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鬆:肝斑(黃褐斑)臨牀治療驗案

陸女,44歲,工人,1988年7月27日初診。

近數月面部色素沉着,發展較快,請馬繼鬆老師診之。細詢其經量多且挾小塊,經期腹痛頗甚,大便幹,尿頻急,淋瀝澀痛,色深黃混濁,舌淡紫紅,苔薄黃,脈細滑重按無力。平素嗜食辛辣甘肥,形瘦神旺,夜臥欠寧,乃陰虛又爲溼熱化火傷絡致瘀,擬養陰清熱,涼血化瘀:

生地、生首烏、生白芍、銀花藤各20克

野菊花、雞冠花、炒茜草、丹蔘各15克

焦梔、丹皮、紫葳花各10克

柴胡、熟軍、生草各6克。

6帖。

複診:色素沉着略淡,二便較暢,但身起紅色癢疹,下肢尤多,此乃血熱外泄也。去丹蔘、山梔、生草,加赤芍、紫草、白蒺藜各15克。6帖。

三診:適值經至,量可塊減。紅疹漸退,癢亦大止,但胃納欠佳,便溏泄,舌脈如前,上方去大黃、茜、紫草、紫葳花、易木賊草、殭蠶各10克,香附15克,苡米50克。6帖。

四診:色素沉着漸退,面部已有華彩,要求效方迭進,以白芷10克易野菊花。6帖。

五診:色將近正常,因南下打工,要求作成藥。四診方加薄荷10克,10帖共末,取夏枯草、益母草、白茅根各100克,煎濃汁泛丸每次10克,三餐飯後及臥前各服1次。國慶返蕪見色素沉着已淡,不在意已覺察不出矣。

黃褐斑俗稱肝斑,是顏面部位一種常見的色素沉着性皮膚病,中醫對此認識極早,自《素問·至真要大論》首次提出“面塵”病名後,歷代醫家又相繼提出許多病名,傳今最多的爲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的“黧黑斑”。

對本病的辨治,當代最著名的皮膚科專家、武漢市中醫院徐宜厚主任醫師提出應從肝(膽)脾(胃)、腎(膀胱)三經論治的學說,將該病分爲肝鬱血滯不華、脾虛痰溼凝聚、腎虧本色外露三型去辨治,收效頗佳。

馬師根據治療數十例此病的體會,認爲此病多發於女性,且不少患者伴有經血紫黯或挾血塊的症狀,故指出從活血疏肝入手每可成功。他翻閱部分資料發現野菊花、雞冠花、紫葳花有較好養顏美容之效,所憾野菊花過苦,紫葳花酸寒,脾胃不健或虛寒體質者不宜。陸女顯系血熱且納可,故連續投之,故爾獲效較佳。

另白殭蠶、白蒺藜、白芍、白芷均爲清醫趙學敏《串雅外編》所載金國宮女洗面要方八白散中的藥物,當然亦有益於美容。但馬師仍強調治此病應以辨證論治爲要,不可憑一方一法而望僥倖成功。

(方六文整理)

· 本文摘自《聞過喜醫輯》馬繼鬆、彭紹榮、劉燕玲等著,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