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到彰化受到民众热情包围。(图/记者唐咏絮摄)

文/杨腾凯 图/本报资料照

当前的蔡英文正面临连任危机,党内初选冒出一个劝不退的强敌赖清德,在外更有15席蓝军县市长全面环伺,加上无党籍台北市长柯文哲依旧虎视眈眈,蔡英文可说是台湾总统直选以来最弱势的一人。在党内初选难以一再拖延的情形下,5月20日的就职三周年演说,是蔡英文可拉抬民调的契机,不料,在她的讲稿中竟看不见要如何带给台湾光明灿烂的未来,反而离不开悲情的基调,倾诉三年来自己如何承受压力,就算会得罪人、被骂,也要改革。

虽然蔡英文最后好不容易在成绩单上总结出「三年有成」四个大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今日台湾总统不论换成任何人做个三年,相信都很难出现「一事无成」的惨况。民进党已全面执政三年,然而拿这份「三年有成」的成绩单与三年前的就职演说一比,一是当中的「情绪化」重了许多,二是老百姓所在意的民生经济并无改善,三年前初登大位的高度自信与意气风发已难再觅。

或许蔡英文的处境实在过于艰难,不得不放大悲情,从情感面追求选民肯定,这已是台湾人民每隔几年就必须看一次的选举戏码。不过,这样老旧的、诉求情绪化的选举操作,恐怕很难得到社会共鸣。

请继续往下阅读...

缺乏自我检讨的蔡政府

聊起台湾政坛流行的「悲情牌」,就必须提到为民进党开启首次政党轮替的陈水扁。陈水扁父亲为佃农、长工,出身三级贫户的背景,成了陈水扁在2000年、2004年两次总统大选中,对战出身富裕的国民党候选人连战时,用以凝聚基层支持者的坚韧战甲。选举期间陈水扁推著坐轮椅的吴淑珍进出大街小巷拜票,成了各界在评论陈水扁的胜选时,必谈的一个面向。

尽管手中有无往不利的悲情素材,陈水扁在2004年追求连任时,还不忘替选民勾勒未来展望,在经济上提出「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发展策略,以及「一任大清扫、两任大进步、四年拚经济、八年拚幸福」等愿景。尽管嘴上所言与实际行动不见得一致,但当年陈水扁的选战策略,就已经懂得跳脱悲情,诉诸美好的将来。

更经典的是,1998年陈水扁在台北市长连任之战时,所喊出的「有梦最美、希望相随」,给予选民关于未来的正面想像,让人琅琅上口的八个字传诵至今,虽然当时陈水扁在台北市不敌李登辉口中的「新台湾人」马英九,但陈水扁若没有这场选举一时的挫折,恐怕民进党也没有首度执政的机会。

至于2008年从陈水扁手中接下执政棒子的马英九,与陈水扁一样成功连任过台湾总统,做满八年任期,比起陈水扁,马英九的出身与从政之路都更加顺遂,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丝可以打悲情牌的题材,所以马英九采取「论述政策」的宣传方式。2008年上任后,第一任内迅速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订,并以《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作为挑战连任的利基。因此当时人们对于马英九的下个四年要做什么,也大致清楚。

回头看马英九2011年5月19日到台南大学召开的「就职三周年」记者会所谈的内容,除了回顾过去,也不缺展望未来,包括推动云林高铁站、嘉义的故宫南院,并当场宣示把台南列入两岸直航机场,准备让更多大陆观光客到台南吃美食、欣赏风景,在向来被视为民进党大本营的南部地区,争取当地选民的支持。

陈水扁、马英九在迈入执政第四年,并准备挑战下一个任期时的对外发言,均未只细数过去三年做了些什么,仿佛替自己的总统之路写「墓志铭」般。就算蔡英文在就职三周年时说要办「台湾博览会」,也因太令人无感,完全未引起舆论关注。

蔡英文的就职三周年除了缺乏愿景,更缺乏自我检讨。蔡政府的内政成绩如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虽然有解决问题的心,但同时制造了深深的对立,而这份对立并没有被妥善倾听与沟通。甚至在就职三周年的讲稿中,把中华民国换成了「中华民国台湾」,再次将国家认同虚无化。这些都会让民众对于国家未来虚无不安,甚至不明白「这些话与三年前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政府并非全能,执政当然有利有弊,面对做得欠佳的地方,应有明确检讨与改进方案,遗憾的是,并未在此场合体现。

被情绪勒索的台湾人

政治人物对选民的「情绪勒索」,过去屡试不爽。早期民进党候选人参与选战时,往往会提起民进党在过去党外时期因追求民主化而遭到判刑的政治符码。例如,陈水扁2000年参选总统时曾推出一段电视广告,画面能看见施明德、黄信介、林义雄等人过去遭判刑的画面,旁白字词强调,若没有这些人,「今天,你不会是台湾的头家」,最后陈水扁成功从当时的选战中脱颖而出,导致这类手法被视为胜选良方,也被后人追随仿效。

往后民进党大小竞选场合中,诸如「台湾人不能这样被人糟蹋」的情绪语词不绝于耳,「爱台湾」三个字更成为旁人怎么样也夺不走的民进党专利。直到民进党在2018年底县市首长九合一选举惨败,蔡英文不得不辞去民进党主席,代理党魁的民进党籍基隆市长林右昌才终于指明,「民进党不该再缅怀过去对台湾的贡献,台湾人民觉得不欠民进党了。」

虽然民进党对台湾的民主化过程有过贡献,但台湾已历经三度政党轮替,尤其在2016年大选中,选民并未计较陈水扁执政末期爆发贪腐弊端的狼狈,给予民进党完全执政的机会。林右昌象征的是党内中生代,从年轻一辈的角度已看破了民进党「悲情牌」、「情绪勒索」正面临破功。

更何况,「民主」早已成为台湾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以「民主」为诉求的价值观对年轻人而言毫无吸引力。如今的台湾人,确实已经不欠民进党什么。

只是蔡英文的就职三周年讲稿中,多数篇幅除了回顾过去之外,还蕴含了不少情绪化语词,包括「我也要告诉三年来不断唱衰台湾的人,你们不会得逞」、「得罪人的事,别人都第二任再做、或干脆不做,只有蔡英文第一任就做」,这样的情绪言词难免有失风度。蔡政府需要认清的是,上任后民调下滑的根本因素,并不在于「人民都不知道我做了些什么」,而是该反思「我是否做错了些什么、该如何改进」。

当初林右昌除了点破「台湾人民已经不欠民进党了」之外,还在事后访谈中补上一句,「民进党欠台湾人民一个美好的前途」。遗憾的是,这句话并没有成为蔡政府在九合一大选惨败后的主调。直至今日,恐怕还有些人认为,当初痛失高雄,是「中共网军」在作祟。看不见基层百姓在低薪中的挣扎,只见选票计算与操弄情绪,又如何希冀民众「含泪支持」?

就台湾的选制而言,关键仍在于台湾选民能否因此「自我觉醒」。毕竟,唯有彻底告别「含泪投票」,台湾民主制度才有真正迎来「进步」的一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