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六、南征北战渡难关,内政外交固王权

亨利二世及其优秀的臣属在三线取胜后,迎来了冬季时传统上的休战期。此时不仅天气条件已经不适宜作战,且天主教的教规也禁止在此时进行杀戮。虽然亨利二世取得了一些列的胜利,但是他的军队人数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不论在诺曼底还是英格兰,都不得不来回奔走防备各方来敌,因此仍然处于守势。冬歇期过后,反对英王的联盟再一次展开行动,首先发起进攻的是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他在其兄弟大卫的支援下,再次南下争夺边境地带。法王路易七则暂时按兵不动,希望在北方的牵制进攻能迫使亨利离开诺曼底返回英格兰。但是虽然北线纷争再起,亨利二世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在诺曼底的领地上,把英格兰的问题交给了留守的理查 德 卢西以及自己的私生子杰弗里。不过由于这次参与叛乱的大贵族人数比去年有所增加,留守的英格兰王室卫队始终处于劣势。好在他们至少确保了北方及其他地方的关键性城堡,始终在英王派的掌控之中。直到春天快要结束,在法王路易七的敦促下,弗兰德斯伯爵腓力对著圣物发誓,将会跨海攻击东盎格利亚,局势才开始改变。

收到弗兰德斯准备进攻英格兰的消息后,留守贵族们的告急求援信像雪片般被送到了亨利二世面前。于是英王只得在初夏时分离开诺曼底,返回英格兰稳定局势。通过了海峡中风暴的考验,亨利二世顺利的在英格兰登陆。不过他返回英伦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往东盎格利亚,而是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事:英王首先赶去了坎特伯雷大教堂,跑到托马斯 贝克特的墓前,在主教团的注视下向上帝起誓,当初绝没有想要杀掉托马斯,但由于自己的不当言论确实导致了大主教的身亡。承认错误后,亨利二世祈求上帝原谅自己的罪过,并收回惩罚自己的大神通。然后英王又接受了主教们的鞭刑,就像个教会中犯了罪的修士那样。最后亨利二世还在教堂中斋戒忏悔,一直到3天后一个好消息传到了坎特伯雷才结束修行。就在英王开始忏悔的当天早上,「狮子」威廉在围攻阿尼维克这座堪称「苏格兰国王之墓」的城堡时,被赶来援助的约克郡骑士突袭击败,且这个英格兰北方敌对阵营中的核心人物也被俘虏。不管亨利二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虔诚打动了上帝,还是为自己表演后如此快的好运感到惊喜。总之在苏格兰国王被俘后,英王的军马气势如虹,英格兰其他的叛军也很快被击败或者投降。返回英格兰仅仅1个月,亨利二世就迅速解决了自己背后这边的麻烦事。

与此同时在欧陆这边,对法王路易七来说,只要亨利二世离开诺曼底返回英格兰,他的目的其实也就达到了。至于弗兰德斯伯爵腓力,眼见没有了跨海突袭敌后的机会,便也转而加入了法王新的进攻计划。然而出乎路易七意料的是,他的军队才围攻鲁昂没多久,亨利二世就已经解决了英格兰的麻烦,并且极为迅速地赶了回来。面对英王的军马,法王路易七就像之前一样,又被胖揍一顿,连滚带爬跑回了自己的地盘。而失去了苏格兰国王在背后的牵制后,路易七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击败亨利二世了,只得向英王求和,为小小亨利打宣称的战争最终并没能成功。

对于亨利二世自己来说,此时进行和谈,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由于被战马踢伤了大腿,他可很能伤到了股骨,行动也不方便,难以再坚持长距离作战。因此某种意义来说,这场战争也只能算作是白和平。而且亨利二世在蒙路易的谈判中,并没有剥夺参与叛乱的儿子们的继承权,英王许诺仍然按之前的规划安排几个儿子的继承。并且他还安抚性地,也可以说是妥协性地,提前将领地的部分收入分给了儿子们。除此之外,亨利二世还让儿子们到自己将来的封地去,平定自己煽动起来的叛乱,自己给自己擦屁股。但是对王后埃莉诺,亨利并没有原谅她,这不仅是因为她的背叛,还因为她居然敢煽动儿子们一起反叛。英王甚至想到和埃莉诺离婚,但是这一提议被教宗拒绝了。于是亨利二世只得将她囚禁在英格兰的城堡中,很少再让她在人前露面。而英王自己手下的其他反叛者,投降的基本都得到了赦免,亨利允许他们保住自己的领地。不过这其中不包括那些对英王出言不逊又被击败的,比如小罗伯特 德 博蒙特,他就没保住自己的领地和头衔,还被扔到了地牢中最深的那一层。亨利二世的囚徒中,最后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在英王的强迫下,威廉不得不签署了《法莱斯条约》,不仅自己成了亨利的封臣,他还被迫交出了一些城堡,甚至整个苏格兰的贵族和教会都要向英格兰俯首称臣。至于法王路易七,虽然亨利拿他没什么办法,不过其手下的重臣却不一定能逃过英王的制裁。例如弗兰德斯伯爵腓力,不得不公开宣布在两王之间保持中立,以避免亨利的经济制裁对弗兰德斯纺织业造成致命打击。

解决叛乱的威胁后,亨利二世又一次站上了西欧的权利之巅。在苏格兰国王被迫签署了《法莱斯条约》后,亨利又迫使爱尔兰的至高王、康诺特的罗德里签署了《温莎条约》,同意成为英格兰的封臣,并接受亨利提名幼子约翰,将来成为下一任爱尔兰至高王。除此之外,他还同意了西西里国王威廉二世的提亲,将小女儿琼许配给威廉做了王后,在东南边地中海地区又拉拢到一位强大的盟友。

不过对亨利二世来说,还有更为重要的事要办。随后他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和金钱,把自己封臣的领地,重新梳理了一遍。在之前大反叛期间,许多领主私建的城堡又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于是英王就像自己即位之初时做的那样,干起了拆除违章建筑的活,只留下一些位处关键地带、建成度又不错的城堡,加以改造后留作己用,或者再重新授予给封臣。这项工作并不局限于之前参与反叛的封臣,所有领地的城堡都被亨利二世捋了一遍,即使是英格兰首席大法官理查 德 卢西的领地也没能幸免。同以往一样,英王始终把他在所有领地的权威视作第一位,而自己封臣的权利只是源于他的恩赐。同时亨利二世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往返巡视,行使自己的王权解决各种争端。然而国王只有一位,难以同时兼顾英吉利海峡两岸的众多领地。于是国王议会逐渐填补了英王不在时的权利空缺,而不是像传统上那样仅仅跟在国王身边充当亲卫参谋团的角色。当然亨利二世也不会让人数比以前大幅增加的法官们随意审判。除了任命自己信任的首席政法官外,他又重新开始整改自己的法律条文。10年前的《克拉伦登法案》,由于托马斯 贝克特一案基本宣告流产。于是此时他又重新推出了加强版的《北安普顿条令》,并将领地分块委派给王室直属的法官们。通过这些地方法官,亨利将新的法案推行到自己领地的各个角落,以恢复大叛乱之前的秩序,重新加强自己的王权。

七、争端未解仍存患,犹豫不决无所选

就在亨利在自己的领地内加强王权时,老对手法王路易七却在走下坡路。早已年过半百的路易七,对于法兰西内外的争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随著教宗亚历山大三世的介入调停,亨利二世最终和路易七达成了和解协议,双方公开宣称互不侵犯,永结友谊互帮互助。英王还邀请法王路易七和弗兰德斯伯爵腓力,来英格兰的南部旅游了一圈。除了参观坎特伯雷大教堂,并在托马斯 贝克特的墓前致敬外,亨利二世还安排路易七和腓力顺路参观了正在建设的多佛城堡,向与多佛隔海相对的这两位贵客狠狠地耀武扬威了一番。

而对于自己那一票二五仔儿子们,亨利二世也在逐渐给他们放权。首先是大叛乱中站在自己一边的幼子约翰,亨利正式将他提名为将来全爱尔兰的国王,只等他成年。而三子理查,则被正式授予阿基坦公爵的头衔,代替王后埃莉诺管理南法的领地。等到布列塔尼接受金雀花家统治后,女公爵康丝坦斯也被逼著正式嫁给杰弗里,于是亨利的四子也得到了实际的管理权。唯一没有什么改观的就是太子小小亨利,他仍然只能作为表面上的英王继承人。尽管当法王路易七为其独子腓力二世提前举行加冕礼时,小小亨利作为英王的代表率领500名骑士风风光光的出席,但他手中仍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利。而小腓力加冕仅仅一年后路易七就病逝,小小亨利在看到这位比自己年轻了10岁的小国王已经在法兰西掌权后,说不眼红估计谁都不信。而且等到亨利二世49岁生日时,英王宣布遗嘱将会在死后给地方教会捐赠部分财产,但却仍然没提要给小小亨利实权的事。于是小小亨利又一次坐不住了,他主动向亨利二世要求诺曼底的领地。亨利二世当然不可能同意太子向自己伸手,他明确拒绝了这一要求,只同意提高分给自己儿子的税收份额。某种意义上说,亨利二世的选择和许多CK玩家倒是很像,都选择把王位继承人圈养在宫廷里,以防在外出现各种无法掌控的意外。然而也就像游戏中一样,宫廷中的儿子没有封地会主动要求头衔。如果一直不给,他们也会怨恨。并且游戏中除了减这几十好感外,还有可能离开宫廷跑去别人家。事实上也是如此,小小亨利10年前跑去了法王路易七的宫廷,现在一样也可以再跑去法兰西新任小国王腓力的宫廷中。

对于小小亨利的再次叛逃,亨利二世也可以说并不奇怪了,毕竟这小子早有前科。而且这次太子的反水,也并没有再掀起像之前那次那么大的风浪。不仅英格兰的许多大贵族都不愿意追随他,就连他师傅威廉 马歇尔都因为一些矛盾被太子疏远。至于法兰西小国王腓力二世继位也才没几年,同样不可能像他爹那样支持小小亨利,还给他打英格兰的宣称。不过至少小腓力还是很愿意和小小亨利结交的,毕竟从年龄上来说两人更接近,而且小小亨利还是他的姐夫。再说如果能从内乱中削弱英格兰的力量,小腓力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亨利二世也不会坐视太子跑去法兰西的宫廷不管,而且他也不想父子俩再次在两军前对阵。于是他不断增加自己的价码,终于使得小小亨利同意谈判,并于圣诞节后在勒芒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出席者除了亨利和他的几个儿子,还有被放逐正在诺曼底避难的长女玛蒂尔达和女婿「狮子」海因里希。在这次会议上,亨利二世希望通过让理查和杰弗里向小小亨利效忠,来让太子觉得至少自己的继承权是稳固的。然而先不说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小亨利的诉求,理查也根本不吃这一套。由于小小亨利平日里没事老在阿基坦拉拢贵族加入自己的阵营,煽动他们反叛阿基坦公爵理查,这兄弟俩之间已是势同水火。于是谈判毫无意外的失败了,小小亨利带著妻子玛格瑞特去了巴黎,还和四弟杰弗里结盟,打算发动进攻攻打理查在阿基坦的领地。而理查也毫不示弱,在阿基坦整顿自己的军备,准备跟哥哥一决雌雄。在这种情况下,刚刚迎来五十大寿的亨利二世别无选择,只能跟理查站在一起,应对另外两个儿子的挑战。

然而让亨利二世没有想到的是,小小亨利的第二次反叛,只是自己宏伟帝国计划崩溃的第一步。小小亨利带著雇佣军闯入阿基坦烧杀抢掠,完全没有一点把这里当作自己潜在领地的样子。并且随著小小亨利和威廉 马歇尔和解,战力还在进一步讲强。不过就在英王亨利来回奔走疲于应付时,小小亨利于利穆赞的军营中突然染上了痢疾。仅仅大约一周的时间,就让这位「高贵的」王子虚脱到不成人形。而且他还拖著虚弱的身体,不著一物的在耶稣受难像前忏悔。不过上帝并没有施展神迹拯救小小亨利的性命,死后他的遗体被送到鲁昂大教堂下葬。年轻的太子在临死前还请威廉 马歇尔把自己的披风带去圣地,也算完成自己参加十字军的许诺。

虽然太子小小亨利「腹泻如疾风骤雨般」地离开了人世,但是英王亨利还要继续享受和儿子们斗智斗勇的「便秘」过程。按照继承顺位,小小亨利死后就该由理查继承王位,不过这头小狮子显然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亨利二世想如果理查将来继承英格兰、诺曼底、安茹这些最核心的领地,那么就将阿基坦转给小儿子约翰,这样总比让自己心爱的约翰去荒蛮的爱尔兰当个小国王强。但是这个提议被理查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可不会轻易交出母亲埃莉诺的领地。理查在阿基坦苦心经营这么多年,早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核心利益了。再加上理查的未婚妻、法兰西公主爱丽丝在这对父子间不清不楚的关系,理查和亨利的关系比起十年前只会更差。把自己王权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亨利,对胆敢拒绝自己安排的理查大发雷霆,甚至命令自己另外两个儿子杰弗里和约翰统兵南下攻打阿基坦。理查也毫不示弱,抢先出兵布列塔尼击败杰弗里,给了自己父亲和兄弟一个下马威。

短暂的交手后,亨利二世冷静下来,意识到即使依靠武力,想迫使理查改变想法也并不容易。于是亨利二世在威斯敏斯特再次召开家庭会议,但是仍然没能说服理查。之后亨利一方面继续支持约翰进军爱尔兰谋求王位,一方面只能把阿基坦头衔的正主、英格兰王后埃莉诺搬了出来,以此让「代理」的理查妥协并交出权利。虽然英王从新掌控了阿基坦,看似取得了一场胜利,不过在继承人这点上,他要面对的情况实际上没有丝毫好转。现存的三个有继承权的儿子中,年长的理查能力上没得说,在阿基坦的历练中早已证明了自己,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让亨利二世难以容忍。杰弗里正掌控布列塔尼,如果借此将诺曼底、安茹、布列塔尼这个三角布局融合起来,再加上隔海相对的英格兰,那么金雀花王朝将成为西欧最强的势力。但是杰弗里本人油嘴滑舌,而且跟法王腓力来往甚密,从没有展现过对亨利二世的忠诚。至于不满20岁的幼子约翰,两次独自远征爱尔兰均以失败告终,此时还没有一块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领地。虽然英王最喜欢这个没有参与之前各次反叛的小儿子,但他其实也明白,如果让约翰空降英格兰根本不可能镇住两个哥哥和其他大封臣。无奈之下,亨利只能拖延对继承人的安排,趁著自己还没有年老体衰,再观察一段时间。

然而亨利二世越是不做出选择,他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少。由于和好基友法王腓力的亲密关系,杰弗里被任命为法兰西的宫廷总管,花了很多时间在巴黎吃喝玩乐,并与腓力商议如何反对亨利二世。不过在一次比武大会上,杰弗里身受重伤,没多久便在巴黎不治身亡。讽刺的是,这位英格兰的王子,布列塔尼的公爵,死后却被葬在了巴黎圣母院中,还引得法王腓力悲痛欲绝。不过不管怎么说,亨利的合法继承人,这下只剩下两个了,他不得不在理查和约翰间做出最后的选择。

不过比起选择自己的继承人,还有个更急迫的问题摆在亨利二世的面前。在杰弗里死后,法王腓力似乎把对好基友离世的悲痛,发泄到了亨利的身上。他想要继续完成与杰弗里共同反对亨利的计划,于是双方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腓力宣称自己是布列塔尼法理上的领主,杰弗里也曾对自己宣誓效忠,那么在杰弗里死后理应由自己掌控布列塔尼。对此亨利当然不可能同意,布列塔尼和英格兰的联系已经持续了好几代,而且杰弗里虽死但他还留下两个女儿和一个遗腹子亚瑟,再说把布列塔尼交给腓力等于送给对方一个嵌入自己背后的楔子。除此之外,关于战略要地维克桑的争夺,也是双方冲突的爆点之一。关于维克桑的重要性这里不再多言,从征服者威廉时起就已经反复提及,诺曼底和法王已经围绕这里展开反复争夺很多年了。而此时,维克桑原来由诺曼人掌控的部分,本已被前任法王路易七许作法兰西公主玛格瑞特和小小亨利成婚的嫁妆,后来又成了爱丽丝和理查的陪嫁。然而不管亨利二世是由于政治需要想要最大化在维克桑的利益,还是由于和理查的争执导致婚礼一再被拖延,又或是他真的干出了些喜闻乐见的事,总之爱丽丝自9岁订婚后被寄养在英格兰宫廷长达17年,始终没有和理查完婚。并且英王一面维持著这种不清不楚的关系,一面还想要掌控维克桑的领地,这就让法王腓力感到十分的恼火。

于是亨利二世和腓力在维克桑爆发了数次冲突,很快战事进一步扩展到贝里和图卢兹。不论是军队实力,还是作战经验,亨利都要胜过年轻的法王腓力。不过腓力也崭露出自己狡黠的一面,在拉拢过小小亨利和杰弗里之后,又「勾引」了正为失去阿基坦且没有得到明确继承保证而感到焦虑的理查。理查始终对亨利二世宠溺约翰感到不满,觉得弟弟会从自己这里偷走继承的权利。此时腓力伸来橄榄枝,对英格兰王位志在必得的理查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于是腓力和理查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俩人就差去桃园结义了。这种情况下,自然开始有人诽谤理查是个死基佬。不过和他舅姥爷威廉 鲁弗斯相比,至少理查在之后是结了婚的。而且虽然后来理查没有婚生子,但是在此时他已经有了一个私生子。只是这个私生子被取名叫「腓力」,又给理查和法王间的关系添上了一点不确定的色彩。

八、狮狐相交少忌惮,病痛缠身终不还

对于理查和腓力的结盟,亨利二世也是无可奈何,双方阵营间的冲突仍在继续,不过没过多久便被打断了。当哈丁之战惨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后,新任教宗格里高利八世正式号召发动十字军东征前往耶路撒冷。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耶路撒冷王国,罗马教廷此前已经筹划这次东征好几年了。只是罗马教廷自身忙于应对和德皇弗雷德里克 巴巴罗萨的争端,亨利二世几经考虑又认为确保自己的领地更加重要,只同意捐钱但对亲自出兵含糊其辞。这些手握大权的领主都不去,其余真正表态支持响应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而当教宗正式发起十字军东征后,国王们再说不去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可能得冒著被绝罚的风险。至于理查,他倒是急切地宣布自己将会前往参加十字军东征。但如果他此时离开,无疑等同于宣布放弃自己的继承权。以理查的雄心,一定要以国王的身份,风风光光地前去圣地干一番大事业,而不是以一个普通贵族的身份,变成众多酱油指挥官中的一员。因此虽然亨利二世随后也宣布将会参加十字军,但只要他不正式确立理查的地位,父子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好转的。

为了准备东征的物资,亨利二世与腓力暂时停战,并提高了领地内的税赋(萨拉丁十一税)。而理查也在阿基坦境内讨伐异己,为自己筹措军资。不过他攻打图卢兹的行动,再次导致亨利二世和腓力两位国王间的直接对决。两军没打多久就到了冬歇期的时间,不过在冬歇谈判上,两位国王的火气可没有一点降温暂歇的意思。英王希望双方能够签订长期的和平协议,腓力却只同意冬季暂歇,而理查则认为亨利二世是在刻意拖延,三人在和谈上却越吵越凶,几乎亲自动起手来。最终腓力同意双方达成长期的停战,不过条件是亨利二世必须马上安排理查与爱丽丝的婚事,并公开宣布理查为英格兰的王位继承人。亨利拒绝了这一交换条件,谈判再次陷入僵持。随后理查又一次要求父亲向自己保证会将王位传给自己,亨利二世对此却仍然保持沉默。于是理查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以阿基坦领主的身份向腓力宣誓效忠,彻底将这次谈判以及父子两人的关系推向了决裂。

在这次决裂后,长期困扰亨利二世的消化性溃疡越来越严重,时不时就会来点活动性出血。而亨利二世和理查、腓力两人纠缠不休,导致整个西欧都闹得不得安宁,这自然也影响了教会十字军东征的计划。于是在接任教宗克雷芒三世的调解下,三人坐在边境地带上拉菲特-伯纳德的谈判桌前,再一次尝试和解。但是谈判依旧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英王拒绝宣布理查为继承人,甚至想要干脆废除这个不肖子的继承权,并提出改由约翰代替理查和爱丽丝成婚,其余条件不变。这相当于亨利二世最终做出了他的选择,将金雀花家的庞大领地交由他最喜欢的小儿子,从没有反叛过自己的约翰。这当然是理查和腓力不能接受的,谈判很快宣告破裂。理查和腓力返回自己的地盘后,立刻率领已经集结好的军队,突袭了拉菲特-贝纳德,并继续朝亨利离开的方向追赶。

此时亨利二世已经到了勒芒,听闻理查和腓力率军赶来,急忙命人放火阻止敌军前进,并急行军转向北方,准备从阿朗松撤到诺曼底。然而此时初夏炎热的天气加重了亨利的病痛,饱受折磨的他精神上已近崩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英王放弃了和自己儿子的权利斗争,只想返回安茹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在离阿朗松不到10英里的地方,亨利二世不顾身边侍从们的劝阻,转向南下返回安茹,躲过理查和腓力的军队后,来到了雄伟的希农城堡。而理查和腓力的联军,则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席卷了曼恩的大部分领地以及图尔的城堡。随后这对儿年轻人又进军巴朗,逼著英王向自己投降。

红色路线为亨利二世的行进路线,蓝色为理查和腓力两次直接攻击亨利的进军路线

在希农休息了一段时间的亨利二世,此时已经必须要靠随从的帮助才能勉强坐到马背上。在两个盛气凌人的年轻人面前,亨利答应了他们的全部条件,包括在法兰西法理内向腓力宣誓效忠;公开宣布理查为继承人;将爱丽丝送往其他监护人处,待十字军结束后与理查完婚;还要向腓力割地赔款。等到这一切结束后,亨利二世已经虚弱到再也骑不上马,只能被随从们用轿子抬回希农。进入希农城堡后,在疲惫和耻辱的打击下,英王的病情很快恶化,开始高烧并伴有寒战。而得知自己最钟爱的小儿子约翰,在这场战争中早已公开站到理查那一边后,亨利最后的意识也不再清晰。他只在临死前回光返照,清醒了一小会儿的时间做了忏悔,随后便永远闭上了眼睛。按照其遗愿,亨利二世本应被埋葬在位于利穆赞的格兰蒙特修道院,但由于在炎热的天气下运送尸体并不现实,遂改成就近埋葬在丰特弗洛修道院。最终这位强大的国王,在为自己身后事费尽心思后,还是没能如愿以偿,不仅继承人的人选是妥协的结果,连自己的遗体都没能安息于自己生前选择的场所。

自从进入父亲的宫廷,亨利二世在西欧纵横驰骋了40余年,建立了金雀花家的盛世王朝。不论是文治武功,他都做的有声有色,堪称一代明君。然而这位风头一时无二的人,却先后经历了君臣反目,父子成仇的悲剧。到了人生的最后,就连他唯一信任的儿子也背叛了他,给了亨利最犀利的暴击。再加上被自己亲手囚禁的王后埃莉诺,亨利二世最后真的可以说是孤家寡人了,如此结局不能不说是十分凄惨。想想祖上诺曼王朝开创者征服者威廉,两人确实也有些相似之处。他们都在走上人生巅峰后,反遭亲生儿子的背叛,并在和自己儿子的战事中遭到了致命一击,也许这就是从诺曼底家传承下来的权利之争的宿命吧。无论如何,虽然亨利二世的人生已经落幕,但金雀花家的传奇还要继续。理查和之后继位的国王们,还将对西方世界造成巨大影响,并在中世纪的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