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3000字,读完共需5分钟

  编者按:本文摘自刘伟校长所主编的《中国改革大趋势》(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四章第四节。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下要实施农村振兴战略,需要金融业积极助力,来解决“钱袋子”问题。此书为人大重阳系列丛书之一,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陆续与读者分享书中内容。文后附有相关阅读链接。

  要解决“三农”问题,既要从科技、政策、社会等方面全面分析“三农”问题的本质,也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提出具有战略意义且实际可行的措施,解放农业农村经济体的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具体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业应积极助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钱袋子”问题。金融产业固有的资源配置的优势可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问题,通过有效的资本流动保质保量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01

  农村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回归本源,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为此,广大金融服务部门应根据自身定位,积极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加快服务网点布局,提供政策性贷款,为乡村振兴引入金融活水。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财政直接补贴来支持农业发展的弊端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下已经显露无遗。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两大长期性目标,要实现双重目标就必须在农业直补上做文章。加快农业补贴“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转变,是国际上支农政策的大趋势,“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亟须加快农业补贴政策制度变革。

  02

  金融创新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农业和农村金融的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银行信贷支持,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也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以保险为例,中央“一号文件”对保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来看,就保险而言,文件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在谈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时,文件指出,要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二是在谈及如何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时,文件强调,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

  传统的农业保险和农村保险涵盖了农牧产品、农民生活、养老、医疗等各个方面。总体来看,多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还比较粗放,保障水平较低。此前我国确立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即扩大覆盖面,但保障较低。为有效地提高保障水平,政府的思路转变为“扩面、提标、增品”,争取全方位保证农民的收益,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保额低、资源分配缺口等问题。其中,“扩面”即扩展保险的覆盖面,“增品”即增加保险品种,“提标”则表示提高保障水平。为此,借助金融创新的潜力,大力开发不同类型的农业、农村保险产品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中农业发展资金缺口等问题,从而解放农业生产的潜力,在守住红线的同时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保险的一项创新即开展“收入保险”产品的创新型试点工作。过去,中国的种植业保险叫成本保险,核损标准依据灾害发生的时期,与国际上农检的“产量保险有所差别”。保险仅仅考虑了成本变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对农民收益的影响。开发收入保险采取“自然风险与价格风险并保”的方式,规避了价格、产量的因素导致的农业经济收入的风险,从而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增强了其抵抗各类风险的能力。作为试验点之一,上海在农险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从农险改革试验的历史维度来看,上海的农业保险改革已经经历了成本保险、产量保险、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四个时期,从2016年开始,收入保险也正式将上海作为试点。对于上海保险业而言,收入保险使得上海农业保险摆脱了单一的灾害损失补偿功能,也使得政府在行使农业风险管理职能、承担多项社会责任方面发生了转变,促进了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另一项探索是将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纳入今后的发展方向。

  所谓完全成本保险,即在完全保障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将中低劳动成本纳入保障范围,隐含了各类生产要素的平均价格。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多处于保物化产品阶段,多数省份中的成本保险也未能完全覆盖所有类别的物化成本,保障水平低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完全成本保险的开发有助于解决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对农民吸引力弱等现实问题,调动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紧密的当下,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提升中国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近几十年来,全球农产品贸易处在不对等关系中,且越发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已进入现代化大农业生产阶段,利用WTO等国际贸易规则为跨国粮食扩张披上合理外衣,通过巨额农业补贴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农产品倾销,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的外部转移。另一方面,跨国粮食巨头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进行资本化运作,通过控制加工、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实现了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控制和经营,垄断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和世界消费者价格高度不相关,使发展中国家丧失粮食自给能力,只能处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更加无法完成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目前全球农产品贸易价值链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少有发言权。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是传统谷物期货重镇,农产品期货交易量约占世界总量的90%,所形成的价格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基准价格;赫赫有名的ABCD(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四大粮商掌控全球粮食贸易总额的60%,形成垄断地位。尽管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一些后起之秀,如中粮国际,但受制于西方以定价机制为核心的农贸市场,无法动摇四大粮商的垄断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禽蛋肉等蛋白质农产品的消费量快速上涨。而当代农业、畜牧业和渔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中国亟须增加投入,争取对于国际定价权的影响力,力争改变目前不平等、不公正的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在加强国内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相关规范条例、促进粮食增产的基础上,中国还可以寻求与其他国家合作,提出关键政策,加强彼此农产品贸易信息沟通机制,并最终建立国际期货市场,增强对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控制力。

  既分别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自“痛点”,又将“三农”问题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解决方案,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保险和期货为代表的支农金融创新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将完全成本保险纳入今后的方向性目标,综合收入保险、成本保险等各类保险,中国一定能够不断提升农业经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保障,从而为中国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充沛的动力与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