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揚州旅遊,估計很多人第一念頭就是瘦西湖,實際上,被稱作“揚州第一名勝”之稱的卻是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揚州市區西北郊,因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而得名, 清代時因諱“大明”二字一度沿舊稱“棲靈寺”,直到1980年爲迎接鑑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才恢復原名。大明寺不僅是一座寺廟,還包括棲靈塔、鑑真紀念堂、仙人舊館、西苑芳圃等,乃國內罕見的集江南園林、文物古蹟和宗教建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

第一眼見到的大明寺牌樓,莊嚴而典雅,爲紀念棲靈塔和棲靈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礎,仰如華蓋。中門之上面南有篆書“棲靈遺址”四字,爲清光緒年間鹽運使姚煜手書。牌樓前面南而踞的一對石獅格外引人注目,石獅按皇家園林規格雕鐫,原爲是揚州重寧寺的遺物,60年代移至此處。

寺前東院牆上的石碑,金壇書法家蔣衡所書“淮東第一觀”,此碑石立於清雍正年間,由揚州知府高士鑰提議,用宋代著名詩人秦少游讚頌大明寺景觀的句意書刻。西側爲王澍書“天下第五泉”大字,很擔任導遊的當地小姑娘聊天,我說天下名山寺佔多,她立馬反應出一句自古高僧愛鬥茶,然後引出江蘇名泉的說法以及大明寺第五泉的由來,江南女子,不容小覷。

大雄寶殿的西側,即是有名的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大學家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靜,憑欄遠眺江南諸山,恰與視線相平,“遠山來與此堂平”,故稱“平山堂”。

後來蘇東坡任揚州太守,常來此憑弔,並在後面爲歐陽建造了“谷林堂”和“歐陽河”。谷林堂取自蘇東彼“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詩句。這份情感的出處之一是因爲歐陽修是蘇東坡的老師。蘇東坡參加京城會考時歐陽修爲主考官,按照古代的說法,歐陽修也就是蘇東坡的老師和伯樂。

堂前有一株垂絲海棠,陽曆4月初的季節,正直花開好,搭配古色古香的建築和楹聯,拍照特別美。

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築是鑑真紀念堂,紀念堂是根據周總理的指示,爲紀念鑑真法師圓寂一千二百週年,於1963年中日兩國紀念鑑真圓寂1200週年時奠基,於1973年建成的。

唐朝和尚鑑真是揚州人,東渡日本前,曾爲大明寺住持。爲弘法佛法和中華優秀文化,從唐天寶元年(742年)開始,歷時十餘年,歷盡艱險,六次東渡最終成功,他目盲心明,將我國佛學、醫學、語言文學、建築、雕塑、書法、印刷等介紹到日本,爲促進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763年,鑑真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圓寂,被日本人民尊稱爲“天平之甍”、“文化之父”、“律宗之祖”,意爲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峯、最高成就)。

鑑真是我國第一位到日本開創佛教律宗的大師,當時日本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級官員都接受了鑑真的三師七證授戒法,對日本的歷史有着深遠的影響。

這也是爲什麼日本高僧會經常帶着信徒組團前來大明寺朝拜的重要原因。

這尊佛像後面的大殿裏有鑑真和尚故事的演繹劇,時間夠的話非常推薦去看一看,舞美和劇情都超棒。

1922年,日本學者常盤大定在寺前樹立唐鑑真和尚遺址碑,它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設計,共包括碑亭、長廊和紀念堂三部分組成,總面積達七百平方米。碑亭內聳立着漢白玉須彌座橫碑,正面爲郭沫若所書“唐鑑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爲趙樸初撰書紀念鑑真圓寂1200週年的碑文和頌辭,因而被譽爲當代的“三絕碑”。

院中這個石燈籠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與日本唐招提寺的石燈籠是一對,至今不滅。

正堂仿鑑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紀念堂正中供奉着鑑真法師坐像,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鑑真像,用楠木雕刻乾漆夾紵而成。坐像前有一隻銅香爐,爲日本天皇所贈。

遊覽時,聽到旁邊有人說,這個看上去很像日本啊。忍不住要和她講:唐朝時國力昌盛,四方來朝,包括日本,派遣了很多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並將我們的先進文化帶了回去,所以,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築、和服、茶道等實際上其根都在中國。

悲哀的是,今人卻只知日本文化之表,忘了他們的根是在中華。

鑑真爲日本建立了律宗,備受日本人尊崇,老鼠皇帝首席村婦在大明寺參觀期間,就遇到一羣來自日本的朝拜團,包括出家人和信徒在內,一行數十人,大明寺主持還親自爲日本大和尚講解。

這是大明寺內的棲靈塔,最初是供奉佛骨之所在。衆人皆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說,浮屠也就是指的佛塔,7層爲最高等級。現在所見的棲靈塔是90年代重修的,之所以是九層,取的是9乃最大的陽數之意。

登塔望遠,會發現揚州這一帶的天際線極美,小橋流水與亭臺樓閣交相輝映,極具江南風情。

揚州因爲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在交通運輸主要靠水運的古代,盡享地理位置帶來的便利,繁華千年。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便是對她最好的描述。經濟的發達催生了文化的繁榮,如今依然能看到很多歷史的印記,除了園林、飲食,也包括人們對風雅的認知和追捧。

在大明寺遇到的這位漢服小哥哥,真是風流豈止一點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