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同,《罗生门》电影是《丛林中》的故事内容,原著同名小说只是被当大背景提了一点点。

1951年,根据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翻拍的电影《罗生门》,打破了亚洲电影的多个记录。也被日本列为日本「百部经典电影」之一。

当然,《罗生门》的成功除了导演团队的水准外,个人觉得更多的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散发的魅力。芥川的笔下勾勒的人物形象,总是特别的戳中人性的特点。

很多人知道电影《罗生门》里面讲述的是一个平安时代的武士被杀案件。由于在案件相关人物对于案情的供述彼此独立又矛盾,最终使得案件凶手是谁成迷。以至于后来,很多人引用「罗生门」一词来表达事情真相扑朔迷离。比如近期发生的「产妇跳楼」事件,不少媒体都用它去形容。

说起来,电影《罗生门》主要内容并不是芥川小说《罗生门》里的,而是讲小说《罗生门》作为背景,讲述芥川另一部短篇小说《丛林中》的武士被杀故事。当然剧组添加了一些其他内容,忽略不计。

我主要想说的是,电影《罗生门》也就是小说《从林中》的内核魅力究竟在哪?仅仅一个案件,便引出了许多谜团。至今很多读者对这部作品的讨论依旧热度不减。

首先,这是一个杀人故事,一般来说如果悬疑类的内容,多半是经过一番曲折论证后找出幕后凶手,才算是完整。而芥川的文字里,依旧是借助一个案件,却更多的是通过故事这个载体,来表达人性的自私。

武士死了,盗贼说自己是被武士妻子挑衅下用公平比武的方式杀死对方的。

武士死了,武士的鬼魂说自己是不堪妻子被辱后竟变心盗贼,不愿苟活切腹自尽。

武士死了,妻子说自己是凶手,因为受到盗贼侮辱后,丈夫的鄙夷和冷漠刺激了自己错手杀死丈夫。

从每个人的供述中,我们似乎觉得每个人都说得有道理,也提供了足够的杀人动机。

但是,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承认自己杀了人呢?杀人的罪名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抢手?

其实结合当时的很多情况就可以理解了。盗贼本身就是一个有案底的人,奸污武士妻子后逃脱了再被捕,这样一个形象显然是一个懦夫。而如果把自己说成勇武比试后失手杀死对方的话,更显得自己是平安时代的骑士。而且我们都知道,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日本根深蒂固。盗贼把比武的起因归结给武士妻子的挑衅,更衬托自己的高大。

而武士呢?首先,在日本武士文化里,自杀比起他杀更具荣誉感。所以如果说自己打不过武士被杀甚至后面妻子所说的死法都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小说安排了死者鬼魂陈述案情,是一个亮点。连死去都不忘给自己辩白塑造高大的形象,这个鬼魂就是人心里住著的鬼罢了。

妻子为何要杀夫?一个是表现自己女性的弱者地位,被奸污被丈夫鄙弃,对一个封建女性来说是致命的伤害。因为自己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所以选择杀死丈夫后计划自杀未遂。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无助同时又贞烈的受害妇女形象。

所以小说的结局,也没有给出凶手是谁,却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带出了许多人性的思考。

人,潜意识里总是要美化自己。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里有批判、有反思。这部作品的反思,时至今日都是让人惊叹的。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人们总是把自己做过的好事夸大以树立高大的自我形象,把自己过错的事情归结于一些非己所能控制的因素。

人性的特点,芥川他看得太透了,但他提出了质疑终究没有给出质疑的答案。大概这答案也如凶手一样,都不重要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