹着一袋沉重的黄金去买东西啊。要买东西还是得刷信用卡,最后还是回归银行的账本系统。似乎两者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有一个叫密码朋克(Cypherpunk)的神秘组织就一直在研究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来调和黄金与账本系统间的矛盾。那是一个亚文化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密码学和计算机的高手,善于运用各种加密手段隐藏自己在网络上的足迹,所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信息。密码朋克经常私下组织一些小型聚会,但从不显山漏水,非常低调。直到1993年6月的某一天,他们终于不甘寂寞,在美国的一本主流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脑洞清奇的宣言,自此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密码朋克发表的杂志

  这篇宣言表达了他们对隐私保护的担忧,按照他们的话讲,“自网络兴起之后,你所有的一切都暴露在政府的监控之下,包括你的身份证,住址,交易记录,每天的通话,所有的隐私.......在这个宣扬自由的国家里你已不再自由。”所以他们提出了一个乌托邦的构想。那是一个新的网络世界。这个世界存在于任何民族国家以及权力机构之外,每个人的身份都通过加密方式来隐藏,你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自由地买卖,而没有人会知道你是谁。

  那一年恰好是克林顿政府执政的黄金年代,美国经济迅速腾飞,微软刚成为全球科技业巨头,每个人都想着怎么挣更多的钱,所以没有人会在意这篇宣言所表达的观点。可是密码朋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网络世界的乌托邦,他们一直在讨论匿名数字货币,或可能匿名使用密码学的需要和可能性。这群人高度关心隐私和人身自由,很多人设计出自己的数字货币系统。比较有名的像David Chaum发明了Digicash,那是世界上第一款数字现金。除此之外还有Nick Szabo的比特黄金,Adam Back的哈希现金等等。但是大多数项目都无人问津,最后也夭折了。直到2008年,密码朋克的另一位大神把这些想法汇集起来,采众家所长,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这些构想。他把设计理念写成了白皮书,发送给了一位刚从加州理工毕业不久的宅男,邀他入伙来共同开发这个项目。邮件的署名就是传说中的中本聪,而这位宅男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Gavin Anderson。

  两位高人的珠联璧合,加上后来几位密码朋克的高手加入,终于创造除了世上第一款加密数字货币——比特币。同一年,美国爆发大规模的次贷危机,雷曼兄弟一夜之间倒闭。比特币作为银行系统的替代方案,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比特币的兴起,有它偶然的历史条件,但最关键是它用作支付的新型解决方案。和银行一样,它是个账本系统,记录了每个账户的余额和所有历史交易。不一样的是:一、 货币单位从美元变成了比特币。二、每个人的账户不包括任何身份信息,实现完全匿名。三、每个人直接管理自己的资产,无需第三方托管。和银行相比,比特币的这个设计完全实现了个人对财富的自由支配,同时也摆脱了中心化管控引发的各种信用风险。试想一下,你把钱放在银行里,银行拿你的钱做投资赔光了,或者银行直接倒闭了,你的钱最后都收不回来。如果你把钱放在比特币的钱包里,这些钱永远都是你的,只要你不弄丢钱包的钥匙,就能够永远支配这笔钱。

  比特币之所以可以摆脱中心化托管,同时可以实现准确的记账,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共享账本系统。所谓共享账本,就是说每个人可以参与进来记账,共同维护所有的账户信息。每个人记完账以后可以把账本和所有人同步,大家投票来决定是否采纳你的账本。

  最牛逼的是,所有这一切的功能是自动运转的,不需要人为的手动操作。至于更详细的原理,大家可以看我之前写的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比特币共享账本机制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比特币有价值?为什么它可以作为货币来买东西?我们还是用前面的货币定义公式来分析:

  可分割性:比特币的最小单位是“聪”,相当于10亿分之1个比特币。如此高的精度,显然它的可分割性是很强的。

  可转移性:由于是账本系统,简单的指令就能把一个账户上的钱转移至另一个账户,所以可转移性很强。

  可存储性:由于是共享账本,所有的账户信息以及交易记录都分布在各个不同的电脑里。只要数据存储在里面,那就不可篡改,不会丢失,所以可存储性很强。

  可计量性:和银行账本一样,可以实时显示和更新账户余额,可计量性也非常强。

  最后就剩下信用背书了,由于比特币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它挑战的是政府的铸币权,所以肯定不会有政府机构给它做背书。但是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看,它真的需要信用背书吗?换句话来说,它能不能像黄金一样具备无条件的价值?

  很多人对此都持否定态度,理由很简单,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像500年前阿兹台克人问西班牙殖民者一样,他们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这个东西不能吃,又不能穿,又不像黄金一样可以做成漂亮的珠宝首饰,它的内在价值到底是什么?说实话,我以前也有这样的疑问,但后来研究了人类货币史以后就豁然开朗。我们现在认为值钱的黄金,也被当年的阿兹台克人同样地质疑啊!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金就赢得了所有人的垂青。纵观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货币,除了可以吃的小麦以外,没有一样东西是有内在价值的。但问题是小麦他不适合当钱来用。而黄金在这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可转移,可储藏,可分割,可计量以外,它还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稀有性,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理想货币来讲非常良好的属性。

  事实上,比特币就是以黄金为蓝本设计的。比特币的总量为2100万枚,它不会增发,也无法伪造,所以保证了类似黄金的稀有性。比特币是用户记账的奖励,是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存在的。而记账的过程中需要求解一个非常复杂的函数,以此来确保比特币生产的速率。最早一开始是每分钟4.1个比特币,半年以后减半,变成每分钟2个,以此类推。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模拟黄金采矿过程。黄金到最后也是越来越少。和黄金唯一不同的就是它的形式,黄金是一块金属,你看得见摸得着,而比特币是计算机中存储的一串数字。所以它也被称为“数字黄金”。

  最绝妙的地方就是,比特币背后的账本系统是一套自运行自适应的系统,以上这些规则都包括在这套系统的底层协议里面,没有人可以改变。也就是说,它的运行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任何脱离于人意志存在的东西都具备神性。如果说黄金由上帝所创,那这套系统便是由技术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而这个神创造了比特币。

  当然就如我先前分析的,黄金具备无条件的价值是有历史成因的。所以比特币如果要像黄金一样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也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时间的沉淀。目前大家对比特币的价值各执一词,所以价格波动也很大,人们更偏向于把它作为一种投机的手段进行炒作,而不是当作货币的用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