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從那方面來說,趙國都應當果斷的接收韓上黨十七邑。為什麼這麼說,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從地緣大勢看,韓上黨對趙國的戰略意義十分重大。秦國對韓國採取一系列軍事行動,看似不起眼,實則滅趙之野心暴露無遺。當此之時,趙國已無退讓的必要。趙國經武靈王、惠文王兩代苦心經營,國力軍力大增,又在瘀與之戰,秦國風頭最甚的時候大敗秦軍,趙國完全有實力與秦國拼一拼,斷無理由一味地猥瑣避禍。下面分別具體說一說:韓上黨對趙國的戰略意義先介紹下上黨的歷史淵源和地理形勢。若以腹地本土論,秦趙兩國之間堪稱天險重重距離遙遠,從秦國河西高原東出一直到趙國的都城邯鄲,中間要經歷黃河天險、呂梁山天險、汾水河谷平原,太行山天險,這太行山是最後一道天險。請認真看下圖體會下。太行山是一道南北綿延千里,東西百餘里甚至數百里的蒼莽高地。之所以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東西僅僅只有8個出口,稱為太行八陘,自南向北分別為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從秦趙抗衡的軍爭大勢來看,此時的秦國已經穩定佔據了河東、河內兩郡,北邊的晉陽(今太原)也在與趙國的拉鋸之中。最可行的進逼趙國腹地的通道,就是太行山南段的四條通道----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注意上圖中有標註)。這四條通道,除了滏口陘在趙國腹地,其餘三條恰恰都在目下秦國的河內郡。然則,整個這四條通道卻都要通過一片要害山地,這片山地便是上黨。上黨者,以其高「上堪與天黨」之讚譽得名也。春秋時期,上黨高地本來屬於晉國,魏趙韓三家分晉之後,瘀與以東的上黨高地分給了趙國,其餘絕大部分上黨高地全部歸屬韓國。於是韓國有上黨郡,趙國也有上黨郡。同是上黨郡,韓國分到的有太行山作屏障,是個戰略要衝,進可攻退可守。而趙國分到的則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所以一旦韓上黨被秦所佔,趙上黨也將失守。趙上黨一旦失守,趙國軍事重鎮晉陽(今太原)就直接暴露在秦軍的面前,而且秦軍佔領上黨之後可以隨時跨過太行山進攻趙國國都邯鄲,所以韓上黨絕不能掉進秦國的手中。反之,趙國如果得上黨,便是邯鄲西部天然的戰略屏障,可一舉將秦國壓制在河內。由此可見,韓上黨對趙國的戰略意義十分重大,即使韓國不給,也得奪,因為這個戰略要地關乎趙國的存亡。秦國的滅趙野心在長平之戰前夕,秦國雖儘力掩飾滅趙的野心,但是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軍事行動還是引起了一些人的警覺,其中之一便是韓國上黨郡守馮亭。具體事實是:此時秦國正以蒙驁為統帥,率十萬大軍渡過黃河攻打周王室、韓國的汜水之地,然後逼迫周王室與韓國割讓河外渡口之地,這個舉動實際上大有深意。深意在什麼地方呢?秦國之前奪取韓國的河東和魏國的河內兩郡之後,韓國的上黨郡事實上已成了漂浮在秦趙兩國間的一座孤島,因為此時韓國的本土主要在黃河以南,而韓上黨卻在黃河以北。韓上黨與韓本土唯一的溝通通道就是從上黨出太行陘,經野王南下渡過黃河。如果此時秦國要求韓國割讓黃河渡口,這就意味著韓上黨就與韓本土失去了唯一的通道聯繫。加之上黨雖然是三晉兵家聖地,然而卻是一個民生窮困之地,若無源源不斷的糧草輜重輸送,韓國上黨駐軍很快便會支撐不住,到時候韓上黨自然便落入秦國手中,上黨一旦亂入秦國手中,趙國便有亡國之險,由此秦滅趙之野心也就昭然若揭了。趙國若亡,韓魏滅亡便會接踵而至,上黨守馮亭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獻韓上黨給趙國。對於趙國而言,秦國已有明確的滅趙企圖,此時不接受上黨,難道坐等被滅嗎?趙國之野心歷史事實表明,百餘年來,凡趙國畏縮避禍,遊離於中原之外,無不國勢大衰,凡大刀闊斧開疆拓土,周旋於天下,都是國勢昌隆。就上黨而論,趙國原本便有東上黨,今受西上黨,自成一體屏障,亦是題中應有之意。秦國爭上黨,分明為誅滅三晉尋求根基。當此之時,一旦退縮,則危局接踵而來:上黨歸秦,韓魏附秦,趙國孤立;銳意進取,則大局大利:上黨歸趙,三晉結盟,六國合縱,孤立秦國。長遠看去,秦趙大爭天下,勢在必然。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豈有他哉!如果趙國接受韓上黨,那麼秦國的軍事重鎮安邑(今山西夏縣)也就暴露在趙國的眼皮底下。如果秦國的安邑失守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趙國可以繞過易守難攻的函谷關,過秦嶺,渡黃河,直擊秦國國都咸陽。所以說,秦有滅趙之心,難道趙就不能有亡秦之志?由此三者,上黨焉能不受。


如何獲勝其實歷史已經給了答案了,就是虞卿的主意,與魏國楚國合縱,絕對不要與秦國議和。戰勝的基礎在外交,外交的基礎在能戰。楚國趙國合縱,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讓秦國變成兩線作戰,加上魏國,趙國絕對不會吃虧。

當然,主帥很重要,那就是不要上趙括這種廢物。

當然,君王最重要,先把趙孝成王給換了。
現如今大多數歷史書將長平之戰歸咎於趙括紙上談兵,急於求勝,冒進組織進攻。然而換個角度思考一下,長平之戰秦軍獲勝,武安君坑殺40萬秦軍。

秦將白起利用趙括(或者可能是趙孝成王的示意)急於求勝,誘敵深入,實施包圍作戰。

孫子兵法有言:十則圍之。姑且不論是十倍,要圍困四十萬趙軍,至少需要六十萬左右的秦軍。因此從單從軍隊數量上而言,秦軍勝。長平之戰的起因是上黨郡之爭,趙自先烈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勢甚大,意圖天下。趙王與趙勝談及上黨,趙勝談及廉頗野戰不如白起,然而守成有餘。趙自武靈王至此,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因此上及趙王,下至趙將,大多皆有著急於求勝的心念。

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然也,依然難以力挽全國之勢。

秦自孝公之後,商君變法,國富民強,因此就算採取龜縮防守之勢,趙依然難勝。在錯誤估計敵我情況下,雖然有著「主場」的優勢,再加上兵力之差,難以取勝。因此如若要取勝長平之戰,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乃是如虞卿之言,採取合縱之勢,以迫強秦,良將猶在,使者先行,以待強秦;

中策乃是拒絕上黨,避免上黨之戰的直接原因,龜縮變法自強以待他日決戰;

下策乃是繼續任用良將廉頗,龜縮防守,以國力與秦相持。然而上策難為,中策難待,下策難持。從大局上來說,長平之戰或許可不敗甚至可小勝,然而還會有下一個長平之戰出現的。


瀉藥。趙武靈王時期的戰略成功已經向趙孝成王證明了必須挑動其他諸侯國遏制秦人同時完成趙國的戰略目標。當年齊韓魏三國聯軍攻入函谷關的勝利是一次六國偉大外交家的絕響。但是長平之戰時的趙國並沒有貫徹這一策略,導致獨自在上黨面對虎狼之秦。另外組織上臨陣換將,外交上搖擺不定,連魏國都沒聯盟起來。

但即使是這樣,也幾乎耗盡了秦國的國力,由此可見趙國當時的實力。


對對糊。趙括為表面主帥,后里藏李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