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腰~

我想,這個宏大的問題可以拆分為兩個小問題:什麼是阿拉伯世界?以及阿拉伯世界是否擁有產生世界強國的必然?

先看第一個問題。

所謂阿拉伯世界,通常是指說阿拉伯語,以阿拉伯人為主要族羣的地區,目前的阿拉伯世界,範圍大致就是阿拉伯聯盟所包括的那些國家覆蓋的區域(我一直覺得,用國界來區分文化或社會形態的界限,是不太合理的~所以採用了這種比較彆扭的說法~)。

綠色部分即為阿拉伯聯盟所覆蓋區域,圖片取自維基

如此廣大的阿拉伯世界,範圍自然不是一成不變的,政治的變故、文化的衝突都會導致邊界的變動(比如前兩年的南蘇丹獨立)。事實上,阿拉伯世界,阿拉伯民族以及阿拉伯語這些概念的產生,本身就與歷史的進程密不可分,沒有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教的崛起,就不會有「統一」的阿拉伯世界,阿拉伯民族以及阿拉伯世界。

倭馬亞王朝時代的阿拉伯帝國,顏色越淺的區域征服時間越晚,圖片取自維基

回望歷史,在阿拉伯聯盟產生之前,阿拉伯世界所指的區域,大致就是阿拉伯帝國影響所及的範圍。這片土地上,既有兩河流域、古埃及和伊朗高原定居文明的傳人,也有習於遊牧生活的貝都因人和柏柏爾人,他們的社會組織、經濟生產和意識形態的差異都非常大,因此在興盛了兩個世紀之後,阿拉伯帝國就逐漸陷入分裂。

紅色箭頭所指區域即為阿非羅亞細亞語系族羣分佈的範圍,圖片取自維基

儘管阿拉伯帝國治下的各族羣歷史和生活方式的差異甚大,但我們還是可以按照語言和歷史,把他們分為兩部分:即居住在沙漠周圍,說阿非羅亞細亞語系語言的遊牧-定居文明,以及居住在高原和山地,說印歐語系語言的伊朗系定居文明。其中說阿非羅亞細亞語系語言的區域,日後就逐漸發展成為了我們所知的阿拉伯世界。

把伊斯蘭教信徒佔比過半的國家和說阿非羅亞細亞語系語言族羣為主的國家做個交集,差不多就是阿拉伯聯盟所覆蓋的區域(在南蘇丹獨立後,北蘇丹也符合這兩條前提)

由此觀之,在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無論是在目前阿拉伯聯盟所覆蓋的區域,還是在說阿非羅亞細亞語,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確實再也沒有出現過世界性的強國。但如果將範圍擴大,把說印歐語的伊朗高原包括進來,那這個問題,就有待商榷了(阿拉伯帝國之後的塞爾柱王朝、薩法維王朝、阿夫沙爾王朝都盛極一時,多少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

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阿拉伯世界是否擁有產生世界強國的必然?

私以為,阿拉伯帝國能夠成為世界性帝國,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因素大於必然。

先說偶然。縱觀世界歷史,我們可以找出幾個帝國的搖籃,比如東亞農耕區(中國諸王朝),北印度兩河流域(印度諸王朝),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巴比倫、亞述、伊朗諸王朝)以及小亞細亞(赫梯、東羅馬、奧斯曼),阿拉伯半島並不在其中。

在文明系列遊戲中,靠山沿河的地點往往是最佳的出生點,圖片取自百度貼吧

這些帝國的搖籃,同樣也是文明的搖籃,他們都位於歐亞大陸的中緯度地區,坐擁山脈和水資源,擁有足夠的耕地,適宜農耕文明和複雜社會的發展,能夠支撐起一定規模的人口作為擴張的基礎。即使被域外族羣佔有(比如莫臥兒王朝、阿拔斯王朝、塞爾柱王朝、滿清),新的統治者也會把統治中心遷到此地,並逐漸被同化,此乃自然之理~

黃色的阿拉伯世界與綠色、棕色的非阿拉伯世界~

反觀阿拉伯帝國起家的阿拉伯半島,儘管臨近紅海和波斯灣兩大交通要道,但淡水資源奇缺。在古代,除了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的丘陵地帶,其他區域都無法支撐起足夠的農耕人口,因此多以遊牧為主。而人口稀少,就難以形成大規模的人類聚落,就難以發展出大規模的複雜社會,進而發展出複雜社會的管理技術,空有武力而乏馭人之術,是很難建立起一個大帝國的。

公元600年的東羅馬(拜占庭)與波斯(薩珊)王朝,紫色與粉色部分為東羅馬勢力範圍,黃色與橙色部分為波斯勢力範圍;兩大帝國的頭上,則是我們的老熟人:突厥人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成功啊,除了個人的奮鬥(伊斯蘭教的建立以及伊斯蘭社區的凝聚力),歷史的進程也是不可忽視的。在阿拉伯世界建立前夕,晚期古典世界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大戰:那就是鮮為人知的第N次羅馬-波斯戰爭(羅馬和波斯自從接壤之後,就時不時發生戰爭,相互戰爭的頻率比俄土戰爭還高)~

591年,在羅馬皇帝莫里斯一世的幫助下,波斯沙庫思老二世重奪皇位。繼位初期,庫思老二世與東羅馬和平相處,國內也是一派繁榮景象。此時的東羅馬則忙於應付阿瓦爾人,無暇東顧,此消彼長之下,實力的天平逐漸傾向于波斯一方。

602年,東羅馬百夫長福卡斯率眾嘩變,殺死了莫里斯一世。福卡斯繼位後東羅馬內戰不止,看準機會的庫思老二世則在同年,打著為莫里斯復仇的旗號,發動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羅馬-波斯戰爭。

622年的薩珊王朝,此時的波斯疆域甚至可能超過了極盛時的阿契美尼德王朝

戰爭的第一階段(602-622年),波斯軍隊進展順利,相繼攻佔了敘利亞、黎凡特、埃及、高加索以及小亞細亞的大部,奪走了釘死耶穌的真十字架,一路推進到了君堡的對岸,但隨後就轉入僵持。波斯一方,連年的徵戰和皇帝的猜忌引起了前線統帥和後方貴族的不滿,最終導致了627年的貴族叛亂,而羅馬一方,皇帝希拉剋略一方面整肅內政,一方面則與突厥結盟打擊波斯後方,轉守為攻,並於627年底殺入波斯的核心區域兩河流域,並破壞了祆教最重要火祠之一的阿圖爾·居什那什普火祠。

戰爭的最後,波斯貴族們殺死了庫思老二世,歸還了新佔的土地與真十字架,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但兩國的領土,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因為,阿拉伯人就要登場了。

默罕默德寄給科斯魯(也就是上文的庫思老二世)的信

在東羅馬與波斯日常互懟(以及自爆)之際,阿拉伯半島迎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劇變。在古蘭經和聖戰的鼓勵下,伊斯蘭的戰士們終結了阿拉伯半島的混亂,首次統一了這塊土地。大概就在羅馬-波斯戰爭的末期,波斯和羅馬的皇帝先後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來信~

給波斯人的信內容是:「奉至仁至慈安拉之命,這是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給波斯王科斯魯的信件,祝福跟隨正道,歸信安拉及其使者,並見證:除獨一的安拉外,別無應收崇拜者,他沒有夥伴,穆罕默德是他的僕人和使者。我以伊斯蘭的名義號召你歸信,我是安拉派給全人類的使者。「以便他警告活人,以便不信道的人們當受刑罰的判決。」你歸信,你會安全的,如果你拒絕,那你負責拜火教徒的罪責。」據說庫思老二世見信之後當場就把它撕得粉碎,不久之後就被貴族們廢了~

默罕默德寄給希拉剋略的信

給羅馬人的信則是:「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這是安拉的僕人和使者穆罕默德給羅馬王希拉剋略的信件,祝福跟隨正道的人們,你歸信,你會安全的,你歸信,安拉會給你雙重的報酬,如果你一意孤行,你要負責臣民的罪責。「信奉天經的人啊!你們來吧,讓我們共同遵守一種雙方認為公平的信條:我們大家只崇拜真主,不以任何物配他,除真主外,不以同類為主宰。」如果他們背棄這種信條,那末,你們說:「請你們作證我們是歸順的人。」據說希拉剋略給了使節一些錢,打發他走了~

不管怎樣,統一後的阿拉伯人很快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發動了對波斯和羅馬的戰爭,並在20年之內摧毀了薩珊王朝,並攻佔了東羅馬在非洲的所有領地,以及在亞洲的大部分領地,看來先知的信或多或少都應驗了。

某種程度而言,阿拉伯帝國的崛起與衰弱,和羅馬帝國非常類似。兩者都起於傳統文明的邊緣地區;擁有冠絕一時的軍事實力;疆域廣大卻支離破碎;吸收了定居文明的精華(希臘與波斯);並留下了一種廣為傳世的宗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最終被異族和內亂摧毀(日耳曼人與突厥人);成為萬民嚮往的符號,雖然嚮往,卻無力重建。

最後是必然部分。

伊斯蘭教誕生的時代,也是一個「異端」和新宗教廣泛傳播的年代。無論歷史如何發展,底層的人民總是遭受壓迫,被迫忍耐,總有人會利用這種矛盾和焦慮,向他們傳播救贖或反抗的渴望,身處亞歐海陸交通的十字路,阿拉伯半島的商旅們早已非常瞭解猶太教、基督教和祆教所說的那一套,在這些成熟宗教的基礎上本土化出一種新的宗教,並非難事。當時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比如摩尼教(武俠片中的明教),基督教的阿里烏斯派和聶斯托利派,多少也有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可能。

此外,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阿拉伯半島就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文明存在,主要就分佈在前面所說的西南部丘陵地區,以及鄰近兩河流域的地區。半島和沙漠的閃米特人們善於經商,為了便於溝通,他們很早發展出了使用範圍廣泛的阿拉米語和阿拉米文字(值得一提的是,阿拉米語和阿拉米文字也是波斯帝國的官方語言,早期的基督教傳教士,包括耶穌本人可能也說阿拉米語)。只要有一種力量團結起這些分散的閃米特人,就會迸發出無法預料的力量~

最後的最後~在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阿拉伯世界是否會出現世界性強國?

未來雖然無法預測,但可以推測,個人以為,希望不大~

曾經闊過的人吶,總是會撫今追昔,懷念往日的榮光,國家與族羣也是如此。伊斯蘭和阿拉伯世界曾經輝煌過,對他們而言,回到經典,回到那個他們創造傳奇的時代,無疑是一種解決之道,但這在現代世界是行不通的~

現代世界的強國,一定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工業化需要足夠的人口,生產資源以及成熟的社會組織和教育系統,具備以上條件的國家,一般都擁有足夠的人口和麪積(或者曾是某大國的一部分),並且具有農耕文明傳統。相較於沙漠為主的阿拉伯世界,伊斯蘭世界中山地較多的土耳其和伊朗反而更有工業潛力,他們擁有足夠的人口和礦產,工業發展的也不算差(不算髮達,但在地球上也能算中上水平了),歷史上他們也是帝國的搖籃~老子果然還是老子~

而在阿拉伯世界內部,曾經的埃及,還是有些希望的。埃及擁有阿拉伯國家中較強的工業基礎,早在19世紀穆罕穆德阿里統治時期就已經進行了工業化的嘗試,上世紀50年代就嘗試自造噴氣戰機~但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埃及逐漸開放門戶,去工業化,如今的埃及,人口爆炸,耕地與水資源緊缺,再次起步~怕是很難成功了。

總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現代世界的後發國家已經很難閉關鎖國,或閉關自強了(朝鮮還要往外派間諜呢)。槍打出頭鳥是恆久不變的法則,對於後發國家而言,無論是抵抗私有化的誘惑,還是在無人注意的角落合縱連橫,悶聲發大財,都已經非常困難。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國與國,人與人的差異只會越來越大~地球村的惡魔~將會以一種充滿人性貪婪的形式,籠罩地球~

最後是警世鐘~


現在的阿拉伯世界國家眾多,每個國家的實力都不強,並且成為世界上最為動亂的地區。在阿拉伯人的歷史上,他們也曾創建過盛極一時的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當時阿拉伯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拿刀劍,開疆闢土,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直到1258年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被蒙古大軍攻破,這個存在了626年的帝國宣告滅亡。

阿拉伯帝國極盛時期,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在阿拉伯帝國滅亡41年後,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土耳其人創建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隨后土耳其人迅速擴張,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而阿拉伯人所在的地區,大部分被納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範圍,也就是說在阿拉伯帝國滅亡以後,阿拉伯人基本上處於外族的統治之下。

近代,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西方列強開始對奧斯曼帝國進行瓜分,阿拉伯地區又開始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西方列強逐漸放棄了在阿拉伯地區的殖民統治,阿拉伯地區建立起眾多的阿拉伯國家。

西方國家雖然放棄了對中東地區的殖民,但是由於中東地區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在石油的巨大利益面前,西方大國頻頻介入中東事務。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建立中東秩序,以達到掌控中東石油資源的目的。而對於哪些不服從西方國家擺布的,或有反美立場的國家,美國及西方盟友對其實行制裁和打壓政策,使中東地區動蕩不安,比如利比亞、伊拉克、敘利亞等國。

那麼,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帝國滅亡的700多年裡,為何沒有出現世界性的強國呢?銘蘇先生給大傢俱體分析一下:

一、阿拉伯國家未進行徹底的工業化,工業基礎薄弱。

近代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西方國家憑藉著船堅炮利,在全球範圍內開疆闢土,建立了廣泛的殖民地。推進工業化,提升工業製造能力是一個國家走向強盛的必經之路。而廣大的中東阿拉伯國家,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進行過大規模的工業化。

在古代憑藉著刀劍和《古蘭經》就可以開疆闢土,但是到了近代,隨著熱兵器的使用,冷兵器國家逐漸被歷史所淘汰。而廣大的阿拉伯國家,由於沒有工業基礎,先進的武器自己不能生產,需要從東西方國家購買,比如沙特每年都要購買數百億美元的先進武器裝備。但是,由於軍人的素質和訓練水平難以達到高標準,即使擁有最先進的武器,也難以發揮出真正的戰鬥力。沙特領導的聯軍依靠先進的武器裝備對付一個使用低端武器的胡塞武裝都很喫力,那麼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談何容易呢?沙特是阿拉伯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其他20多個阿拉伯國家的情況還沒有沙特好。

沒有工業基礎,武器全靠外購,這樣的國家很容易受外部勢力影響。一旦發生戰爭,如果外國對其進行武器彈藥禁運,那麼彈藥很快就會耗盡,這樣的國家能夠打贏戰爭嗎?所以,一個沒有工業製造能力的國家,很難能夠成為世界強國。

二、長期的教派矛盾紛爭,導致阿拉伯國家的分裂。

阿拉伯人當初建立阿拉伯帝國時沒有現在那麼多教派紛爭,後來隨著遜尼派和什葉派教派矛盾,導致阿拉伯國家分成兩大派系,並且這兩大派系進行長期的對抗。這種對抗既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也有一個國家內部不同教派之間的對抗,這種教派紛爭對抗使阿拉伯人很難再團結一心,共同對外。

比如,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國家長期同以伊朗(非阿拉伯國家)為首的什葉派國家對抗,什葉派國家伊朗、敘利亞、伊拉克三國為了同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對抗,還組成了什葉派國家聯盟。這也就不難理解,沙特為何支持敘利亞反對派推翻阿薩德政府(什葉派主導)了,伊朗為何派出數萬大軍進入敘利亞力挺阿薩德政府。

國家內部的教派之爭,比如伊拉克薩達姆作為少數派的遜尼派長期執政,打壓什葉派,薩達姆政府被推翻以後,什葉派開始主導伊拉克政府。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作為少數的什葉派長期執政,打壓人口占多數的遜尼派,現在試圖推翻阿薩德政府的反對派基本上是遜尼派。

三、阿拉伯國家的不團結,使他們很難再次走向統一。

目前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吉布地等20多個國家,總面積1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6億人(2016年),GDP為2.5萬億美元(2016年)。

這樣的體量和規模,不說成為一個國家,就是組成像歐盟這樣的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其影響力也會擴大很多倍。現在的阿拉伯國家雖然有阿盟(擁有22個成員國),但是更像是一個政府間的鬆散的組織,該組織成立時間比歐盟還早,但是在國際上基本沒什麼影響力,他成立的宗旨也不是向著阿拉伯國家統一方向去的,因此很難藉助阿盟實現阿拉伯國家的再次統一。

阿盟內部也存在著衝突,比如由於敘利亞的內戰,由沙特主導的阿盟已經中止敘利亞的阿盟成員國資格,並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制裁,今年又將卡達開除出阿盟。當自己的兄弟之國遭受外來勢力幹預的時候,本身不能團結一致對外,反而搞起內部鬥爭。內耗不能使阿拉伯國家強大,反而成為西方國家介入阿拉伯國家的機會。

當然,阿拉伯國家也曾認識到團結統一的重要性,上個世紀在同以色列發生戰爭時,埃及、敘利亞、葉門也曾組成一個國家——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當時的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帶頭大哥,但是大哥的強勢令其他小弟不滿,由於內部矛盾,這個代表阿拉伯人團結統一的國家只存在了三年半就宣告解散了。這也不難理解,擁有上億人口的阿拉伯國家為何打不贏只有幾百萬人口的以色列,雖然阿拉伯國家多次組織對以色列的戰爭,但是由於各國各懷鬼胎,不能團結一致,最後被以色列各個擊破。

本文是銘蘇先生歷史與地緣類原創文章第268章,喜歡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銘蘇先生(mingsu188),閱讀其他全部原創文章。


阿拉伯帝國滅亡後,出現了奧斯曼帝國,屬於世界強國。所以問題本身不成立。


奧斯曼的政治習慣即每次改革都寄希望於恢復從前輝煌,而手段大致總是向伊斯蘭的清規戒律更加貼近,希望從先賢的智慧中尋求解決辦法,像清末曾國藩、袁世凱那一類改革一樣,鏡花水月。這導致他們的改革不太會有顛覆性的特徵,這影響了整個伊斯蘭文明的政治習慣。


先說結論,其實是出過的。

阿拉伯世界是指說阿拉伯語的民族的國家。(是一個現代民族或文化概念。和我們的中華民族或華人世界是類似的概念),大致包括北非國家和西亞土耳其以南、伊朗以東的國家所組成的地區。(核心區就是以麥加麥地那聖地為核心的阿拉伯半島沿岸地區和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

阿拉伯帝國名義上是1258年亡於蒙古的旭烈尤西征,實際上在布益王朝950年進入巴格達的時候已經名存實亡了,之前阿拉伯帝國都已經四分五裂了(類似軍閥的地方王朝層出不窮)。之後就是突厥人進入伊斯蘭教世界建立的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帝國、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莫臥兒帝國,這些國家王朝大部分都在敘利亞-伊拉克以東(奧斯曼在1517年滅亡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後,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是例外)。

在敘利亞-伊拉克以西,以埃及為中心建立的法蒂瑪哈里發國家、薩拉丁建立的阿尤布王朝和之後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在當時都是數一數二的世界強國。只不過和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相比,沒有那麼大的疆域,沒有地跨歐亞非三洲而已。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法蒂瑪強大時,半個阿拉伯世界(包括聖地、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都在她手中。十字軍東徵在敘利亞獲得了成功,但是在埃及都是一敗塗地。薩拉丁更是擊敗十字軍的最大力量。唯一能夠用戰爭阻止蒙古進攻腳步的就是1260年的馬穆魯克埃及。

只是他們的名字不如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那麼響亮,因此被認為不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世界強國。但是在他們那個時代,埃及的這三個國家都能進入世界前三名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