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迹晓江亭、茶亭伯公、洗衫坑 见证客庄历史文化
▲竹东镇的晓江亭以及一旁的福德祠,走过近百年历史,见证客庄发展变迁。(图/记者常似虎摄)

新竹县竹东镇东宁路旁有座「晓江亭」,屋顶杂草蔓生,不起眼的荒芜模样,让人难以想像竟是见证竹东客庄近百年发展史的县定古迹,包括一旁的「茶亭伯公」福德祠以及东宁桥下的「洗衫坑」,在当年兼具交通枢纽、物流集散、信仰中心等机能,极具历史意义与保存价值。

▲晓江亭旁溪床旁有涌泉形成浣衣池,涌泉水质清澈,吸引妇女在此洗衣服,称之为「洗衫坑」。(图/记者常似虎摄)

县议员林思铭指出,大正10年(1921)竹东郡役所横山庄长甘承宗捐款在「树杞林制糖所」旁改建一座石拱桥,名为「软埤桥」(即今东宁桥),地方人士则在桥旁配合修建候车站,并设置茶亭,就是保存至今的「晓江亭」;晓江亭旁的「东宁茶亭伯公庙」,是以至少13块石板组砌而成的土地公庙,紧邻软埤溪,本地居民也称之为洗衫坑溪,因为溪床旁有涌泉形成浣衣池,涌泉水质清澈,吸引妇女在此洗衣服,称之为「洗衫坑」,从小到大的印象始终未曾改变。

▲98年前兴建的晓江亭具西洋风格,结合本土工艺、泥塑,表现民间艺术品味。(图/记者常似虎摄)

近百岁的晓江亭拥有多重身分,既是提供过往路人停留休息之茶亭,也是当年轻便车候车站,见证一代代交通器具的发展变迁,并从往昔货运重要集散地的繁华,到今日的云淡风轻,默默伫立路旁守候;产权分属私人、土地开发公司及新竹县政府所有,一度险遭出售改建,2017年5月公告为县定古迹,去年3月获文化部核定补助修复及再利用,但似乎仅沦于纸上作业,未见努力。

▲洗衫坑泉水清澈,吸引妇人清洗衣服;桥下仍可见到石制桥墩厚实古貌。(图/记者常似虎摄)

此处是竹东地区在开垦之初,由树杞林街(竹东镇)往内山地区的重要中继站,最早为清代「隘路」,日治时期逐渐成为由新竹通往竹东、大窝浪、北埔路线重要官道;当年为发展竹东客、货运输而修筑轻轨系统「轻便车」,因此募款改善修建以石头堆砌的「软坡桥」(东宁桥),至今下方桥墩仍可见浑实厚重之古貌。

▲左方东宁桥桥面已不复见百年前石拱桥风貌,但桥下洗衫坑仍有不少人选择在此洗衣。(图/记者常似虎摄)

桥旁的「东宁茶亭伯公庙」是里民信仰中心,迄今香火不断,属于客家文化中的「水头伯公」,守护地方人们的集体记忆,更是重要文化资产;桥下的软埤溪在日据时期整建头前溪时,成为竹东排水道,虽然溪水并不干净,但一旁涌泉的水质清澈,勤俭的客家妇女便在此盥洗衣服、家庭用品,时至今日仍然如此,构筑成人文情怀满溢的生活景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