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而已。

晁錯是漢景帝劉啟的老師,在漢景帝看來,晁錯就是自己惡左膀右臂,是當時的政治家。

當時的天下,諸侯並立,並且天下諸侯的封地,雖然單個的都沒有朝廷的地盤大,但是他們幾家諸侯加在一起,就大過朝廷地盤。

換句話說,就是一個諸侯的勢力雖然沒有皇帝的勢力大,但是隻要他們聯合在一起,勢力是大於皇權的。

這樣的現象就直接威脅到皇權,對朝廷來說是一種威脅。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晁錯向漢景帝建議,提出消蕃令。之後就開始在全國推行消蕃令。

因為消蕃令的推行,重重的損害了諸侯們的利益。他們不願意坐以待斃,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以吳王劉濞為首,發動七國之亂。

為了出師有名,七國提出的口號是清君側。七國的軍隊勢如破竹,有直接威脅到長安的可能。

漢景帝為了爭取時間,爭取到自己反擊的時間,覺得談的提出的是清君側,所以就捨棄晁錯。廢除消蕃令。同時,任命周亞夫和竇嬰前去平叛。

最終漢景帝劉啟把晁錯腰斬了,但是晁錯的死,並沒有讓七國的軍隊停止前進。

最後,周亞夫和竇嬰經過三個多月的時間,終於平定七國之亂。

這次消蕃令雖然沒有成功,甚至發生了七國之亂,但是卻讓諸侯的勢力大大的減弱,朝廷的勢力相對提高。給漢武帝時的推恩令帶來了很大的條件!


晁錯可以說是西漢繼賈誼之後最有才能的人,他提出了很多治國良策,但是晁錯是個善於謀國但不善於謀身的人。晁錯早年學習過法家思想,為人也像很多法家人物一樣嚴厲,苛刻。早在漢文帝時期,晁錯就提出很多良策,漢文帝賞識晁錯的才能讓他輔佐太子。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也非常喜歡晁錯,把他當做智囊。晁錯向漢文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議,漢文帝讚賞了他的建議但是並沒有採納。到了漢景帝繼位,漢景帝提拔晁錯為御使大夫,採納了他削藩的建議。

皇帝削除諸侯國的封地或者爵位的事,其實一直都是有的,但是一般是在諸侯犯了錯誤,或者找個藉口說他犯了錯誤,以此來剝奪他的部分封地。而這次的削藩,一下子觸碰到好幾個諸侯國的利益,其中還包括吳楚這樣的大諸侯國,人家也沒犯什麼錯誤,這就有點不計後果了。所以削藩導致了七國之亂,七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叛亂,漢景帝聽了袁盎的建議殺死了晁錯,並且以不削藩為條件希望七國罷兵。漢景帝的做法實在讓人大跌眼鏡,不僅出爾反爾,而且輕易就殺死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更重要的是他這麼做也並沒有平息七國之亂,那他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要從袁盎說起,袁盎也是漢文帝時期的名臣,他做過吳王劉濞的國想。晁錯與朝廷中很多大臣不和,最嚴重的就是袁盎,兩人從不在同一場合出現,有你沒我,從來沒有跟對方說過話。晁錯做了御使大夫之後調查袁盎收受吳王劉濞賄賂的事,要求殺死袁盎,漢景帝沒有殺死袁盎只是將他貶為平民。七國之亂爆發後,晁錯又提起了袁盎曾經收過吳王劉濞的錢,他可能知道叛亂的內情。袁盎知道以後特別害怕,找到了竇嬰,竇嬰帶他見到漢景帝,漢景帝聽了袁盎的建議殺死晁錯。

袁盎以平定七國之亂為藉口報私仇,當然也是為了保命,而竇嬰本來就因為反對削藩與晁錯不和。朝廷中反對削藩的人大有人在,尤其削藩引起這麼大的叛亂,朝廷中對於晁錯的怨言就更多了,晁錯本來就不得人心,這下成了眾矢之的。漢景帝殺死晁錯其實有點迫於羣臣的壓力,以及全國的諸侯可能都在看著他。削藩引起叛亂是個錯誤,這是公認的,那就得有人來背這個鍋,雖說晁錯是發起者,但是漢景帝當初也是堅決支持。殺死晁錯,把鍋甩到晁錯頭上,漢景帝馬上變成和羣臣和眾諸侯站在一邊了。這時即便是叛亂仍舊無法平定,至少沒有人在怨恨漢景帝了,大家統一戰線一起平叛,而晁錯的人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從這件事情的始末就可以看出漢景帝和他爹漢文帝的差距,同樣是晁錯,漢文帝能夠利用他的治國之才,又能保證他的人身安全。而漢景帝做出決定非常武斷,出現問題又出爾反爾,反覆無常,最後只能用這樣粗笨的手段來平息眾怒,把一個治國大才的性命白白葬送。

我是@麥地傳奇,歡迎批評指正,多謝點贊評論!


謝謝邀請,我仔細閱讀了蘇軾的《晁錯論》,回答如下:

晁錯(前200—前154),西漢政治家、政論家。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文帝時為太子(景帝)家令,景帝即位後為御史大夫。

晁錯堅持「重本抑末」政策,主張削奪諸侯權力和封地,以鞏固中央政權,得到景帝採納。後吳、楚等七國諸侯以「誅晁錯」為名發動叛亂,景帝在驚慌失措之下,聽信了袁盎讒言,處死晁錯「以謝天下」。

筆者認為,晁錯之所以被殺,主要是因為他沒有考慮到削藩事件發生急劇變化後,怎樣對應採取相關措施,在危急時刻他只想到保全自己,不敢冒風險,讓皇帝親徵,自己卻想著留守後方,這就給了政敵進讒言的機會,因而遭到殺害。

晁錯之死,也自其自身的原因。此人「峻直」,得理不饒人,所以與袁盎這樣的君子也有矛盾。對此,《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多有記載。

晁錯的失誤,在於和袁盎結怨,而欲借楚、吳之反以誅殺袁盎,他這種自發殺機,也為他招來殺身之禍,這與他所學申商刑名之學有關。

蘇軾則在《晁錯論》中說:「晁錯自將,未必無功。」這種說法也是書生事後之見。晁錯雖數次談到軍事行動,但是從未實踐過行兵布陣。七國之亂,關東盡為敵國,當時完全之策在於選擇懂得軍事的人,平息叛亂。

周亞夫即是合適的將領,晁錯作為皇帝的智囊但沒去推薦,這也不能不說是晁錯的另一條失誤。

另外,對於晁錯「自固其身」的說法,見於《漢書》:「晁錯欲令帝親徵,而身居守。」

當然了,晁錯被殺固然有其性格上的弱點和上述原因,但漢景帝顯然難逃罪責。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在聲勢浩大的叛軍面前,為了一己之私,採用「丟卒保車」的招數,於是,晁錯成為犧牲品,也是必然。

事實上漢景帝也是個刻薄寡恩的人。在最終平定七國之亂後,立下蓋世之功的大將軍周亞夫也死於漢景帝的冤獄。

至於蘇東坡的評價,我也認為有一定道理,其闡述的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此核心論斷,也有一些積極意義。


跟錯了人哦,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殺掉了晁錯說明漢景帝是個腹黑殘忍,刻薄寡恩的皇帝。

殺晁錯,就像曹操借糧官之頭以穩軍心的做法。先是借晁錯上書之際,廷議削藩,而逼得吳王和其他六國反。然後又借晁錯政敵之口,殺晁錯,一是安慰朝中大臣之心。這也怪晁錯平時得罪的人太多了,一是掩蓋自己兄弟揮戈、骨肉相殘的殘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