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家代魏過程中,不少人發揮了自己的本領,並在史書留下了記載,也有人隱身黑暗,連結局都隱晦不明,本文就講述一下三位在司馬昭時期神秘退場的人物。

虞松

第一個人是虞松,虞松的名氣相對較小,但史書中對他的定位卻很高,晉書里說他和傅嘏是司馬師最重要的兩個謀臣。

虞松是陳留人,他的外公是被曹操殺害的名士邊讓,最初是因文才出眾而受到重用,司馬懿出征遼東時,魏軍的檄文和露布都是由虞松負責草擬完成。虞松由此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被徵辟為下屬,當時只有24歲。

司馬師上台後,虞松成為重要親信,後來被任命為中書令。中書令一職極為重要,不但要參與草擬詔書,還掌握機要,並且陪伴皇帝身邊。也就是說虞松既要作為司馬師的代理人參與詔書撰寫,還要幫助司馬師監視魏帝,並參與機密事務的處理,可見司馬師有多信任虞松。

司馬師上台的第三年,魏軍在東關慘敗,吳國的諸葛恪趁勢發起了大軍北伐,同時聯絡蜀國的姜維一同出師呼應,司馬師由此陷入執政以來的最大危機當中。司馬師問計於虞松,虞松分析完局勢後提議在淮南對諸葛恪採取固守,在西邊發起關中諸軍解救狄道。司馬師採納了他的建議,最後成功化解了危機。

此外,虞松還和鍾會關係不錯,鍾會最初就是受到虞松賞識並舉薦給司馬師。而如此一個才華、功績、忠誠度都無可挑剔的謀臣,卻在司馬昭上台後很快便不知所終了。

虞松最後一次出現在史料里是司馬師去世的第二年,魏氏春秋記載他和荀顗、鍾毓等人陪曹髦討論帝王的優劣,之後就再也不見虞松的記載。這一年虞松只有41歲,且身處要位,可以說消失得很突兀。按說中書令這種重要職位上的人不可能默默無聞,因此虞松多半是去世了,但他去世是普通的自然死亡嗎?關於這個問題,又要提到第二位主角——傅嘏。

傅嘏

傅嘏是曹魏尚書傅巽之子,高平陵之變後作為曹爽的下屬被罷免,但很快又被司馬懿起用為重要的河南尹一職,之後便倒向司馬家,和虞松一起成為司馬師的謀主。

傅嘏也是謀略出眾之人,他曾出言反對司馬師進攻東吳,司馬師不聽,最後果然大敗。諸葛恪北伐時揚言出兵青徐,傅嘏認為諸葛恪是虛張聲勢不用理會,結果諸葛恪果然把兵力集中在淮南。傅嘏還曾和司馬師的政敵李豐進行學術論戰,可以說這是一個才華相當出眾的人才。傅嘏最後官至尚書僕射,作為尚書令的副手總理政務,而尚書令一職則是由司馬師的叔父太尉司馬孚兼任,可見傅嘏的地位之高。

和虞松一樣,傅嘏也和鍾會關係很好,兩人有過學術合作,傅嘏還曾勸鍾會謹慎行事。

傅嘏的過世也十分神秘。淮南二叛時,傅嘏和王肅力勸重病的司馬師親征,戰後司馬師病情極度惡化,臨終前將後事託付給傅嘏。而這個時候魏帝曹髦也感受到了機會,下令讓傅嘏統領司馬師的軍隊回洛陽,想要趁機奪回軍權。而傅嘏卻和鍾會一起秘密將軍隊交給了司馬昭,曹髦奪回軍隊的計劃由此失敗。最奇怪的事發生在這之後,在司馬師的權力有驚無險地交接給司馬昭之後,傅嘏突然就沒有徵兆地去世了,時年47。加上虞松的突兀消失,司馬師的兩位重要謀臣似乎一同約好了離開歷史舞台。

有關這二人的死,史書記載過於簡略,令人浮想聯翩。結合到司馬師去世前後各種不尋常的事件,難免讓人懷疑這其中有什麼不簡單的地方。筆者根據各方資料,大開腦洞,提出以下幾種可能。

一、鍾會兇手論

鍾會

傅嘏和虞松去世後獲得最多好處的無疑是鍾會,作為後進者的鐘會在司馬家謀臣真空期一躍成為了司馬昭的謀主。此外,鍾會和虞松傅嘏都是好友加同事,鍾會和傅嘏在司馬師死後一同策划過軍權交接,又和虞松一起陪伴曹髦。此外,傅嘏可以當面指出鍾會的缺點,可見二人關係的親密,鍾會也有機會從他們身上探聽到眾多機密消息,擁有眾多獨家信息和獨處機會的鐘會自然有足夠的時機和方式置二人於死地。外加鍾會本人具有相當高的政治野心,無論從動機、條件還是結果來看,鍾會都有成為兇手的可能。

二、司馬昭黑手論

司馬昭繼承司馬師一事有諸多疑點,例如司馬師事先由於身體原因並不想親征淮南,而是在傅嘏和王肅的力勸之下才親自出馬,最後也因為帶病出征導致身體惡化而壯年早逝。值得注意的是,和傅嘏一起勸司馬師的王肅是司馬昭的丈人,而司馬師死後也是多虧了傅嘏才能成功實現權力交接,但假如這些事情一開始就是司馬昭策劃好的陰謀呢?然後傅嘏可能因為參與謀劃太深而遭到滅口,虞松作為司馬師的親信也於不久後被肅清。如果腦洞再大一點,甚至可以把發起叛亂的文欽也放進同謀者當中,因為文欽兒子文鴦的襲擊直接導致司馬師病情急劇惡化,而淮南三叛中文鴦兄弟主動投誠後直接被司馬昭原諒,不由得再次令人浮想聯翩。

三、曹髦離間論

曹髦

曹髦作為魏帝留給大眾的印象幾乎只有說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和起兵反抗被殺這兩件事,歷史上曹髦得到了鍾會極高的評價,稱其為「才同陳思,武類太祖」,也就是文比曹植,武比曹操。曹髦文化修養很高,還頗有權術,並且一刻沒有放棄反抗司馬氏專權。例如他經常同身邊的人進行學術探討,影射時政為自己造勢同時探知大臣立場,又做出親昵信任司馬望和鍾會等人的樣子,其中不乏離間瓦解司馬昭對他們信任的意圖,而司馬望作為司馬昭的堂兄也感到心不自安,最終主動提出外調。

曹髦在司馬師去世時把寶押在傅嘏身上,希望奪回權力,然而傅嘏卻把部隊交給了司馬昭,毫無疑問曹髦會對傅嘏恨之入骨。世語中曾記載司馬師過世時想要將朝政託付給傅嘏,被史學家孫盛駁斥為無稽之談。但一則不真實的史料也自然會有來源出處,司馬師將朝政託付給傅嘏也許就是曹髦故意讓人放出的風聲,想藉以離間司馬昭對傅嘏的信任。而虞松最後一次出現在史料中也是陪曹髦討論學術問題,之後便神秘消失,二人的死說不定也和曹髦離不開關係。

四、虞松叛變論

如果說曹髦有分化離間司馬昭和部下關係的可能,那麼司馬昭的部下也會有倒戈到曹髦這一邊的可能。虞松作為中書令常年陪伴曹髦,久而久之逐漸在立場上倒向曹髦也是有可能的。同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虞松作為司馬師的重要部下,居然在史書中沒有立傳,後人也沒能在西晉顯達,這未免不合情理。但如果是虞松背叛了司馬昭陣營從而倒向曹髦一方,便可以解釋這些奇怪的現象。也許傅嘏的死是虞松為曹髦一手謀劃的,而虞松本人於第二年消失在歷史中則可能是司馬昭的報復。

以上說法純為個人猜測,沒有任何真憑實據,只是為各位讀者徒增茶餘飯後談資。除了這兩人之外,本文提到的第三個神秘死亡的人物是陳泰。

陳泰

陳泰的名氣相對較大,他是曹魏開國功臣陳群之子,同時又是司馬兄弟的發小。陳泰文武雙全,曾鎮守雍涼,和蜀漢的姜維多次交戰,晚年官至尚書左僕射,並在淮南三叛期間掌管尚書行台,其在司馬昭手下的地位好比司馬師手下的傅嘏。

然而在曹髦起兵被殺後,陳泰力陳誅殺賈充被拒絕,便在家中稱病不問世事,並於同年暴斃。關於陳泰的死,三國志上記載得含糊其辭,在說他因隨軍平定淮南三叛因功受賞後直接跳過曹髦事件寫了句「景元元年薨」,很明顯是故意有所隱瞞。其他史料則另有說法,魏氏春秋記載陳泰因氣恨而嘔血身亡,漢晉春秋則記載陳泰回家後自殺而死。兩種互相矛盾的說法似乎證明這樣一件事,那便是當時的人也不知道陳泰是怎麼死的。

陳泰死於曹髦去世的同年沒有疑問,因為事出蹊蹺,因而眾說紛紜。由於陳泰在曹髦死後表現激烈,便有人傳言他是嘔血身亡,但也有人傳言陳泰是為曹髦自殺殉死,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說法。由於曹髦事件在西晉初年過於敏感,陳壽也沒有去探究其中的奧秘,便在三國志當中含糊其辭。

曹髦事件發生後,司馬昭派荀彧之子同時也是陳泰的舅舅荀顗去請陳泰來商量如何處理善後,陳泰不願意去,結果被全家子弟逼著去。由此可見,荀顗可能是帶著司馬昭的威脅去逼陳泰來參加討論,陳泰自己不怕威脅,但為了家族上下而不得已去見了司馬昭。而陳泰同年暴斃之後,司馬昭馬上就任命荀顗接替了尚書左僕射的位置,大有表彰其威逼陳泰的意思在裡面。

陳泰死後,原本是曹魏數一數二名門的潁川陳氏很快便衰落了,陳泰之子陳溫在司馬昭建立五等爵位制時僅獲封子爵,後人更是默默無聞,明顯是被司馬家打擊報復了。

晉紀中記載,陳泰和司馬昭在密室中商談時提出了誅殺賈充的建議但不被採納。這種密室里談話的記載一向被廣大群眾吐槽作者是從何得知的,而且司馬氏代魏又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從司馬師養死士開始,由於長期乾的都是見不得光的事,司馬家族很重視機要保密工作,例如司馬昭曾懷疑侍中鄭小同偷看了自己的秘密文書而將其毒殺,鍾會羊祜荀勖等人的傳記里也記載他們大量參與了機密要務但並沒有記載這些機密是什麼,曹髦在向親信王沈說出起兵的計劃後王沈馬上就去向司馬昭告密,後來在西晉建立時王沈身居中樞要職,此人很可能是司馬昭在曹髦身邊玩的一出無間道。

所以陳泰和司馬昭究竟在密室中談了什麼,陳泰之死的真相又到底如何,就只能由大家自行想像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