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5BMDViNGJkYjctOTM3YS00ZWI1LThkNDUtZmNmZGNiNjA4NDliXkEyXkFqcGdeQXVyMTgwOTE5NDk@._V1_UY268_CR1,0,182,268_AL_.jpg

劇情簡介
一個年僅15歲的男孩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讓整個拍片過程對男孩的母親Dana Heinz Perry,同時也是本片導演來說非常私密也非常難熬,但結果卻讓這個悲傷的母親以及觀眾都得到一個情感的出口。Dana集結從前拍攝的影像、照片和兒子Evan所留下的資料,以及所有親朋好友的訪談畫面,完整敘述Evan的短暫人生,同時也完成了一個關於人類本質的故事。 (轉載至
開眼電影網)


幾個禮拜前,無意間在家中HBO付費頻道看到這部紀錄片,我從前段中間開始看起,起初以為是在討論校園霸凌,造成年輕生命的殞落。

但隨著導演 (自殺者的母親Dana )的口述漸漸地開始了解,病理上所謂憂鬱與躁鬱症所苦的患者,和其家人所經歷的徬徨無助...

 

(心得含大量劇透&拼湊記憶可能有誤)

小時候的 Evan 與一般人無異,是個愛玩、愛笑的小孩,導演唐娜(Dana)從拍攝的home video與生活照片串起他的童年,口述心愛的 Evan 與同齡的孩子一樣,偶爾對事情有點龜毛(例如:遊戲過程無法如他所意,會重複做到他心中的正確為止),童年的他沒有令人困擾的問題,直到某次還是個孩子的 Evan 脫口說出想死(對死亡感興趣)的詞彙時,這個家開始有了變化。

小學時期的他,就對老師說想體驗死亡的感受,聽來的確讓人毛骨悚然,身為母親的唐娜對於兒子對死亡抱持的興趣無能為力,就算找醫師洽詢,說出兒子不尋常的態度,也都很難讓人理解,片中有一張照片是 Evan 握住一條繩子,緊勒住自己脖子的照片,唐娜說他並不想拍這種照片,但他得為 Evan 不正常的行為留下證據,因為多次的求診過程中,她已經不想再口頭解釋兒子的怪異行徑,所以他拍下來。

他們輾轉看過很多心理醫生,藥物和心理治療都無法改善 Evan 的想法,某日 Evan 站在學校的頂樓作勢自殺時,學校通報了唐娜, Evan 暫時休學,改進入治療精神疾病相關的機構。

真的很不可思議,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極端的想法,在第一間合宿的環境裡,並沒有改善 Evan 的行為,感覺他是被制約的。且那段時期, 照片中的Evan,眼神變的空洞,表情並不友善,有種睥睨世間一切的目光,身為父母誰願意孩子變成這樣,所以他們找了很多管道,很幸運的找到了另一間合宿精神疾病治療的機構,在那裏 Evan 有了轉變。

 

合宿生活中,機構指導孩子自我完成某些事情,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充實感),在第二間機構治療的時期,紀錄照片也出現顯著的改變,Evan又有了笑容,也開始走向人群,治療一段時間後, Evan重新回歸社會,並在學校結交了許出朋友,成績表現也不錯,在朋友眼中,他是個聰明有想法的人,完全無法想像他經歷過精神疾病的治療。隨著記錄片接近尾端,唐娜夫妻最不願意的事態發生了,最終,他們還是無法將摯愛的兒子留在身邊, Evan 在一個平常無徵兆的日子跳樓自殺了,並在電腦中留下條列式的文字簡述生與死亡的比較,而他選擇了後者,結束生命。

 

整個紀錄片中,印象很深的是一段醫生的陳述,表示患有躁鬱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對一般人來說,沮喪的感覺若一般人有10分的感受,對患者來說可能會是百倍的感受。沮喪與消極都讓人心情極糟,實在很難想像若是百倍以上的負面情緒在自己身上會是如何?

 

Evan 在15年生命裡,內心煎熬與自我掙扎,都是旁人無法感受與體會的。從未接觸過此類患者的我,藉由該記錄片,了解躁鬱症患者與其家人所遭遇的困境,現在長期服用慢性免疫疾病藥物的我,有時心情難免也會很消極,長時間持續不斷的服用藥物,多少都會感到沮喪,尤其在每次抽血檢查發現指數還是不盡理想時...哈哈,離題了

 

片尾,導演的先生從事建築業,他們捐了許多木樑給受過照顧的機構,使機構可以蓋新的校舍。每根木樑上都刻著Evan 的名子與他出生與逝世的日期,他們用另一種形式來緬懷失去至親的傷痛,也許某日這些藏在天花板或是牆壁後的樑柱在整修時被人發現,某個時空,某個未知的人看到,曾經,再那段時間裡,有這麼一個人存在過。深深覺得導演夫婦用紀錄片記錄這段悲傷的經歷,亦是一種無私的大愛的展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