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三、格温内斯惊破胆,英法相争呕心肝

亨利二世虽然在英格兰取得了这场改革法案的胜利,但是托马斯 贝克特在法兰西安定下来后,继续和英王打嘴仗,并威胁要绝罚英王及其支持者。不过教宗亚历山大三世并不打算在这时候增加自己的敌人,他还指著亨利支持自己对抗德皇弗雷德里克(「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及其拥立的对立教宗呢。至于亨利二世自己,则根本没把托马斯的反击当回事,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西边威尔士的领主们又和诺曼领主爆发了冲突,并且不列颠人完全占了上风。

教宗亚历山大三世,CK2中还是被放在罗马城,而实际上此时亚历山大正在外流亡。

于是亨利二世在边境集结大军,准备第二次入侵威尔士。此时南威尔士迪内弗尔家的里斯已经重新夺回了原德赫巴斯的大部分领土,而格温内斯国王欧文的儿子戴维兹刚刚袭击了里兹兰。因此亨利亲自率领一支部队,轻装从南边翻越伯温山,打算前往救援里兹兰。不过不列颠人的大军早已部署好,并派出斥候监视亨利军马的动态。当亨利通过塞里奥格山谷时,受茂密的树林影响,军马不得不排成一字长蛇。亨利见地形对自己十分不利,急忙下令砍伐两侧的树木,扩宽进军的道路。然而欧文得到消息后,立刻从驻地赶来,袭击了根本施展不开的英格兰军队。尽管亨利已经提前让长枪兵保护侧翼,避免伐木的军士直接遭受攻击,却还是挡不住布里顿人的冲击。同时天公也不作美,在大多数时间都很干燥的夏天,此时却下起雨来,仿佛为英格兰的军队奏起了葬礼的挽歌。山谷中泥泞又阴冷,亨利的军队阵线又拉得过长,根本看不到一点胜利的希望,仿佛千余年前条顿堡森林战役再次重演一样。亨利在战斗中又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一个克莱尔家的贵族领主替他挡了一箭,以自己的性命保住了国王的安全。这场惨败之后,亨利这边不仅失去了军队人数上的优势,补给线也暴露在欧文军队的面前,只得彻底从威尔士退军,雇佣的诺斯海军也没了用处,第二次进军威尔士又一次以失败告终。

亨利二世在威尔士遭到一场惨败之后,只能靠残害手里的不列颠人质来报复出气。好在威尔士的不列颠人终究实力有限,难以在根本上威胁到英格兰的绝大多数领地。更让亨利担心的,还是在欧洲大陆上,和法兰西贵族们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亨利兵败威尔士后,法王路易七却迎来喜讯。他在和香槟的阿德拉结婚四年多之后,两人终于喜得贵子,法兰西有了自己的小王子腓力作为正统的王位继承人。腓力诞生后,路易七自然要为他的将来铺好道路,而核心利益都要同英格兰争夺。于是路易七和亨利间的敌意再一次加深,法王又开始拉拢盟友,打算共同对付亨利,其中就包括在法兰西避难的托马斯 贝克特。

于是亨利索性放弃了进军威尔士的打算,从英格兰返回大陆,处理在法兰西的事务。长居诺曼底的太后玛蒂尔达试图缓和两位国王间的敌意,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在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之前,首先都在展开外交攻势。首先是亨利这边,他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布列塔尼的掌控,另一方面则继续给图卢兹施压。先说布列塔尼,亨利之前就在暗中支持人反对公爵柯南四世。等到局势超出自己能掌控的时候,柯南四世不得不向亨利求援,于是英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介入布列塔尼的事务。亨利还让自己的四子杰弗里和柯南4岁的女儿康丝坦斯订婚,随后干脆逼迫柯南退位,把他赶到里士满养老去了。尽管柯南还有个年幼的儿子,但是亨利为了自己的儿孙将来成为布列塔尼的继承人,便将康丝坦斯扶植为布列塔尼的女公爵,并在其成年和杰弗里成婚前自领为布列塔尼的摄政。而在图卢兹这边,虽然前次亨利直接进军的行动以失败告终,他还是命波尔多大主教在南方继续对抗雷蒙德五世,并和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二世结盟。在亨利的压力下,雷蒙德和法王路易七的妹妹离婚,转而加入了英王的阵营。至于法王这边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除了托马斯 贝克特,他还联系了新继位的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以及威尔士的领主和布列塔尼不服亨利的贵族们。

亨利和路易七的调停人、太后玛蒂尔达去世后,两人之间经历了2年的明争暗斗,最终还是爆发了公开的战争。路易七取得和苏格兰国王以及威尔士领主的同盟后,出兵攻打诺曼底。而亨利则出兵反击攻打路易的兵工厂和军械库,艾普特河畔的肖蒙特,并将该城镇夷为平地。路易七的「乌巢」被烧,战局不利下只得同亨利讲和,放弃了和苏格兰及威尔士的同盟。至于布列塔尼和其他地方的叛军,也被亨利二世相继平定。

英法停战之后,亨利继续给自己子女将来的领地规划安排。他仍然按照传统习惯,采取了比较接近均分继承法的模式。除了早夭的长子威廉,以及刚刚诞生的幼子约翰,其他几个孩子亨利都做了打算。前面已经说了,四子杰弗里和布列塔尼的康丝坦斯订婚,将来会成为布列塔尼公爵。而次子小小亨利,自然是英王的第一继承人,将来会继承英格兰、诺曼底及安茹一带,这些从诺曼王朝开始就是最核心的领地。至于三子理查,和王后埃莉诺的关系最好,则被安排将来继承王后祖传的阿基坦公爵头衔和领地。除了这几个儿子,亨利也给女儿们找了不错的归宿。长女玛蒂尔达嫁给了韦尔夫家的「狮子」海因里希,成了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女公爵。至于另外两个女儿此时还没成年,但之后也都嫁给一国之主。

而亨利二世的王后埃莉诺,在生下约翰后也已经44岁,基本过了生育年龄了。卸下生养孩子的责任后,埃莉诺就想要返回普瓦捷的老家。等到长女玛蒂尔达出嫁后,埃莉诺便带上自己的私房钱,从英格兰返回欧洲大陆,在阿让唐登陆与亨利汇合。圣诞节过后,埃莉诺便急著回娘家看看,对此亨利也没有阻止,只是让三子理查陪著埃莉诺,并亲率大军一直护送到阿基坦附近。之后亨利便转去攻打阿基坦叛军的城堡,只派威尔特郡伯爵帕特里克护送王后。不过王后还是遭到了叛军的袭击,帕特里克伯爵在战斗中身亡,好在埃莉诺本人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埃莉诺进入普瓦捷后,派人把在袭击中重伤被俘、帕特里克年轻的外甥威廉 马歇尔赎了回来。

护送王后埃莉诺时遇袭身亡的威尔特郡伯爵帕特里克,其外甥威廉 马歇尔也在威尔特郡宫廷中,他在之后还会有出场

等到亨利二世暂时平定了领地内的叛乱后,便同法王路易七在蒙米拉伊再次展开会谈。在这次会谈上,除了确认小小亨利和玛格丽特的婚约,还安排亨利三子理查和路易七四女爱丽丝订婚。此外亨利还让自己将来会在法兰西法理内继承领地的儿子们,向路易七宣誓效忠,以期达成长期的和平并在将来能够保持结盟。除了北法的路易七,亨利也在南方拉拢更多盟友,第二年又将次女小埃莉诺许给了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八世。

四、流亡主教终成患,诺曼入侵爱尔兰

从这一系列联姻操作来看,亨利的外交布局还是很不错的,几个方向都有姻亲的盟友。然而随后的一步昏招,几乎让亨利的安排前功尽弃。亨利一直想让小小亨利提前加冕,然而前面也已经多次提到过了,传统上来说这应该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来执行,更何况亨利自己还反反复复强调英格兰的传统习惯法。结果这就很尴尬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头衔仍然在托马斯 贝克特的手中,流亡在法兰西的大主教是绝对不可能给小小亨利加冕的。在法王路易七的协调下,托马斯 贝克特也出席了蒙米拉伊的会谈,并当众向亨利道歉。然而如果托马斯这么容易低头的话,这对曾经亲密合作的君臣就不会闹到现在这样几乎无法挽回的地步了。托马斯 贝克特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自责的话,并请求国王的谅解。本来到这里一切看起来都很有诚意,但大主教大人在表示妥协后,最终又加上了一句「但不可违背上帝的荣耀」作为结尾,导致两人间刚刚升温几秒的关系重新降至冰点。托马斯所谓的「上帝的荣耀」,明理人都明白实际指的是「教会的荣耀」,也就是说大主教仍然在强调教权高于王权这一点。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亨利显然不能接受托马斯 贝克特的态度,认为其毫无悔过之心,再次怒喷托马斯傲慢无礼不知感恩。甚至就连法王路易七都对托马斯十分不满,局面发展至此他作为调停人也是尬的不行,当面问到「大主教阁下,难道您还不满足于当圣徒么」。可是托马斯 贝克特仍然坚持己见,这也成了蒙米拉伊会谈上没能达成共识的一点。

同年11月,亨利再次和托马斯 贝克特展开对话,两人间还是没能达成一致。不过亨利已经铁了心要让小小亨利提前加冕,便索性放弃和托马斯和解,改由英格兰另一位大主教、托马斯 贝克特曾经的同僚、约克大主教罗杰在第二年夏天主持了加冕礼。这样越轨的行为不仅激怒了托马斯 贝克特,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罗马教会的权利等级。教宗亚历山大三世派遣特使介入,亨利只得同意让托马斯返回英格兰。等到托马斯回到英格兰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把1年前参加小小亨利的主教们处以绝罚,并不断把反对自己的人加到这个名单上。消息传到已经返回诺曼底参加圣诞活动的亨利这里,他做了一个憎恶而又无奈的感慨,直接导致了后面事件的发生。关于这个感慨,一向有著不同版本的说法。口头流传下来的,也是通常被提及的说法是,亨利直接问道「没有人能帮我摆脱这个讨厌的牧师么」。而根据一些拉丁文记载,亨利的说法则是「我的宫廷里养著的都是一些游手好闲和背信弃义的人,他们居然让自己的领主被一个出身低贱的牧师如此羞辱和鄙视」。总之不管亨利究竟是怎么说的,几天之后四名骑士闯入坎特伯雷大教堂,尝试逮捕托马斯 贝克特时遭到反抗,最终导致了大主教的身亡。

无论这个结果是否是亨利的本意,这笔账肯定都要算到他的头上。此事很快传遍了西欧,人们普遍对一位国王公然派人杀死一位大主教感到震惊。法王路易七趁机发难,冻结了亨利在法兰西的一些财产,而教宗亚历山大三世似乎也随时可能绝罚亨利。面对外界重重压力,亨利不得不想办法转移一下视线,并试图修复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于是他想到了自己早在15年前,就从前任教宗阿德里安四世那里,以替罗马教廷收服爱尔兰教会为名,获得了对爱尔兰的宣称权。而几年前被放逐的伦斯特国王迪尔玛伊特,又来找过亨利帮助其重夺自己的领地。虽然亨利当时正跟法王路易七针锋相对没有闲暇前去,但是迪尔玛伊特在南威尔士诺曼贵族的帮助下,已经打下了从都柏林到沃特福德的众多领地。此时迪尔玛伊特新亡,在爱尔兰的诺曼人领导者理查 德 克莱尔按照与迪尔玛伊特之前达成的协议,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了伦斯特的王位。不过一个诺曼人来到爱尔兰当国王,肯定是不能服众的,伦斯特很快陷入了混乱。爱尔兰的至高王罗德里也重返伦斯特并围攻了都柏林,这就又给亨利进军爱尔兰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时机与借口。

爱尔兰的地图,部分提及地名做了标识。理查 德 克莱尔领导的诺曼人主要控制了都柏林-韦克斯福德-沃特福德一带

于是亨利返回英格兰重新集结大军,前往南威尔士的彭布鲁克,打算以此为跳板前往爱尔兰。在彭布鲁克,亨利首先跟德赫巴斯国王里斯讲和达成协议,允许其保留已经控制的土地,并交还扣押的人质。解决了出海港的后顾之忧后,亨利仍需要考虑登陆点的情况。虽然前一波诺曼人已经到了伦斯特,但是在理查 德 克莱尔继承后已经是一片混乱。而且就理查个人来说,他从来就不是亨利的支持者,在伦斯特也更倾向保持一个独立领主的身份,这也是亨利不能容忍的。无论如何,亨利率领一支人数上远超前一波诺曼人的大军,在伦斯特南部的沃特福德登陆。面对亨利的大军,无论是东南部的爱尔兰人,还是理查的南威尔士诺曼军马,都没有取胜的信心而选择投靠亨利。只有少数爱尔兰的贵族和首领,以康诺特的爱尔兰至高王罗德里和米斯国王等为代表,拒不向亨利投降。在沃特福德,亨利同意理查 德 克莱尔保留伦斯特的头衔,但是将都柏林、沃特福德、韦克斯福德收做王室领地。而对于投靠的爱尔兰领主,亨利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领地,并承诺给予保护。至于爱尔兰的教会也服从于亨利,成为英格兰大教区下属的一部分,并向罗马教廷交税。

于是亨利返回英格兰重新集结大军,前往南威尔士的彭布鲁克,打算以此为跳板前往爱尔兰。在彭布鲁克,亨利首先跟德赫巴斯国王里斯讲和达成协议,允许其保留已经控制的土地,并交还扣押的人质。解决了出海港的后顾之忧后,亨利仍需要考虑登陆点的情况。虽然前一波诺曼人已经到了伦斯特,但是在理查 德 克莱尔继承后已经是一片混乱。而且就理查个人来说,他从来就不是亨利的支持者,在伦斯特也更倾向保持一个独立领主的身份,这也是亨利不能容忍的。无论如何,亨利率领一支人数上远超前一波诺曼人的大军,在伦斯特南部的沃特福德登陆。面对亨利的大军,无论是东南部的爱尔兰人,还是理查的南威尔士诺曼军马,都因为没有取胜的信心而选择投靠亨利。只有少数爱尔兰的贵族和首领,以康诺特的爱尔兰至高王罗德里和米斯国王等为代表,拒不向亨利投降。在沃特福德,亨利同意理查 德 克莱尔保留伦斯特的头衔,但是将都柏林、沃特福德、韦克斯福德收做王室领地。而对于投靠的爱尔兰领主,亨利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领地,并承诺给予保护。至于爱尔兰的教会也服从于亨利,成为英格兰大教区下属的一部分,并向罗马教廷交税。

亨利在沃特福德登陆后接受了一部分爱尔兰南部贵族的投降,进入都柏林后又有一部分领主前来投靠

克斯福德登船离开,授权休 德 莱斯率领军马继续北上攻打米斯。休的手下在阵前谈判时杀死了米斯的领主,战后把他的头挂到了都柏林的城门外。但休很快遭到理查的排挤,不得不返回了英格兰。不过对亨利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他这趟旅途无疑是成功的,不仅将自己帝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爱尔兰,还借此修复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双方在阿夫朗什达成和解协议,亨利在托马斯 贝克特事件中的行为都被宽恕。但是他被迫放弃了《克拉伦登法案》中对教会的大部分内容,同意世俗法庭除个别重罪外不会随意审判教士,还承诺将会去参加十字军东征。无论如何亨利至少稳住了局势,避免了因为被绝罚导致自己的领地分崩离析。然而让亨利没想到的是,仅仅1年后他的帝国还是到了濒临崩溃的境地,并且叛乱的核心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更糟的是参与其中的儿子还不止一个,而是三个。除了刚刚5岁的小约翰,其他三个儿子全部牵涉其中。

五、处心积虑布大盘,父子反目引叛乱

亨利二世和罗马教廷和解后,继续自己的子女联姻计划。首先是太子小小亨利,因为前次约克大主教罗杰给他主持的加冕礼存在争议,于是亨利又安排了一次新的加冕礼。由于托马斯 贝克特死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空缺还没有补上,这次加冕礼由鲁昂大主教罗特鲁在温彻斯特主持,与小小亨利共同加冕的还有他的妻子法兰西公主玛格丽特。两次加冕之后,小小亨利虽然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利,收入也不多。毕竟亨利预留给他的领地,都是英王自己目前的核心领地。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小亨利在英格兰的实际权利甚至还不如弟弟理查在阿基坦的大。小小亨利空有华贵的排场和奢靡的宫廷生活,却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支持自己的花销,小国王也被亨利二世的老臣们认为不过是个绣花枕头。

就在小小亨利对自己的境况逐渐感到焦虑的时候,亨利二世的又一个安排,激化了父子俩的矛盾。亨利的幼子约翰也已5岁多了,到了可以安排婚事的时候。这次亨利选择了萨伏伊伯爵休伯特三世的女儿暨继承人,希望在东南方向的边界处也取得一个强力盟友,甚至如果休伯特最终没儿子的话将来能由约翰继承萨伏伊坐镇东南。如果亨利的这个安排能够顺利完成的话,实际上自己帝国周围一圈都将有十分强大的盟友。在北边的英伦三岛,苏格兰、爱尔兰都已经向亨利臣服;布列塔尼,已经预定给了四子杰弗里;法王路易七虽然关系时好时坏,但是也已经预定了两个法兰西的公主;而且在法兰西再东边,还有长女玛蒂尔达和女婿撒克逊及巴伐利亚公爵「狮子」海因里希;南法的阿基坦,则是埃莉诺和三子理查的势力范围;西南方向的伊比利亚半岛,有次女埃莉诺和女婿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八世;最后就是东南方向的准亲家,神罗在北意西边最强的封臣之一,萨伏伊伯爵休伯特三世。

亨利二世计划中的核心领地,以及周围一圈的卫星盟友

亨利的这一安排虽然想法很美好,但为了支持约翰订婚,他把位于安茹和曼恩之间的三座城堡授予约翰,作为将来支持夫妻生活的收入来源。这一安排在亨利准均分继承的思想下,以及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到也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毕竟现在谁家娶媳妇儿不得准备车准备房的。然而同样和现代兄弟间争夺财产一样,小小亨利跳了出来反对这一安排,认为安茹到曼恩一带本应是自己的领地。小小亨利自己还没有能有直辖的领地,小弟约翰反而从本应属于自己的领地中分走了三座城堡。于是这位年轻的未来国王对自己的父亲更加不满,可是他忘了在英王亨利看来,所有的领地及权利都是国王授予的恩惠。除此以外父子间还有一点龃龉,就是小小亨利的启蒙导师托马斯 贝克特之死。虽然小小亨利寄养在托马斯 贝克特身边的时间并不长,就因为君臣反目而被带走。但是托马斯 贝克特还是给小小亨利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而小小亨利显然会把托马斯的死怪罪在自己父亲身上。无论如何,小小亨利决定干一件自己诺曼这一支祖上太子常常会做的事,前往投靠法王路易七。

如果只是小小亨利一个的话,其实倒也并不会给亨利二世造成太大麻烦。想想当年诺曼王朝的开创者「征服者」威廉,年老之时也面对过长子罗贝尔反叛加入法王的情况。不过征服者的时代,单凭诺曼底和新征服的英格兰,总体实力和法王相比并不占优。且年过50的威廉年老体衰,又在围城战中身受重伤,最终也没让罗贝尔占到太多便宜。如今亨利二世刚满40,领地范围远超当年的诺曼王朝,而且在将近20年的统治后,收入和兵力更是大大强于征服者。尽管因为前几年的托马斯 贝克特事件,亨利二世的声望一落千丈,但是此时也已经基本修复了与教会的关系,基本上没有再被绝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单凭法王路易七的支持,小小亨利根本不可能动摇自己父亲的统治。

然而让亨利没想到的是,除了长子小小亨利,另外两个儿子理查和杰弗里,也加入了反叛的阵营。这兄弟俩以及他们的母亲埃莉诺,实际面临的情况也和小小亨利差不多。先说阿基坦的埃莉诺这边,以这位做过两国王后的女人的政治头脑,绝不会仅仅因为亨利有个美貌的情妇,且这个情妇还给亨利生了个私生子,就跟亨利彻底撕破脸皮。埃莉诺鼓动理查和杰弗里也加入叛乱,一定有著更核心的争执,那么最有可能的只能是领地及封建权利的继承与分配。

虽然在几年前,亨利二世同意王后埃莉诺以女公爵的身份重返阿基坦,但却把她的权利限制在了普瓦捷一带,和一个伯爵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至于传统上曾受阿基坦公爵节制的一些伯爵,亨利则基本直接进行管辖。比如图卢兹伯爵雷蒙德五世转变阵营加入亨利这一边后,亨利让他直接对太子宣誓效忠,而没有转给阿基坦。再比如说随埃莉诺一起嫁入的加斯科涅,未经商量就被亨利直接当做了次女小埃莉诺的嫁妆。想想十多年前亨利还是打著以王后的名义攻打图卢兹,结果埃莉诺现在再看这个说法,简直是个彻头彻底的笑话。如果埃莉诺带有安于现状的特质也就罢了,偏偏这位王后一直就是个「自由与爱化身的女神」,并不甘于只拥有阿基坦的空头衔。而且为了自己爱子理查的将来,埃莉诺也需要把阿基坦的权利坐实。至于理查本人,也不是个只会听母亲话的乖宝宝,他没有理由不去为自己争取权利。另外一边,杰弗里的情况跟小小亨利更像,虽然他早就和布列塔尼的康丝坦斯订婚,但是年近成年的他丝毫看不出父亲作为摄政有要放权给他的意思,完全游离于布列塔尼领地的管理之外。想想亨利二世自己当年,10岁就进入父亲的宫廷,14岁就带兵前往英格兰争权,17岁就被授予诺曼底公爵,他的儿子们接受锻炼的机会确实少了一点。

无论如何,亨利的三个儿子,先后投奔到了法王的宫廷。甚至连王后埃莉诺,也差点再次上演男装cosplay大逃亡,想要去前夫路易七的宫廷和儿子们会合。可惜这次埃莉诺没能成功,被亨利二世的手下发现并逮捕,送到了在鲁昂的亨利面前。亨利对埃莉诺的背叛十分气愤,又感到颜面扫地,只得把自己的王后囚禁起来。在此时的中世纪,无论是王权还是教权,仍然强调的是「男人统治女人」。即使领地是由女方继承而来,实际的统治者仍然是其丈夫,这一点可以说是晚期亨利和埃莉诺争执的核心问题。而埃莉诺的背叛行为在当时看来,毫无疑问地越线了,有大主教直接称其做法「动摇了社会的信念」。虽然埃莉诺被俘,小小亨利还是带著弟弟们招兵买马拉拢盟友,准备和自己的父亲一战。前面也分析过了,只靠法王的支持,兄弟仨是不可能真正挑战亨利的,即使英王失去了阿基坦和布列塔尼的支持也是一样。于是小小亨利只能在英王亨利的领地境内掀起更大规模的叛乱,并尽可能的拉拢外援。然而小小亨利并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自己和盟友的军费,只能许以大量土地来换取支持。很快弗兰德斯、布劳涅、布洛瓦的伯爵都加入小小亨利的派系,北方的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也为利所动,准备在背后捅英王的刀子。在英格兰也有小小亨利的支持者,莱切斯特伯爵罗伯特和诺福克伯爵休 比高德以及一支弗兰德斯佣兵是其中的主力。很快南北中三路大军分别展开行动,攻打亨利二世在诺曼底和英格兰的领地。

在这种情况下,亨利二世坐镇诺曼底的鲁昂,迎击自己最主要的敌人,小小亨利及法王路易七,把英格兰的战事交给了自己忠心耿耿的臣下。即使在诺曼底,亨利二世也面临被三路围攻的境地。小小亨利、法王路易七及布洛瓦伯爵从南部攻打维克桑;弗兰德斯伯爵腓力和布劳涅伯爵马修从东部攻打特伦顿;布列塔尼的布里顿人则从西部攻打阿夫朗什。这个战略安排看起来倒是不错,可是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小亨利和法王路易从一开始攻打维克桑就不顺利,被拖在边境线上无法前进。东线虽然离鲁昂很近,但布劳涅伯爵在围城战中被十字弓射死,弗兰德斯伯爵腓力也没有再一步进军。南线战事不利,路易七又和小小亨利转攻韦尔讷伊,却被赶来的亨利二世击败,撤退时屁股上还被英王「狠狠踢了一脚」。至于西线的布列塔尼叛军,除了一地尸体什么也没能留下。相比之下,亨利二世倒是颇有当年「征服者」威廉年轻时的风范,简直是打遍北法无敌手。

三路敌军围攻诺曼底,本想让亨利二世无法兼顾,但是实际上没有一路取得像样的成绩

亨利二世在诺曼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想要招降自己的儿子们,然而在吉索尔的谈判却被莱切斯特伯爵小罗伯特 德 博蒙特的怒骂打断。小罗伯特的父亲老罗伯特,是亨利手下的前任英格兰首席大法官。几年前老罗伯特死后,小罗伯特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却没有继承父亲的忠诚,加入到小小亨利的叛乱中。当然也许可以说是,他作为下一代,提前选择了对太子效忠。在亨利和叛军的谈判中,小罗伯特跳出来羞辱了亨利一番,还拔剑指向英王。而小小亨利在自己的骑术教师、无双游侠威廉 马歇尔(之前护送埃莉诺时被俘,被赎回来的那位)等人的支持下,也决定继续和自己父亲的斗争,于是谈判宣告破裂。

当亨利在诺曼底来回奔走击退四方之敌时,英格兰的战事也在向他这边倾斜。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的第一次进攻并不成功,没能攻克诺森布里亚境内坚固的城堡,又在克莱尔城下损失惨重。而当亨利留在英格兰的首席大法官理查 德 卢西率军从南方赶来后,苏格兰人便四散撤退,除了零零散散的劫掠并不能再造成大的威胁。但是在理查 德 卢西北上后,英格兰中南部的叛乱逐渐失控。之前在吉索尔怒骂亨利的莱切斯特伯爵小罗伯特 德 博蒙特,从弗兰德斯带了一支佣兵返回英格兰,汇合了诺福克伯爵休 比高德后举起叛旗。但是休 比高德攻打苏福克后将成果据为己有,加深了他和小罗伯特的矛盾。于是小罗伯特 德 博蒙特也不打算再在弗拉姆灵厄姆混吃等死,带著自己的部队和佣兵向西北方向前进,想要返回自己在莱切斯特的领地。而听闻南方的叛乱后,理查 德 卢西急忙率军返回,在弗恩汉姆遭遇了小罗伯特的部队。虽然小罗伯特手下的雇佣兵人数是理查的几倍,但是理查的皇家卫队中有至少300名骑士。由于皇家卫队单兵素质要优于以纺织工为主体的雇佣兵,理查的军队很快冲散并击溃了小罗伯特的佣兵。再加上英格兰民众在过去一百年中,已经受够了领土上肆无忌惮的弗兰德斯人,民团解决掉了许多逃散的佣兵,小罗伯特自己也做了皇家卫队的俘虏。而休 比高德则是唇亡齿寒,很快不得不向理查 德 卢西投降,但被允许保留自己原有的领地。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