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南洋而不走太平洋去發現美洲。七次下南洋,七次同向,顯然,不會是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了,而是存在相當的必然性因素了。讓我們分析一下,撇開政冶經濟因素,僅就當時的造船業和水文地理條件,看看必然性的因素有那些?

一,洋流和季風的限制。由於洋流和季風的影響,從東北亞至東南亞經馬六甲至印度洋沿岸的洋流和季風利於用由北向南再轉向西的航行。而鄭和那個時代的船是靠帆和洋流和人力划水混合推動的,顯然,借季風力和洋流力應為主要航行方向,若逆著來,惟有人力和側帆一途。比如,鄭和艦隊從1405年7月11日先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五虎門,等待合適的洋流、季風一直到1405年12月,才從福建五虎門用十天航行至占城。

二,為了方便補給,沿岸行駛。方便補給,如若遠離陸地航行,萬一艦隊資源不足,也可就近泊岸補給。否則,若任性前往太平洋腹地,若無合適季風洋流,迴轉不來,那是要全體送命的。鄭和是航海行家,不可能亂開的。那個時間,人力帆船航向基本靠天時,偶爾人力改變下航向。

三,地緣關係和用時關係。16世紀,世界各國均未進入工業社會,均無工業動力船隻。若想發現美洲,只有利用地球是園的原理(當時不懂,百年後洋人也才知),沿印度洋繼續行駛下去,但是鄭和航行至最遠的非洲摩加迪沙已費時良多(雙程),再駛下去,前路有什麼、又無合適翻譯、又不熟悉那裡水文地理。再說迴轉到中國不知到牛年馬月了。

除非是鄭和艦隊的二萬多人都活膩歪了,誰敢繼續再駛下去,以當時條件,美洲是註定發現不了的。而且再遠了,咱大明也不關心吶,這些孤懸地極夷國。即便開到了又為何用?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鄭和下西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三寶太監回族人鄭和於1405年至1431年率領明朝艦隊七次出海,途經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東非諸國,是古代史上的壯舉,從時間上和規模上要遠超歐洲航海時代的遠洋航行。

那麼為何鄭和下西洋不走太平洋路線去發現美洲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航海目的。明朝為何要讓鄭和下西洋?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宣揚明朝國威,建立與海外諸國的關係。以明朝對世界的瞭解,當時的海外諸國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一代所以鄭和只能西行,而不是東渡太平洋。二是尋找建文帝。靖難之役,建文帝下落不明,有傳言說建文帝去了南洋地區,所以明成祖才會讓鄭和帶著近三萬人浩浩湯湯的去南洋諸國。三是,鄭和是穆斯林,需要朝拜聖地。所以,鄭和每次路線都是往西,而不是往東。二、航海技術。鄭和團隊已經掌握了天文定位、羅盤技術,還有前人留下的較為詳盡的關於東南亞、南亞地區的航海圖,熟悉這條航線便於進行遠航。而明朝對於東面寬廣的太平洋和神祕的美洲來說,瞭解甚少,再加上造船技術也無法向東征服太平洋,帶著那麼多人去完全是冒險得不償失,所以沒有東行。

最後,據說鄭和團隊中曾有人往南到達了澳大利亞,登上了澳洲大陸;還有人沿著東北亞大陸線往北發現了白令海峽,說不準曾達到過美洲,當然這只是猜測,並未得到證實,不過我覺著還是有可能性的。不是有種說法,是商朝遺民最先到達美洲,創立了美洲文明麼?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朱允文,找到那個失蹤的皇帝,所以他只能往這一條路走,至於去美洲?呵呵,當時的我們祖先還認為地球是平了,最東方還有個日本,再東方就是大海了,大海的盡頭是不會有朱允文的,所以鄭和是不會去的。

不過說實話朱允文後來逃去了哪裡還真的是個迷,反正朱棣找了一輩子確實沒有找到,朱允文也是相當的低調了,一直都沒有想過東山再起的事,不過這可能讓朱棣很不放心,總認為朱允文在玩什麼大招,怎麼就消失了呢?

最後全國各地找不到,是不是去南洋了,所以朱棣派出了鄭和滿世界的去找,但是很可惜沒有找到,卻成就了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遠洋航行,可惜我們沒有西方那種侵略思想,否則以當時明朝實力,那是很有可能成就日不落帝國的輝煌的,可惜了可惜了!


有的人真是太一廂情願了。

鄭和下西洋固然有朱棣的命令,但鄭和本人是回族人,趁著機會是去穆斯林聖地朝拜去的。

你以為人家是去搞地理大發現去的?怎麼可能去美洲。


朝聖的話,的確也是想,因為三寶的爺和爸都朝過聖,且得到了《哈只》的封號。但皇帝的命令排第一,那是去尋找朱允文的。傳說中朱允文去了波斯嘛,於是就朝這個方向出發。且,太平洋不是去了嗎,菲律賓不就是太平洋的嗎。再向東走,那時候大家都知道是汪洋大海,對面什麼也沒,怎麼會走太平洋呢。至於鄭和走失的船 只是否繞道太平洋回來,英國那個叫什麼的博士信誓旦旦的說是。暫時沒很確鑿的證據,就從一張海島圖來推測那島極似巴哈馬羣島的一個島……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