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 45%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問題出在哪? 】過去異常火熱的醫學專業似乎遇冷,不少莘莘學子對從事醫學專業望而卻步。一些醫學院負責人表示,醫生這一職業風險大、門檻高、報酬低,導致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穿上「白大褂」。但即使這樣,醫學教育也必須是精英教育,需要歷經從基礎到實踐漫長過程。

來自新浪微博


食堂裏遇到三位穿著外校實習護士制服的女同學談論如何當網紅主播,建議大家往遊戲主播的方向發展,遊戲主播產品生命週期長。我很氣憤,你們成天想著賺快錢,將來怎麼獻身護理事業?

晚十點到次日八點的大夜班下了,當日晚五點接小夜班。晚八點到晚十點的小夜班下了,第二天白天正常接白班。這樣的工作頭兩年月入三千,你們這些網紅主播會做麼?不用畢業,等你們知道實習期寒假只休息一星期就會退圈啊!


聽蝲蝲蛄叫還不種莊稼了,看知乎還不過日子了,60萬醫學生臨牀醫學才佔多少,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媒體不解釋,不然怎麼吸引眼球。從我接觸的羣體來看,事實上父母或者本人想學醫的依然不少,有非醫生家庭也有醫生家庭,醫學類專業分數依然很高,甚至有上升趨勢。

當然不是鼓吹學醫,也不是說醫生好,就是一普通職業,利弊都很明顯,尤其是弊,都說爛了,婦孺皆知了,選擇學醫的大都也清楚這些,這種情況下選擇學醫自然有自己的理由,不需要別人為此憂心忡忡,還是操心下自己的日子吧。

在專業和職業選擇上面,千萬別覺得自己聰明,別人都傻。


這個縮影在急診科比較明顯。

急診科又累又苦,最危險還賺不到多少錢。而我們的對策。不是提高急診的待遇,讓人心甘情願去乾急診;是下調入急診的門檻要求。

醫生難,醫生一年比一年少,國家想的不是怎麼制止醫鬧。不是提高醫生待遇,尤其是規培生一類的待遇,讓他們不用快三十歲一個月那幾百塊渡日,不用三十歲還給家裡增加負擔。而是放任。

可能我想多了。你說醫鬧國家管了嗎?管了。真心嗎?不真心。當初管二胎的強硬拿出來,醫鬧至於演變成現在這樣職業化嗎?

當做醫生的收益小於付出時,做醫生的人自然少了。

誰也不想十年寒窗出來,你朋友都工作好幾年了,你才開始做管牀大夫,拿那點工資,如果遇到有人醫鬧,你輕則被罰賠錢,重則賠命。


沒有數據來源,這是某個人隨口一說的數據


60萬醫學生,並不全都是臨牀醫學。

大概20-30%是臨牀醫學,可以做醫生。其他很多是公共衛生類似學科。

大概10幾萬預備醫生,只有10萬成為了正式醫生。

60萬這個數字作為分母,只不過是某些記者嘩眾取寵。

當然,醫生父母的子女學醫的概率的確再減少,某部分醫二代除外。


【E加E 特邀導師/浙江醫院眼科 吳震宇】

說實話中國醫師的門檻相對國外來說並不高,所以報酬有高有低正常,因為中國人多啊,所以需要更多的醫師,人多啊所以工作量大,人多啊所以什麼人都有,那60萬裏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喫這個苦,有的是賺差不多錢但是工作環境好多了的職位呢,所以不幹這個很正常,但不幹這個也很需要勇氣,畢竟你要花五年八年的才把這個書讀完

但從身邊人來說,讀完醫從事醫師行業的至少百分之85以上,所以這個數據打問號

——————————————————————————————————

以上為E 加E 特約導師的作答,更多眼視光全行業教育培訓/大眾科普/諮詢輔導

內容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E 加E):EjiaExueyuan


大水漫灌都快滿足不了需要了,還必須精英教育呢?睡醒沒?

當然你們要想這樣,我當然是支持咯,執醫通過率竟然還有30%,我們提高要求到1%好不好啊?尤其急診兒科這麼重要的科室,務必加分錄取,完美


心疼醫療教育補貼打水漂了...醫學院真的得像老美一樣收費纔好嗎


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之所以醫生活被剝削,政府不管不顧,那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沒有1887(可能是)美國芝加哥工人要求8小時制工作制而舉行罷工的維權意識,公民有為自己爭取合法權益的權利,不管政府是否不管不顧,因為政府應該是全體公民意志的體現,而非少數只管自己胡喫海喝息事寧人統治賤民的統治階級了。

總之,沒有公民意識。所有人


據2016年統計,全國普通高校,臨牀醫學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約8萬,中醫學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約1.6萬.


一直以來有2個觀點,其一:應試教育成本低符合國情;其二:1)專業不對口,甚至學的課程畢業後完全用不上;2)上了十二年的高考教育,數學沒有入門。結論:需要的不學,不需要的學一大堆,這是出於成本考慮嗎?

高中學地理的多少人本科選了地理相關專業?比例是多少?

高中沒學生物的文科生,竟然大學是醫學類專業。

縱觀最近幾年的改革趨勢,高中選課組合越來越複雜,高考課程越來越多,本質跟移動的套餐沒有區別。課程越來越多,核心課程自然無法升級,相反有弱化趨勢。


先不說數據來源是否可靠,我們應該明確的一點是,醫學生肯定不可能全部都是臨牀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基礎醫學、檢驗醫學技術、影像醫學技術、醫學實驗技術....這些專業全部都沒有參加執業醫師的考試資格,怎麼當醫生?

不要總想搞個大新聞,臨牀醫學專業的學生肯定是大部分流向醫生這個職業的。


看到 "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這個數據,陡然覺得自己終於小眾了一把,終於可以驕傲的說:我沒有隨波逐流...

"你想好了就報吧",1998年高考結束後估分結束要交自願卡的前一天,我爸急診下夜班回歸對我這樣說。那個夏天全部的焦慮在當大夫的父親那句默許之後似乎都煙消雲散了。

傳聞有些學業是相對輕鬆的,但醫學院湊巧相反。一般醫學院的剖解課都安排在大一上學期,有種說法是學校要給未來的準大夫們一個下馬威,讓他們儘快進入角色和狀況。記得大一上學期課表發下來後大家看到在學期中末有剖解課時都興奮不已,似乎只有上了剖解課纔算真正的醫學生。

剖解教室是一個長方形,前面是和普通教室一樣的黑板講臺和課桌椅。而在末了一排桌椅的後面則有四臺剖解臺。其時的剖解臺已經用上了下抽風上送風的結構:下抽風大家可以腦補XX集成竈,這樣可以使得福爾馬林等異味向上揮發的程度降到最低。其時約60個人共用四具"大要老師",分紅了四組,一組一個剖解臺。大要老師就躺在剖解臺裏,用一個屍袋裹著。老師讓我們翻開袋子讓大要老師徹底暴露,此時那些在路上調侃女生的男生們默默的以後退縮,那些被冠以"矯情""潔癖""怯懦"的女生們反而個個躍躍欲試齊刷刷把剖解臺圍了起來。一羣女生把袋子翻開,我們全部人都楞了一會:腦補過的場景沒有一個對上的,被福爾馬林處分浸泡的屍體色澤像風乾肉,但彈性又勝之,雖然下排風已經開到最大功率,但刺鼻的藥水味混合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腐味讓我們帶著雙層口罩仍難以招架。

第一堂解剖課解剖先生給我們佈置完這學期的使命後在臨下課前率領我們給大要先生致敬5分鐘。先生特意放了一首梵樂,在樂聲中,解剖先生說了一段我們至今難忘的話:"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很在意死後身材完整的,但有一羣人,他們為了讓你們獲取知識和經驗,寧願自己死無全屍,乃至蒙受親朋好友的不理解。他們這樣值不值得,取決於你們對知識和人的敬畏。我不會提醒你們每次上課前要充分籌辦,我只要你們曉得,每上一次課,你們的大要先生就殘破一些,這學期結束時他的身材即是支離破碎的,到那時候你們就要和他(她)永遠作別了。"

或許是對死者的敬畏,亦或是受解剖課先生那段發自肺腑的話所感染,我印象中解剖課沒有人逃課。我和同寢室的一位室友搭檔負責解剖上臂,課前兩周我倆在自習室天天晚上背到關燈,互相考問,似乎冥冥中有人看著你,絲毫不敢懈怠。輪到我倆主刀解剖那天,手術刀劃開皮膚,分離肌腱,沿著肌肉走行找神經,固然課前做了充分籌辦,但實際操縱時我們照舊被大要先生難為了一下:遺體被福爾馬林固定脫水後肌肉和神經的相對位置會有變更,而且色彩過深導致靠視覺比對的效果大打折扣。小心翼翼實現了這次主刀,出了教室我和室友就像趟了次水,渾身濕透。解剖課真的能讓一個懵懂不在狀況的醫學生迅速進入角色。

內科、外科、婦產、兒科、生化、生理、局部解剖這七座大山開始的確讓人喘不上氣。此時你的室友是你學習的利器。三羧酸輪迴沒弄清晰?上鋪的聽懂了會探出半個身子吊在牀沿誨人不倦的給你講解;種種骨折的表現和判別讓你一臉蒙圈?對面牀的信誓旦旦要成為未來骨科大牛的學霸會掰著胳膊肘讓你感受;操縱測驗快到了感覺叩診、觸診還不規範?全宿舍最骨感的我就成了自經過都要在我肩胛骨下叩肺邊界的人體模特…

到了大三下學期,大家就要去醫院實習了。回到宿舍大家嘰嘰喳喳談論著哪個先生最有帶教意識,哪個先生學問淵博。腹穿、胸穿、腰穿三大穿刺是實習同學搶奪的陣地。需要做穿刺的患者是有限的,對於實習的同學而言即是僧多肉少了。在消化科實習時為了搶到一個自己做腹穿的時機也是演出了宮心機。一個肝強硬腹水的老太太是我們那組實習生自覬覦的對象。某天早上查房後帶教先生說"這個老太太腹水又存了不少曾經影響食慾和呼吸了,你們給她放下腹水吧。"同組的另外兩個實習同學是一對情侶,他倆巴結了我半天想說服我把時機讓出來。我可沒那麼好說服,口頭答應但內心開始策劃空城計。他倆說下午不來了要去買考研資料,我也假意說自己有點累下午想請半天假。中午我躲到了值班室,確定他倆走了後我以最快的速度去操縱間取了腹穿包、麻藥和碘伏然後奔向老太太病房。厚著臉皮請了值班大夫在邊上看著(實習生可以自力做腹穿,但必須有本科大夫在場)。固然在模擬人上練習了太屢次,但第一次腹穿心裡照舊莫名緊張,默唸著穿刺步驟"…臍與髂前上棘聯線的外1/3處(平時抉擇左側)…",進針順利,老太太還時不時慰籍我,很感激她其時對我的包容和鼓勵,每每想起內心都泛起一股暖流。放完腹水退針時病房門翻開了,和我一組那對揚言下午不來的實習的情侶拿著穿刺包果然來了,原來我們都打著小算盤。事後我請他倆喫飯以作彌補,大家照舊互幫互助的實習小組,只是臨牀操縱時機從來義無反顧!

任何行業想要學有所成都不會輕鬆,如果你喜好那種內心的充實和篤定,學醫準錯不了。固然,只要遵循內心的摯愛,學醫後轉行他業也是對生活的一種不將就!


好多答主說醫學生辛苦,賺不了錢,實際上每年大把的人想往裡面擠,除了家裡比較有錢或者名校畢業想創業的,之所以只有10萬人從醫,是因為大部分學醫的都是專科三本畢業,或者大學期間把專業知識玩忘了,考不上資格證,才沒去的,可以說醫生在當今中國,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是比較穩定能得到尊敬的行業了


如果是其他行業那就是大學生太多,多達5/6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了~

體制內的行業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把一切負面消息轉化成漲工資的輿論(^_^)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