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发生在刘备“三顾茅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三国成语故事:鼎足之势


(诸葛亮)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


三国成语故事:鼎足之势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三国成语故事:鼎足之势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战略构想,为刘备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不过,就在刘备极力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却以“乐耕锄,懒于应世”为由拒绝,刘备急得流下了热泪。最终,诸葛亮答应出山,从此开启了辉煌的一生。


三国成语故事:鼎足之势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鼎足之势”, 意为三方面并立的局面。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国成语故事:鼎足之势


小说中提到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情节,在《三国志》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刘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明确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国成语故事:鼎足之势


有不少爱好者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此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一介书生,且毫无经验,为何一定要让刘备去往隆中三次才肯与之见面,这不是矫情吗?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原因非常简单,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这说明诸葛亮并非一直呆在隆中种田,而是与徐庶等人一起经常外出游学。刘备前去隆中之时,如果恰巧诸葛亮外出游学,这个疑问就解决了,又何来矫情一说呢?


三国成语故事:鼎足之势


说到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投靠刘备而非曹操和孙权,原因也非常简单。诸葛亮少年时期曾耳闻目睹曹操在徐州屠城之事,自己一家也因此离开故土前往豫章。因此,诸葛亮对曹操有着刻骨的仇恨,他自然不会去投靠曹操。投靠孙权对于诸葛亮而言也不是最佳选择,这一点可以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袁子》中的一段记载中得到验证。当时,诸葛亮奉命出使江东,劝说孙权与刘备组成同盟共同对抗曹操。张昭想说服诸葛亮留在江东为孙权效力,结果遭到诸葛亮的婉言谢绝。诸葛亮告诉张昭:“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至于其他诸侯,诸葛亮并不放在眼里。因此,投靠刘备才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只有投靠刘备,诸葛亮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


三国成语故事:鼎足之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作出一个这样的大胆推测:刘备前去隆中拜会诸葛亮的前两次,诸葛亮并不在隆中,而是在外游学。当得知刘备前来时,诸葛亮一定会立即中止游学回到隆中,同时对自己的“隆中对”进行反复的修正,就等着刘备再度来到时和盘托出。不少人说刘备需要诸葛亮,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事实上,诸葛亮更加需要刘备。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