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3000字,讀完共需5分鐘

  編者按:本文摘自劉偉校長所主編的《中國改革大趨勢》(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四章第四節。本文主要論述了當下要實施農村振興戰略,需要金融業積極助力,來解決“錢袋子”問題。此書爲人大重陽系列叢書之一,人大重陽微信公衆號陸續與讀者分享書中內容。文後附有相關閱讀鏈接。

  要解決“三農”問題,既要從科技、政策、社會等方面全面分析“三農”問題的本質,也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提出具有戰略意義且實際可行的措施,解放農業農村經濟體的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逐步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具體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業應積極助力,解決鄉村振興中的“錢袋子”問題。金融產業固有的資源配置的優勢可以解決農業發展中的資金缺口問題,通過有效的資本流動保質保量地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從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01

  農村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迴歸本源,把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爲此,廣大金融服務部門應根據自身定位,積極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加快服務網點佈局,提供政策性貸款,爲鄉村振興引入金融活水。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財政直接補貼來支持農業發展的弊端在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下已經顯露無遺。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兩大長期性目標,要實現雙重目標就必須在農業直補上做文章。加快農業補貼“黃箱”政策向“綠箱”政策轉變,是國際上支農政策的大趨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亟須加快農業補貼政策制度變革。

  02

  金融創新與“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

  農業和農村金融的形式多樣,除了傳統的銀行信貸支持,證券、保險、期貨等金融工具也在解決“三農”問題中扮演着越發重要的角色。以保險爲例,中央“一號文件”對保險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具體來看,就保險而言,文件主要聚焦兩個方面:一是在談及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時,文件指出,要探索開展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加快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二是在談及如何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時,文件強調,要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

  傳統的農業保險和農村保險涵蓋了農牧產品、農民生活、養老、醫療等各個方面。總體來看,多年以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還比較粗放,保障水平較低。此前我國確立的原則是“低保障、廣覆蓋”,即擴大覆蓋面,但保障較低。爲有效地提高保障水平,政府的思路轉變爲“擴面、提標、增品”,爭取全方位保證農民的收益,有效解決農業保險保額低、資源分配缺口等問題。其中,“擴面”即擴展保險的覆蓋面,“增品”即增加保險品種,“提標”則表示提高保障水平。爲此,藉助金融創新的潛力,大力開發不同類型的農業、農村保險產品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中農業發展資金缺口等問題,從而解放農業生產的潛力,在守住紅線的同時大力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農業保險的一項創新即開展“收入保險”產品的創新型試點工作。過去,中國的種植業保險叫成本保險,核損標準依據災害發生的時期,與國際上農檢的“產量保險有所差別”。保險僅僅考慮了成本變動,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對農民收益的影響。開發收入保險採取“自然風險與價格風險並保”的方式,規避了價格、產量的因素導致的農業經濟收入的風險,從而爲農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增強了其抵抗各類風險的能力。作爲試驗點之一,上海在農險改革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從農險改革試驗的歷史維度來看,上海的農業保險改革已經經歷了成本保險、產量保險、價格保險和收入保險四個時期,從2016年開始,收入保險也正式將上海作爲試點。對於上海保險業而言,收入保險使得上海農業保險擺脫了單一的災害損失補償功能,也使得政府在行使農業風險管理職能、承擔多項社會責任方面發生了轉變,促進了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另一項探索是將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納入今後的發展方向。

  所謂完全成本保險,即在完全保障物化成本的基礎上將中低勞動成本納入保障範圍,隱含了各類生產要素的平均價格。我國目前的農業保險多處於保物化產品階段,多數省份中的成本保險也未能完全覆蓋所有類別的物化成本,保障水平低的問題一直十分突出。完全成本保險的開發有助於解決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低、對農民吸引力弱等現實問題,調動農民從事農業活動的積極性,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在經濟全球化日趨緊密的當下,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提升中國農業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近幾十年來,全球農產品貿易處在不對等關係中,且越發嚴重。究其原因,一方面,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已進入現代化大農業生產階段,利用WTO等國際貿易規則爲跨國糧食擴張披上合理外衣,通過鉅額農業補貼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農產品傾銷,實現農業結構優化的外部轉移。另一方面,跨國糧食巨頭在全球農產品貿易中進行資本化運作,通過控制加工、倉儲、物流等關鍵環節實現了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控制和經營,壟斷了農產品國際貿易,使得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生產者價格和世界消費者價格高度不相關,使發展中國家喪失糧食自給能力,只能處在現代農業產業鏈中的低端環節,更加無法完成農業的現代化轉型。

  目前全球農產品貿易價值鏈被西方發達國家控制,發展中國家少有發言權。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是傳統穀物期貨重鎮,農產品期貨交易量約佔世界總量的90%,所形成的價格成爲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基準價格;赫赫有名的ABCD(美國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四大糧商掌控全球糧食貿易總額的60%,形成壟斷地位。儘管在發展中國家也存在一些後起之秀,如中糧國際,但受制於西方以定價機製爲核心的農貿市場,無法動搖四大糧商的壟斷地位。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禽蛋肉等蛋白質農產品的消費量快速上漲。而當代農業、畜牧業和漁業是典型的資本、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中國亟須增加投入,爭取對於國際定價權的影響力,力爭改變目前不平等、不公正的全球農產品貿易體系。在加強國內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相關規範條例、促進糧食增產的基礎上,中國還可以尋求與其他國家合作,提出關鍵政策,加強彼此農產品貿易信息溝通機制,並最終建立國際期貨市場,增強對於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控制力。

  既分別針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各自“痛點”,又將“三農”問題結合在一起通盤考慮解決方案,鄉村振興戰略爲中國涉農問題的研究與實踐指明瞭方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保險和期貨爲代表的支農金融創新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通過將完全成本保險納入今後的方向性目標,綜合收入保險、成本保險等各類保險,中國一定能夠不斷提升農業經營水平,改善農民生活保障,從而爲中國鄉村的全面振興提供充沛的動力與活力。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爲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