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如果有,應該怎麼做?另外,劉備伐吳的戰略目標是什麼,是奪回荊州還是滅吳或者其它的,想取得怎樣的效果?


按照演義,七十萬大軍對五萬,贏面很大。劉備輸了純屬不知兵。曹丕都笑他。

按歷史,劉備有四萬人,勞師遠征,陸遜五萬人,以逸待勞。這可以說贏得希望不大了。那麼劉備哪裡來的膽量來打呢?

劉備主要憑藉的是自己比陸遜會用兵。其他荊州民心和蠻夷聯合也是劉備的瑪法。

這話現在聽就是笑話,遊戲里陸遜96統打劉備75的統,不用十天就磕飛。但是,這場戰爭曠日持久,綿延一年,可謂棋逢對手。在當時你不開上帝視角真看不出來陸遜軍事能力比劉備強。劉備打了一輩子仗了,這是軍中成長起來的大佬,沒成氣候的時候可以虐夏侯惇,有了用武之地夏侯淵曹操都是手下敗將。而陸遜當時四十齣頭了,還沒什麼戰績。誰能看出來這位是軍事天才呢?

陸遜打劉備靠的是先相持,再找漏洞出奇兵,這和曹操打官渡一個路子。這期間劉備也在不斷的想出奇制勝。只可惜還是陸遜更穩一點。

孫權真了不起,知人善用,就是能看出來誰有95+的統。周瑜,呂蒙,陸遜。這個跟玩遊戲不一樣,武力智力數據都給你寫好了,你比大小就行。

所以當時很多人,包括劉備自己都對劉備軍事能力比較自信。反觀孫權,周瑜魯肅呂蒙都已經亡故,孫權如果自己親征恐怕未必比讓韓當甘寧當大將好到哪裡去。。

第二個問題就是結果,劉備肯定不會想滅吳,只是奪回荊州還是很有可能的。萬一曹丕有動作,孫權沒準兒割讓荊州部分來停戰都有可能。

我想劉備出發時一定算過這筆賬。


肯定有啊,如果不是陸遜,吳國肯定要吃虧(參考張遼500破十萬)

補充一點,當時曹操死後,其實劉備軍事能力算是頂級了,陸遜也不是說想燒就燒,而是後勤跟不上(東吳佔盡地理優勢),加上劉備軍水軍只是拿來運輸,不太會打仗(可憐我二爺),輸了是很大概率的事情,贏了真的要改寫歷史了(至少孫十萬要把荊州吐出來)


當然有,不過不取決於他自己,而取決於曹魏。一旦曹魏進攻東吳,東吳如果不妥協,則2面受敵,亡國可待,劉備差則收復荊州,好則攻下金陵,提前南北朝,當然風險在於曹魏滅吳又在江東站穩腳跟,劉備獨立抗曹可就更危險了。東吳如果妥協,在曹魏壓力下主動送還荊州,劉備不戰而得荊州,復與東吳聯合抗曹,大賺。


謝邀。成功與失敗是相對而言的,主要取決於劉備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在分析劉備對策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孫權那邊是個什麼情況。


首先,呂蒙在擒斬關羽之後當年或者第二年就死了。

他給孫權惹了好大事。

蒙乃密陳計策曰:(今)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媽的,關羽倒是被乾死了,結果他和蔣欽當年也都死了。

然後,220年1月曹丕嗣位為魏王,6月南征。雙方最遲在221年4月之前大戰,以曹仁的勝利而告終。

後召還屯宛。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

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

本來,自關羽敗亡,孫權就已完全竊取其勝利果實。不僅佔領襄陽,甚至可能是樊城。

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為丞相、魏王,改年為延康。秋,魏將梅敷使張儉求見撫納。南陽陰、酇、筑陽、山都、中盧五縣民五千家來附。

結果被曹仁一波干回原形。

222年)五月,以荊、揚、江表八郡為荊州,孫權領牧故也;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

長江以北、漢江以南,在關羽控制下的荊州郡縣,建立起來的前進基地,經過這一戰,全丟了。

劉備:卧槽尼瑪啊。

換句話說,夷陵之戰時荊州江北已經基本為曹魏所有(不考慮孫權割土稱臣的情況)。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軍與吳軍對峙,同時防範魏軍,這支部隊很重要,不是當擺設的。

所以,請問在座各位,你們覺得孫權心裡慌不慌?

於是,孫權向劉備請和。

(221年)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求和不成。於是221年8月正式向曹丕稱臣,受封大魏吳王。

然後開始備戰。遣都尉趙咨使魏。

魏書曰: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此時蜀軍已擊破陸遜等,佔領秭歸。前軍已經即將衝出西陵峽了。


寫累了,劉備的對策等兩天再講。

實際上孫權因為備戰不及時,被劉備進入夷陵包圍宜都,已經是貽誤戰機了。

當時陸遜拒絕救援宜都,可以理解成吳軍無力增援。宜都外無必救之兵(陸遜主力應在江北),一旦被攻克,劉備大軍就可以完全展開。夷陵吳軍也將不攻自破,只能退往江陵。

但是,更有可能是陸遜之前在宜都已經經略了2、3年,對這天早有準備,對要塞化的夷道城很有信心。

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

當時情況很可能是蜀軍水軍仍然被擋在西陵峽口,只是劉備冒險率領陸軍主力在江南翻山越嶺,向宜都進軍。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

如此一來這仗就很難打了,因為陸遜隨時可以靠水軍機動挑選有利時機登陸,切入戰場。


現在開始正文。

在此之前,應該先看一下陸遜小兒子打的西陵之戰。

這一仗打的非常漂亮。陸抗兵力不過三萬,晉軍(可能不包括益州軍)多達8萬之眾,同時從三個方向發起進攻。這一戰含金量極高,我個人甚至可以認為是劉備讀擋後的夷陵之戰2.0版本。

具體過程不贅述,通過對比夷陵之戰,我認為這戰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看點。

  1. 陸抗果斷放棄增援江陵,傾巢出動圍城打援。江陵城防堅固,外加陸抗足智多謀,五萬晉軍最後竟無功而返。

吾寧棄江陵而赴西陵,況江陵牢固乎?

看到這裡我簡直感動了。江陵在二爺經略下,修築成了三國時代的不落之城。糜芳送了這份大禮給孫權,孫權應該請他當國舅才是。

2.陸抗寧願放棄江陵也要冒險截擊晉軍接近西陵的理由,是晉軍可能連結武陵蠻夷。

如使西陵槃結,則南山群夷皆當擾動,則所憂慮,難可竟言也。

不用說也知道,陸遜父子是從誰身上刷出來的這個經驗教訓。所以現在有道理認為,當年劉備滲透武陵的戰略是卓有成效的。

3.晉軍水軍直接被吳軍水軍阻擊在巫縣,連出川都沒做到。

晉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詣建平,荊州刺史楊肇至西陵。抗令張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孫遵巡南岸御祜;水軍督留慮、鎮西將軍硃琬拒胤;身率三軍,憑圍對肇。

相比之下,吳班、馮習擊破陸遜,先後順利佔領巫縣、秭歸,進入夷陵。顯示水陸並進是有效的戰術,此時劉備軍尚有相當的戰鬥力。

有了以上事實,給大家總結一下:

  1. 假設劉備東征有十萬之眾,頂著孫權、曹丕主力攻破江陵的可能性,微乎及微。
  2. 在宜昌建立防線,可以有效阻擊魏軍南下干涉夷陵戰場。
  3. 在陸遜得到增援、吳軍集結完成以後,劉備幾乎不可能正面突破西陵。最先進入夷陵的那4萬前軍,完全不可能突破西陵防線。黃權來也沒用。
  4. 突破西陵後,佔領宜都建立防線與吳軍對峙。下一步的戰略應該調整為向武陵方向滲透,分散吳軍兵力,伺機而動。


劉備伐吳的目的是奪回荊州

演義所謂替關羽報仇是小說家言

劉備沒打算滅吳 而是想要通過戰爭手段 逼迫孫權和談 在談判桌上要回荊州 這是上策

之前孫權也來過這麼一手 趁著劉備入川 立足未穩,孫權直接對劉備開戰了,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了長沙、桂陽二郡,兩郡郡守望風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

劉備得到軍情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

眼看兩家大戰一觸即發,曹操來「幫忙」了.

他親自領軍進攻漢中,劉備得益州才沒多久本就根據不牢,劉備怕益州有失,趕緊服軟認輸派人跟孫權議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

所以劉備伐吳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之前通過戰爭手段逼著我和談歸還三郡,我現在也通過戰爭逼著你和談歸還荊州。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不像劉備設想的那樣。

1.曹丕決策失誤

他相信了孫權的詐降,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沒有採納劉曄的正確建議,趁機攻打東吳.事後的發展就像劉曄預測的那樣,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

而曹丕也錯過了滅吳甚至是統一的可能性.

上次孫權成功得到三郡,是因為曹操去打劉備了,劉備被逼無奈.這次劉備想著曹丕怎麼也得參與吧,但結果曹丕是觀望態度.這樣一來,孫權解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專心對付劉備.

2.對陸遜不了解

夷陵之戰時,陸遜才38歲,這年齡對於一個統帥來說還算年輕.而且陸遜是第一次指揮打仗,劉備對他也不了解.加上劉備一開始的戰略意圖是逼迫孫權求和,但是曹丕按兵不動,孫權沒什麼壓力.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對於遠道而來的蜀軍來說已經陷入被動.

綜上所述,只要孫權下定決心頑抗,劉備就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戰略意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