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22日設立泰州市,屬華中行政辦事處第一行政區。5月,華中行政辦事處第一行政區改稱蘇北泰州行政區,轄泰州市及泰興、靖江、泰縣、海安、如皋、東臺、臺北(今鹽城大豐)7個縣。

1950年1月,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泰州專區與揚州專區合併為泰州專區,專員公署駐泰州,下轄2市9縣:泰州市、揚州市、泰縣、泰興、靖江、江都、高郵、寶應、興化、六合、儀徵。原所轄如皋、海安2縣劃屬南通專區,東臺、臺北(今鹽城大豐)兩縣劃屬鹽城專區。泰州行政區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揚州市直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後,泰州行政區轄1市9縣。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縣合併,稱泰縣,縣政府駐今泰州,屬泰州專區。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復,仍屬泰州行政區。1953年1月,泰州專區撤銷。泰州市劃歸揚州專區。同年蘇北人民行政公署與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南京市合併恢復江蘇省,泰州重新劃歸江蘇省。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為省轄市,並受揚州專署督導。1958年7月,又改為專署轄市,屬揚州專區。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縣再度合併,稱泰州縣,縣政府駐泰州,屬揚州專區。

1962年5月24日,泰州縣撤銷,泰州市建制恢復,泰州市政府駐泰州,仍屬揚州專區。

1971年5月,揚州專區改稱揚州地區,泰州市屬揚州地區,為地轄市。1983年1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泰州市屬揚州市。1985年1月1日,泰州市成為江蘇省計劃單列市。


你還沒說最厲害的一點,

圖上注釋第一點指出了:1949年4月設蘇北行署區,駐泰州市。儼然準省會啊。不過並沒有什麼X用,當時是還在打渡江戰役,託新四軍的福吧,只是臨時的而已,很快就轉到揚州了。

就拿這一幅圖為例,分別說一下今天江蘇省13個地級市當時的地位。

直轄市&>地級市&>省轄縣級市&>專區轄縣級市&>縣行署區駐地&>專區駐地&>普通縣市

舉例:

橫向本政區為行政級別,縱向為其它政區駐本地情況。灰色表示不可能的組合,綠色表示今天典型的情況。

南京市——直轄市

無錫市——地級市,蘇南行署區駐地蘇州市——地級市,蘇州專區駐地南通市——地級市,南通專區駐地徐州市——地級市

揚州市——省轄縣級市,蘇北行署區駐地

常州市——專區轄縣級市,常州專區駐地清江市——專區轄縣級市,淮陰專區駐地鎮江市——專區轄縣級市,鎮江專區駐地泰州市——專區轄縣級市,泰州專區駐地新海連市——專區轄縣級市鹽城縣——縣,鹽城專區駐地宿遷縣——縣

順序:

南京&>無錫&>蘇州=南通&>徐州&>揚州&>常州=清江=鎮江=泰州&>新海連&>鹽城&>宿遷

照這個順序看,不算多厲害吧


背景簡介。祖籍無錫人,父母揚州上學,留揚工作,非政府。父系無錫宜興,爺爺、奶奶絲綢學校同學,技術員出生父親一輩也是技術路線。母系外公,總理老鄉,農民出身,參加革命比較早,建國後泰興政府序列、舅舅工人出身轉入政府序列。外公活到90年代末,因此揚泰政府早期的一些事情還知道一些。

江蘇在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是國共雙方角力的戰場,而處於國府核心南京附近的揚州城區就一直是國府控制的。而泰州地區(可追溯至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一直作為新四軍江北大本營存在。因此在解放初期(49~53年)期間,大量的江蘇幹部來源於泰州地區。直到55年左右,行政機構逐步調整結束,很多蘇北老革命返還故土。(我外公就在那階段從南京去了泰興)。

這一階段,可以簡單說一下

泰州地區源頭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45年底成立,轄區一直很大,覆蓋了現在泰州和南通、鹽城部分縣區,駐地如城(如今的如皋)。泰州城區還沒有解放。

46年蘇中區黨委成立,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劃出通、如、海、啟4縣成立蘇皖邊區第九行政區(後來的南通)。

47年中共中央華中局成立華中行政辦事處,蘇皖邊區撤銷,原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歸華中辦事處並改名為華中第一行政公署。此時的第一行政公署沒有包括泰州市區,下轄泰(州)縣、泰興、靖泰、如皋、海安、東臺、臺北(大豐)7個縣、第二行政專署沒有包括揚州市區。

49年4月,蘇北地區全境基本解放,華中辦事處撤銷,組建蘇北行政公署,華中一公署改名為泰州專員公署(泰州城區1月21日解放)5月14日改為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下轄泰(州)縣、泰興、靖泰、如皋、海安、東臺、臺北(大豐)7個縣、東臺、泰州2市。同期4月23日揚州剛剛全境解放(城區1月25日解放,2月組建揚州市,劃歸二公署管轄),5月原二公署改名為揚州行政區專員專署,下轄江都、高郵、寶應、興化、溱潼、邗東、儀徵、六合8縣、江鎮(揚中)1處、揚州1市。6月揚州專區溱潼縣拆分併入興化、泰縣。

參考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相關資料

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

hzgw.sheyang.gov.cn圖標

50年1月11日,揚州專區和泰州專區合併為蘇北行政區泰州專區,駐地泰州市,海安、如皋歸南通專區,東臺、臺北歸鹽城專區。1月13日,蘇北行政區從泰州市遷至揚州市,下轄泰州、南通、鹽城、淮陰4個專區5月揚州市改為揚州縣、8月從揚州縣改回揚州市 直屬蘇北行政區。

52年,蘇南蘇北行政區與南京市合併重組江蘇省。

53年1月1日,蘇北行政區停止辦公。1月5日,泰州專署駐地調整至揚州市,改稱揚州專署,下轄揚州、泰州2市、興化、高郵、寶應、靖江、泰興、泰縣、江都、儀徵、六合、江浦10縣。

至71年,揚州專區內行政區劃調整頻繁。揚州專區改稱揚州地區。

75年,揚州地區下轄揚州、泰州2市、興化、高郵、寶應、靖江、泰興、泰縣、江都、邗江8縣。

83年,揚州地區改為地級揚州市,揚州市為省轄市,代管泰州(縣級市)、興化、高郵、寶應、靖江、泰興、泰縣、江都、邗江、儀徵10縣(市)。

96年,揚泰分家,成立地級泰州市,原揚州市代管的泰興、姜堰(原泰縣)、靖江、興化4個縣級市由泰州代管。

綜上可知,泰州所謂的C位出道是因為革命老區,一旦有稍微大點的城市,行政中心就遷走了。

而揚泰一家的時候有句話叫三泰幫佔領揚州,原因是建國後,泰州地區作為革命老區,系統內的幹部很多,因此在科、處級及以上官員佔比很大,揚州本地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本鄉本土奮鬥的不多,80年代後,三泰在揚州政府高層中佔比很高,揚州城區人認為三泰扒家,揚泰分家後,因為某些問題一直雙方不和。


泰州人來說兩句

泰州在這個問題是一直有渝的感覺——老實話,在升降級以及GDP上看,泰州確實可以和重慶放一起來討論。

但是,問題來了,如果不是揚泰一家,在蘇省這麼殘酷的地域歧視背景下,泰州能怎麼樣?首先,60年代就設置的泰州地級單位一定是小的——肯定沒有興化,也沒有靖江,也就是三泰地級市,蘇北版的鎮江。那麼60-80年代的那麼多建設,放到1萬多平方公里的揚泰地區的項目會放到這個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三泰市麼?

這麼一看就明白了,泰州和重慶是一樣的,如果早二十年升級,不過是小地盤,渝不過是主城九區頂天了給你江津地區;泰州不過是三泰,沒有大批土地的興化和真正沿江的靖江。到了改開二十年的時候,兩家只能一個命運——巢湖——哎呀當年不該升級啊,不如分了分了得了。


要不說大內鬥省呢?

揚泰你看這段混亂不堪的歷史就知道內鬥有多嚴重,泰州管轄揚州,揚州肯定不服氣,到了揚州管轄泰州,千方百計想降低泰州的行政級別,把泰州降到縣的規格,這就太違背歷史和現狀了,所以降了恢復,恢復了再降。。。。。。最後一分為二,實際兩敗俱傷。

揚泰作為歷史沿襲的文化風俗接近的地區,早茶文化一個揚泰一個廣州,當年領帶人格局大一點,能夠團結在一起,其實兩市現在市中心直線距離才幾十公里,完全可以構建一個大的蘇北兩淮區域的中心城市,又有連續兩任領導人家鄉的優勢政治資源,可能現在遠不止當下的地位,很可惜。。。。


不知道,其實要是揚泰不分家多好,出了2個主席


揚泰地區合併反而是好事,可惜為了避諱拆開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