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正在照看患兒。

  患兒家屬爲醫護人員送來表達謝意的錦旗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融媒體記者 段麗萍)來自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一名早產兒小毅(化名),出生時33周,體重僅1.6千克,因腸穿孔命懸一線。經過內蒙古婦幼保健院兒外科、麻醉科以及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醫護團隊多學科協作,在出生第5天實施了腸穿孔治療手術,歷經長達28天的救治和精心照顧,連闖11道生命關卡健康出院。這是該院建院30餘年來成功救治的胎齡、體重、年齡均最小的腸穿孔新生兒。

  “現在孩子體重已經增加到2.3千克了,恢復得挺好,醫生說同期孩子中我們家孩子屬長得快的,特別感謝醫院醫護團隊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救命之恩我們一輩子也不會忘!”患兒小毅的父母激動地說。出院時,小毅的家人將兩面錦旗分別送給新生兒科和兒外科的醫護團隊,由衷表達感激之情。

  2月21日,胎齡33周的範女士因“重度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瘢痕子宮、臍帶繞頸”在內蒙古婦幼保健院進行了剖宮產。然而這個孩子的降臨卻讓範女士一家揪心。

  因爲早產、缺氧、低出生體重兒易發生腸穿孔和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爲進一步診治,患兒隨即被從產房轉入新生兒科收住入院。

  在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的前兩天,患兒精神狀態差,出生後未開奶,大小便未排,出現呼吸暫停。醫生對其完善相關檢查及化驗,給予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預防出血、抗感染、補液等對症和支持治療。第四天,患兒腹脹明顯,拍腹片提示氣腹。

  新生兒科聯合兒外科、麻醉科會診。初步診斷爲消化道穿孔、瀰漫性腹膜炎,兒外科急診送入手術室在全麻實施剖腹探查術。手術由經驗豐富的兒外科主任於海彬主任醫師和張致民主任醫師及麻醉科吳宇桐主任醫師通力合作,歷經一個多小時,手術成功!

  於海彬主任介紹,新生兒自發性腸穿孔又稱爲新生兒單純腸穿孔,是新生兒期無明顯誘因的胃腸道單個穿孔,是新生兒期導致腸穿孔的常見胃腸道急症,發病率僅次於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近幾年,隨着新生兒監護、呼吸及營養支持技術的發展,早產兒存活率顯著提高,但新生兒自發性腸穿孔發病率也隨之增加,臨牀表現不典型,診斷困難,易錯過治療時機。

  於海彬回憶說,這個孩子還是低體重早產兒,合併其他疾病,手術必須立即進行,否則危急生命。“對於這樣的危重兒,麻醉難度大,手術風險大,術後合併症多,術中必須仔細操作,避免副損傷。”

  術前手術團隊縝密分析研究,圍繞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以及問題,諸如若術中或術後呼吸、心跳停止怎麼辦,腸道瀰漫性病變又該怎麼辦等,精細地做了多套應急方案。團隊做了最充分應急準備,與死神賽跑,終於幫助小毅闖過麻醉關、手術關。

  手術成功纔是邁出第一步,術後立即轉入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進一步治療。呼吸機輔助通氣2天,待呼吸平穩後撤掉了呼吸機;術後第6天,胃腸減壓出咖啡色胃內容物,量多,考慮應激性潰瘍,給予抑制胃酸分泌治療,腸外靜脈營養,腹部情況逐步好轉;隨後開始給予母乳餵養,而營養是患兒健康恢復很重要的一關,否則傷口癒合也是問題。 考慮患兒的耐受性,吳金霞副主任醫師每日精細計算,逐漸增加奶量。期間還針對患兒出現的黃疸,給予光療退黃;複查血常規提示貧血加重,給予輸血糾正貧血。住院恢復期讓患兒媽媽進行袋鼠式護理,爲出院做好準備工作。

  據介紹,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醫護團隊精心守護26天,幫助小毅先後度過了呼吸、循環、神經、餵養、感染等一道又一道生命關卡,順利脫離氧氣輔助呼吸,度過多個危險期。轉出重症監護室至普通病房時,寶寶體重穩步增長至2.3千克,不僅能夠足量自主吸吮餵養、自主呼吸平穩,且監測各項生命體徵穩定。

  新生兒科主任王紅雲介紹,早產兒病情發展快,變化快。像小毅這樣1.6千克的早產兒存在各種臟器功能障礙,搶救難度大,存活率低。需要闖過多道生命關卡。早產兒本身免疫力低下,更加容易感染,住院時間長,不可避免地產生菌羣紊亂、真菌感染等新問題,這些也需要預防、治療,既得有預見性有計劃性,又得時刻關注病情變化做出應急處理,這就需要憑藉醫生豐富的臨牀經驗,對症施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