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民國史學者、專欄作家王凱

《宰相劉羅鍋》中的「劉羅鍋」其實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大臣劉墉,此人是我的山東老鄉,今濰坊諸城人。劉墉祖上幾代都是高官,其父劉統勛更是乾隆朝的大學士,官居一品,用今天的話說,劉墉是個不折不扣的高幹子弟。

劉墉畫像

雖然出身官宦豪門之家,劉墉卻是個高材生,他是科舉出身,乾隆十六年進士,進過翰林院,做過地方官,也在朝裏當過京官,履歷齊全,領導經驗豐富。乾隆皇帝去世後,其子嘉慶帝即位,第二年就提拔劉墉當了體仁閣大學士。

清代不設宰相,以大學士為內閣首領,俗稱拜相。雍正朝以後,朝廷設立軍機處分內閣之權,大學士成為虛銜,但仍然是資深大臣的榮譽性職務。大學士以紫禁城三殿三閣命名,三殿是保和殿、文華殿和武英殿,三閣是文淵閣、體仁閣和東閣,乾隆以前以保和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後世以文華殿大學士為首。劉墉當過體仁閣大學士,在清代這是貨真價實的當朝宰相。

至於劉墉的羅鍋腰,則是民間野史傳說了。據說劉墉身材甚高,常年伏案讀書、寫作,有些駝背,後來被演繹成羅鍋腰了。另據清宮檔案記載,嘉慶皇帝曾稱呼劉墉為「劉駝子」,這似乎成為劉墉是羅鍋的有力證據。其實嘉慶帝即位時,劉墉就已接近80歲,試想,一個八旬老翁駝背還不正常?

謝謝閱讀,歡迎留言討論。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前幾年的熱播讓劉墉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人物,流行媒體的作用確實是巨大的,不然的話劉墉不知道還要在故紙堆裏躺多少年。

劉墉有沒有當過宰相或者擔任過相當於宰相的職務,這得從古代朝廷政治中樞構成說起,宰相是一種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的最高長官是丞相。民間口口相傳,沒分得那麼認真,兩者混為一談也是正常默認的事。明朝朱元璋時在胡惟庸一案後,朱元璋從此取消了丞相這一職務,自己當勞動模範,包攬一切掌管六部。

他的子孫沒他那樣的幹勁,處理政務需要幫手,就慢慢形成了內閣制,明代中後期內閣大學士權力已經相當大了,在內閣中權力較大的首輔人們習慣稱之為宰相。

到了清代,繼承了一部分明代的制度,清朝任文華殿,武英殿,保和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大學士就相當於內閣大學士,但清朝皇帝為了防止本朝的內閣像明代的那樣權力過大,採取了一些措施實際上架空了內閣。

譬如康熙喜歡和自己信任的大臣在南書房辦公,雍正皇帝更是設立了軍機處,成了皇帝的祕書班子,到後來發展成國家一切軍政要務的決策機構,儘管論權力比不上明代的首輔和以前的宰相。

所以清朝官場中人認為,當了三殿三閣的大學士,只能稱作「中堂」,並不能稱宰相,一定要入職軍機處,纔可能被稱作宰相,而軍機處領班大臣那纔是名副其實的真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那劉墉的履歷表上有哪些任職經歷呢,他擔任過吏部尚書,工部尚書,督察院左都御史,體仁閣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職務蠻多,名氣也不小,可是他從未進入過軍機處,也就是講劉墉從來沒有接觸過帝國的政治決策中樞。他入過內閣,當過體仁閣大學士,叫「劉中堂」是最恰當的。

還有他被稱作「羅鍋」的事,自古科考出身的人,不說一個個都要求瀟灑俊男,但基本體形必須具備的,劉墉是乾隆15年進士,如果真的駝背,恐怕連科考的機會都不會有的。

給劉墉加上「羅鍋」帽子的不是電視劇裏的乾隆皇帝,而是他兒子嘉慶皇帝,嘉慶當皇子的時候,劉做過他的老師,二人關係也比較好。嘉慶當皇帝時,劉已經是80多歲的人,背有些駝也是正常的,嘉慶皇帝曾經戲稱他「劉駝子」,皇帝金口玉言,這一稱呼就流傳開來,本來好好的不駝背的劉墉被傳成了天生一駝子。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因為《宰相劉羅鍋》電視劇的走紅,一提起劉墉,人們就會首先想到他是一個駝背的「羅鍋」。但是,從歷史上來看,劉墉根本不可能是「羅鍋」,相反,還應該是相貌堂堂的帥哥。

有證據麼?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是有間接的。

劉墉:典型的官二代,他爸曾得到國家最高的待遇

我們先從劉墉的家世講起。

話說劉墉這個人,家境比較好。而且,從他祖上開始,就都是做官的人。劉墉的曾祖叫劉必顯,是順治年間,1652年的進士。後來,在廣西擔任戶部員外郎。劉墉的祖父叫劉棨,曾經擔任過四川布政使,主觀當地的戶口、錢糧和稅收。

當然,劉家最厲害的人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勛。之前有一部電視劇叫《天下糧倉》,就是講劉統勛的。劉統勛作為一名漢人,在雍正和乾隆年間,當的官可是空前絕後,大有後來和珅的勢頭。當然,劉統勛不是貪官。

《天下糧倉》中的劉統勛

劉統勛曾經當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以及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等。這些可全部都是中央級別的官員,相當於現在建設部的部長,公檢法機構的部長等等。劉統勛為官清廉,愛民心切,在乾隆時期,還肅清吏治,治理黃河等等。1773年12月,劉統勛去世,乾隆傷心欲絕,給他的謚號叫「文正」。這可是清朝時期,對文官最高的評價。有清一代,也只有8個人叫文正。

所以,劉墉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肯定生活優渥,錦衣玉食,不至於落下羅鍋這個毛病。

清朝官員選拔制度不允許身體殘疾的人參加考試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在清朝選拔官員的制度中,就不允許讓身體有殘疾的人當官。在清朝,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要遵循一個標準,那就是「身、言、書、判」。

身就是身體相貌必須好,儀錶堂堂。為什麼?你天天陪著乾隆皇帝,乾隆看你醜,會影響心情。可能有人說,這不是以貌取人麼?對,就是以貌取人。這堂堂大清王朝,4億多人口,找幾個又有才,又長得帥的人太容易了。

第二個就是言,就是口齒清楚,表達能力強的人。「書」是說他鞋子必須好看,字跡端正。「判」是說這個人思維必須敏捷。因為很多人都是外放做地方父母官的,你要不會斷案怎麼行?

劉墉畫像

劉墉這個人,參加過科舉考試,而且是在1751年的時候中了進士。所以,劉墉不可能長得太醜。

「劉羅鍋」稱謂的始作俑者:嘉慶皇帝

那為什麼後來民間會說劉墉是「劉羅鍋」呢。現在,流傳最廣的民間傳說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天,乾隆拿劉墉開涮,題了一首詩:人生殘疾是前緣,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難得觀日月,側身才可見青天。臥似心字缺三點,立如彎弓少一弦。死後裝殮省棺廓,籠屜之內即長眠!

乾隆皇帝

劉墉當即回了一首: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以貌取材者,豈是賢德人。

這兩首詩很簡單,我也不解釋了。不過,這只是民間傳說。沒有辦法確認。現在比較公認的理由是這樣:

話說劉墉到了八十多歲的時候,乾隆已經去世。嘉慶帝即位,劉墉還是體仁閣大學士。人老了,自然容易駝背。嘉慶帝就喊劉墉是「坨子」。就這樣,劉羅鍋的說法就出現了。

當然,人老了,再加上清代三跪九叩,見了皇上必須低頭彎腰的禮節,人想不駝背都難。只不過,劉墉駝背是後天養成的,而不是先天殘疾。


說劉墉不是宰相,是因為自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以後,明朝與沿襲明朝制度的清朝都不設宰相,但是在實際的政務運作中,皇帝還是需要讓渡部分相權給政治上的助手,因此由數個大學士組成內閣,大學士就是實質上的宰相,雖然權柄和職能與原先擁有相權的宰相有一定的區別,事實上,索額圖、明珠乃至和珅都被人稱為某相,雖然如果在皇帝面前這樣稱呼多少是犯忌諱的。

和珅曾經稱王傑為狀元宰相,劉墉也被當時人稱為濃墨宰相,所以電視劇這麼稱呼也談不上錯,當然如果更嚴格一點,索額圖、明珠時代沒有軍機處,和珅、王傑等都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在乾隆朝,不兼軍機大臣的大學士如劉墉按照苛刻一些的定義不能算是宰相,這個說法同樣沒有錯。

羅鍋就是駝背,劉墉不是殘疾意義上的駝背,但是可能會有駝背的習慣,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劉墉的身高達到190釐米,由於身高太高往往需要俯就與自己對話的人特別是皇帝,因此可能有駝背的習慣,其次有一個說法是嘉慶帝稱呼他為駝子,當時劉墉已老,因為年老導致的骨質疏鬆等疾患也會使得人駝背——然而這樣的駝背主要是生理意義上的,而不是病理意義上的。

《宰相劉羅鍋》作為一部影視文藝作品,演義一些不算什麼,竊以為不必上綱上線到5個字中錯了4個字。


按照清朝「拜相」的標準,劉墉能和「宰相」沾邊;而「羅鍋」這一詞,跟劉墉長相一點也不沾邊,應該只是嘉慶皇帝對他的戲稱。

<先說宰相的事>

宰相和丞相概念相同,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秦朝時期,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候會分設左右兩位丞相,以左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元朝時期,「宰相」有十餘人之多: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官員都是宰相。

明朝朱元璋在處死胡惟庸以後,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從此以後,沒有了丞相,朱元璋直接管理六部。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沒有勞模朱元璋的勁頭,於是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此時,內閣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時期,雍正設立軍機處,類似於明朝內閣。軍機處的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所以,軍機大臣都可以稱為「宰相」。而且,清朝時期,習慣上稱授大學士為拜相,雖然沒有宰相的名份,但是大學士也算是「相」。

我們在看劉墉的官職: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劉墉是大學士,已經拜相,所以,可以被稱為「宰相」。而且,劉墉因為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因此,他還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是名副其實的「宰相」。劉統勛歷任官職中有: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所以,劉統勛有宰相之名,也有宰相之實。

<再說,「羅鍋」的由來>

清朝選官,很注意形象的,用四個字要求官員:「身、言、書、判」。「身」指的就是相貌端正、體格健壯;「言」指的是要能言善辯,口齒清楚;「書」指的是要寫得一手好字;「判」指的是要思維敏捷。劉墉要真是個羅鍋,肯定不會被選出來做官,更不會被重用。

民間關於劉墉「羅鍋」的由來,有兩個故事。

一是,劉墉個子高,常年躬背讀書寫字,背看上去有點駝。所以,被稱為「羅鍋」。

二是,嘉慶戲稱劉墉為「劉駝子」。封建社會,大臣見了皇帝都要卑躬屈膝。劉墉因為個子高,再加上已經七八十歲的人了,駝背很正常。劉墉在嘉慶皇帝面前彎腰的時候,好像「駝子」。因此,嘉慶就戲稱劉墉為「劉駝子」。

(文|勇戰王聊歷史)


《宰相劉羅鍋》電視劇曾熱播很長一段時間,眾所周知,描述的是清朝乾隆、嘉慶時期的朝中官員劉墉的歷史軼事,並將其以足智多謀、剛正清廉、幽默詼諧、心懷百姓、懲治貪污、羅鍋宰相的形象呈現給觀眾。

但實際上,《宰相劉羅鍋》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這是不容改變的歷史事實。

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這段歷史,一探究竟。

一、「宰相」只是「尊稱」。

據說,人們叫劉墉宰相,是因為百姓知道他為官清廉,官又很大,但是具體大到什麼程度又弄不清楚,但是在當時老百姓心中,認為宰相這一官職是最大的,所以就叫他宰相了。

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這個官位大約始於東周,但是,早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君權,就已廢除了宰相制度。

清朝仍沿用明朝的制度,由內閣大學士代行宰相的權力,所以清時期,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已無正式宰相名份了。雍正朝時,又設了軍機處,總攬軍國大計,內閣大學士從此變成了純粹的榮譽稱號、真正的擺設。

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作性質上類似宰相,到了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置,成為軍機大臣。

既然連宰相都沒有,那劉墉是宰相之說當然是子虛烏有了。只是當時人們對劉墉的「尊稱」而已。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二、「羅鍋」僅是「愛稱」。

關於此稱呼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據民間傳說,因為劉墉個子很高,常年躬身讀書寫字,背看上去有點駝,因此產生了「劉羅鍋」的說法。

一次,劉墉在參加殿試時,乾隆皇帝還曾因此戲弄過他,讓他用「羅鍋」寫一首詩。沒想到劉墉毫不猶豫,張口就做了一首詩: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德人?乾隆皇帝聽後是又驚又嘆,當即點為狀元。

第二種說法。劉墉輔佐過乾隆和嘉慶兩任皇帝,這兩位皇帝的身高也就在1米7左右,如果劉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會比皇帝高出一節。所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重、有禮貌,劉墉就只能在皇帝面前彎腰俯首,看上去就和羅鍋一樣。

為此,嘉慶皇帝還曾經戲稱他為劉坨子,劉羅鍋這個外號也就這麼傳開了。

所以,「羅鍋」只是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對劉墉的「愛稱」。後來就成為清朝君臣與百姓對劉墉的「愛稱」了。

據說,曾在1958年,劉墉和劉統勛在逄戈莊的墓地被挖開,專家發現,劉墉小腿骨的長度,竟然有75釐米,這也就是說,劉墉的真實身高其實有1米9左右,並且從骨骼來看劉墉生前完全沒有駝背的跡象。

據此,說明劉墉是「宰相羅鍋」並不屬實,這個稱呼僅僅說明當時皇帝與臣民對他的喜愛和尊重。

不過,能夠成為帝王與百姓心中最敬仰的人物,擁有這樣的「尊稱」和「愛稱」,應被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和最佳褒獎,也無可厚非。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現在清宮辮子戲滿屏熱播,各種美化、乃至純屬編造的戲說比比皆是。火爆一時的《宰相劉羅鍋》算是清宮戲的鼻祖之一了。

其實,「宰相劉羅鍋」,五個字錯了四個,劉墉既非宰相,也不是羅鍋。說劉墉不是宰相,是因為清朝根本沒有設有宰相一職,雖然大學士也被稱為相,但比之真正的宰相一職,權力差的很遠。

稱劉墉為劉羅鍋,則更是完全錯誤。劉墉的家族在清朝十分顯赫,劉墉也是通過科舉途徑考中進士,方進入朝堂做官。從隋朝隋文帝創辦科舉制度以來,對參加科舉的學生考察,從來不單單只有才能一方面。

清朝科舉,有「身言書判」一關,其中「身」考察的就是身體和外貌。如果劉墉真的是羅鍋,那麼他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更遑論中進士了。因此,即使劉墉不是帥哥,也可稱得上五官端正,身體無缺陷。

當然,劉墉被稱為劉羅鍋,也有其原因,準確的說法,他的外號應該是「劉駝子」,這個是嘉慶帝叫出來的。當時的劉墉已經80多歲,再加上長期伏案辦公讀書,劉墉難免會駝背,因此被嘉慶帝稱為「駝子」。


這裡面就是兩個問題了,第一,劉墉是不是宰相?第二,劉墉是不是羅鍋?我們分別來說。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但是國家政務都得由皇帝自己來,那實在太累了,朱元璋就請了一些人來幫助自己,而到了朱棣的時候,就創建了內閣,由內閣成員直接管理政務。

而越往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內閣排名第一的大學士,叫內閣首輔,就與之前丞相相差無二了,只是丞相的權力相對集中一些,而大學士的權力相對來說會分散一些,所這個時候內閣大學士一般都可以稱之為宰相了。

到了清朝雍正的時候,又設立了軍機處,代替了內閣的作用,而內閣就變成了擺設,不過一些三殿三閣大學士,有一些會入軍機處,軍機處第一位的叫做領班軍機大臣,而和珅就做過這樣的職務。

可以這樣說,軍機處大臣是實際的宰相,而三殿三閣大學士是名義上的宰相,一般叫其中堂,比如劉墉是體仁閣大學士,可以叫劉中堂,但他不是軍機大臣。所以劉墉只是名義上的宰相,而不是事實上的宰相,電視劇稱之為宰相,也沒有什麼問題。

清代進士對於外貌是有要求的,而像電視劇劉墉這種情況是不大可能錄取的,所以劉墉不可能是個羅鍋,相反劉墉是山東人,個子很高,有一米九。不過,也因為劉墉個子比較高,而長期又要寫作,久而久之,背自然就有點駝。

另外,在嘉慶朝的時候,劉墉也已經八十幾歲了,他個又高,背自然也就駝了,所以嘉慶皇帝稱他為劉坨子,這個也在正常不過,但是這個事情傳到了民間,就變成了劉墉是劉羅鍋,然後各種民間故事就產生了。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劉墉的曾祖是順治朝的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他的祖父是康熙朝的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的父親叫劉統勛,是雍正朝進士,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劉墉家世代是進士。


劉墉現在之所以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完全歸功於「宰相劉羅鍋」的一炮走紅。其實,歷史上的劉墉沒那麼牛,電視劇裏的劉墉有其歷史上的影子,但大多是藝術再創作。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出生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乾隆16年中進士,其前半生多在地方為官,做過知府、學政、巡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著實為地方辦了不少好事,被百姓譽為宋代包公。

乾隆47年,奉調入京,任右都御史,行走上書房。開始與當時紅得發紫的和珅共事,這時的劉墉絕不像電視劇所演那樣,與和珅鬥智鬥勇。而是委屈求全,甚至阿諛奉承。借用「清史稿」的話就是:委蛇期間,惟以滑稽閱容期間」。木秀於林風必折之,劉墉久在官場,深諳其道。他如此逢迎和珅,不過是明哲保身罷了。

乾隆48年後,劉墉官運亨通,先後出任直隸總督、禮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但在此期間,劉墉錯誤不斷,官聲漸不如從前,多次被皇帝責備:不肯真心做事,幹活懶散。所謂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這就是難得糊塗,這就是劉墉的圓滑之處。

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嘉慶4年,劉墉奉旨辦理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他不畏權貴,秉公辦事,查明和珅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污白銀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將和珅處死。

嘉慶9年,劉墉逝世於北京驢市衚衕家中,享年85歲。

劉墉最高職位是體仁閣大學士。在明朝與清初,大學士是個實權派,地位相當於宰相。不過,隨著雍正在朝廷設立軍機處後,大學士不在參與機要事物,從那時起,大學士成了有名無實虛銜,與宰相的權力差之千里。

劉墉是個大個子,由於長期讀書的緣故,背有些駝,被嘉慶戲稱劉駝子。

由此可知,劉墉既非宰相,又非羅鍋。所以,劉墉墓發現的祕密不是什麼祕密。劉墉所謂的宰相與羅鍋不過是民間一種誤傳罷了。


《宰相劉羅鍋》中只有「劉」是真的,宰相和羅鍋都是假的,劉墉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

首先說說不是羅鍋

首先清朝選拔官吏是有嚴格的長相要求的;並且創造性地運用了漢字的象形特徵進行了限制「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將臉型、身材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等為同、田字形,同,就是同字臉,方而長;田,乃田字臉,方而短;

中等為貫、日字形,貫,即頭大而身體長而直;日,即肥瘦長短均適中,並較為挺直。

符合以上四字標準的都可以中選。

下等為身、甲字形; 身,就是身體斜而不正;甲,是指頭大身體小;

還有氣、由字形;氣,是兩肩不平,一肩高聳;由,即頭小身體大。凡有以上長相的,則皆不入選

如此看來,劉「羅鍋」連[氣由]兩個字都談不上,根本就不可能入朝為官。

實際上在1958年,劉墉墓打開的時候就證實了劉墉並不是羅鍋,而是一個身高挺拔,接近1米9的人。被稱為羅鍋的原因也是因為乾隆嘉慶身高只有1米7左右。劉墉也不得不稍稍彎腰以示恭敬。而到了嘉慶時期,劉墉已經年邁,嘉慶看到後隨口說了一句「劉坨子」。這樣就流傳開來了。

再來說說也不是宰相

明朝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宰相一職。轉而將權力分散,設置了內閣制度。而清朝承襲了明朝的制度,所以也沒有設置宰相一職。到了嘉慶二年,劉墉被授體仁閣大學士一職。於是後來為了突出劉墉的形象,便加上了宰相的稱呼。

正所謂宰相非劉墉,劉墉亦非羅鍋。宰相和羅鍋並不是後人的對劉墉的嘲諷,相反對於劉墉的欽佩之情更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