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橋市鄉將軍衝村,這個全村751人卻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3戶527人的瑤族高寒山區貧困村,成功摘掉長期戴在頭上的貧困帽。

  據瞭解,這幾年,村裏的茶葉產業發展得非常好,扶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8年,將軍衝已經整村出列,人均純收入達到8326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7560元。

  此前多年來,瑤寨將軍衝一直守着“金山”受窮,長期戴着“貧困帽”。“過去這裏遠看青山綠水,近看雜草刺蓬。田地少,氣候涼,有的人吃飽飯都成問題。”村黨支部書記蔣星益告訴記者,2010年,寨里人均純收入不足千元。

  2011年,蔣星益“帶頭吃螃蟹”,到浙江考察白茶、黃金茶種植。當年就從浙江引進白茶、黃金茶等進行規模種植。“我大規模種植茶葉時間雖然不長,但我們瑤族祖輩們的種茶歷史卻很久遠。”

  蔣星益介紹,村裏之所以長期窮困,跟交通有很大關係。瑤山裏有一句俗語“看到屋,走到哭”。因爲山路陡峭,村裏的瑤胞出山賣藥材和山裏的土特產,買米買面都只能背揹簍,只能背不能挑。路不通,外面的商戶進不來,瑤山的產品也出不去。

  歷年來,當地政府都努力打通這個扶貧工作的瓶頸。在駐村扶貧隊多方協調下,進村的水泥路在2014年就已經修到了村委會,小車、大車都可以開到村裏來。2018年年初,永州市審計局結對幫扶將軍衝村,進村後就着手修建了通往最遠的唐家組兩公里長的產業路,今年則加大力度補缺,消滅“斷頭路”,確保戶戶通水泥路。

  有了路,發展產業就沒了後顧之憂。蔣星益帶頭示範,以茶葉興農的方式引導村民拓寬思路,自助扶貧。

  村支書帶頭產出了效益,觀望的村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也開始慢慢地加入了種植茶葉的隊伍。2019年春,全村發展茶葉種植已經達到了3200餘畝,一些人開始擺脫貧困的帽子。

  “茶籽打花白苔苔,米酒一碗滿滿篩……”山谷深處傳來悠揚的山歌聲,循聲望去,唱歌的瑤家大姐蔣冬萍一邊手不停歇地摘茶,一邊熱情地介紹:以前自己兩口子因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幫別人打零工,3年前,扶貧隊的同志和村幹部三番五次來家動員種茶,還幫忙聯繫茶苗和貸款,並推薦加入村裏的茶葉專業合作社,讓他們不用擔心茶的銷路。

  蔣冬萍說,她和丈夫陸陸續續種了20多畝能錯開採摘的烏牛早和白茶。靠着這20多畝茶葉,一家人有了穩定的收入,已經在去年順利脫貧了。在將軍衝村,像蔣冬萍這樣依靠茶葉產業脫貧的村民比比皆是。

  今年48歲的蔣正雄是村裏的老貧困戶,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兩個還沒有結婚的兒女。因爲缺技術、缺資金,以前種的龍井茶產量低銷路差。去年在扶貧隊的幫助下,種了20多畝白茶,當年就獲得了產業補貼7500元。“種下這些茶葉,就是種下了希望,全家以後的生活就有了盼頭。”蔣正雄信心滿滿。

  扶貧工作隊隊長蔣列勳稱,將軍衝是個瑤族村落,素有種茶的歷史,因地制宜,讓村民幹自己熟悉的產業容易上手。如今,在村支書蔣星益的帶領下,近百戶建檔立卡戶都有了自己的茶葉基地,少則五六畝,多則上百畝。爲了讓村裏的產業不單一,他們帶着村幹部和羣衆代表出外學習參觀後,又新開闢了500畝油茶基地,還將引進一家瑤家茶油榨油廠。

  他介紹,2019年春節前夕,全村有60多戶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已經搬進了政府爲他們修建的安置房,路、電、裝修一應俱全。考慮到搬出去的貧困戶農閒時間可以打份工,政府聯繫到在廣東多年的“打工能人”黃明江回家鄉投資生產小家電電機,廠房就在移民安置房一樓。

  據悉,當地村民以前賣鮮茶給商戶,只能賺點辛苦錢。這幾年來,該村組織村民開了幾家家庭茶葉加工廠,直接將產品發快遞到浙江。“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利潤跟賣鮮茶相比就翻了好幾番了。”蔣星益說,今後他們還打算種採夏茶和秋茶,做紅茶、香茶,結合瑤族元素髮展茶文化民族風情旅遊產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