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银行市场骚动的厉害。也许是作为财经方面的工作人员,金融圈的朋友多,微信朋友圈不时被ETC刷屏。2019年5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交通运输部牵头,2019年底前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入口车辆使用ETC比例达到90%以上。

现今我国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有几亿户,也就是说潜在的ETC全国用户规模达几亿,这几亿的用户使用ETC之后产生的各项数据可为金融机构的大数据风控业务提供了数据源。银行和支付机构等掌握用户ETC消费信息后,可以用来做用户画像

,然后向他们推荐相应的信贷或理财产品,带动相关金融业务的发展。由于一辆车只能绑定一个ETC账户,一个ETC除其他支付账户外只能绑定一张银行卡(银行卡、信用卡均可)。这样一个巨大且天生带有排他性的市场,导致各家银行、第三方机构对每辆和车主都展开了争夺。加上安装ETC,通行费至少优惠5%,这对很多有车族来说,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所以这方案一出台,所有各行看到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夺这个市场。事实上随著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大力推动高速公路ETC发展应用工作的通知》,国内更多地方的银行、4S店和网贷机构等都加入了推广ETC的大潮。ETC业务争夺战,就此拉开了大幕,朋友圈刷屏就成必然。

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 简单地说就是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的一种路桥收费方式。通过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车载电子标签与在收费站 ETC 车道上的微波天线之间的微波专用短程通讯,利用计算机联网技术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处理,从而达到车辆通过路桥收费站不需停车而能交纳路桥费的目的。在我国ETC并非新鲜事物。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3月,国家交通运输部就正式颁布了《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科技部启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项目,并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但截至2018年10月,中国绝大多数省份ETC使用率难过半,有的省份不足三成。

使用过ETC的朋友,一定知道ETC最大的优势就是快。不用再像普通窗口收费那样等待缴费。在通过ETC入口时,只需要将车速慢下来就可以完成计费,不用停车,也不用找零钱。同时,如果你的ETC绑定了信用卡,还可以透支缴费。最重要的是ETC还能为大家省钱,因为在缴费时都会有一定的优惠。并且,ETC的安装也是免费的(车载电子标签(OBU)有的地方不免费噢)。

ETC拥有这么多的好处和优势,但是,普及率为什么这么低呢?车主为什么就是不办理ETC呢?原因如下:

一是办理程序繁琐。很多车主并不经常跑高速,如果您想申请ETC,车主需要到银行填报相关文件。需要等审核,能等下来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儿。所以觉得花几百元买一个仪器还要往卡里面充钱,有点不划算,自己偶尔跑一次高速,直接付现金就好了。车主办理ETC业务动力不足,导致ETC覆盖率偏低。

二是报销程序既繁琐又困难。如果是人工付款,发票会立即开,一些车主可以及时找单位报销路费,不会有任何延误。但是,ETC是不同的。需要进入计算机登录并查询下载和列印。很麻烦。这方面远不如人工付款。走高速的时候是快了后续简直太繁琐了。

三是有盗刷风险。这种卡类的东西都有这个风险。一些车主对ETC的使用了解不多。他们不知道漏洞在哪里,工作人员也不会耐心地与车主交谈。收完钱就走人,吃亏的是大家(实际上,携POS机盗刷ETC在技术上是存在可能性的。建设银行ETC卡默认关闭闪付及「小额免密免签」功能,可防盗刷,别的行采取了什么措施不太清楚)。

第四个原因是ETC装上去之后不能随便拆!只能专车专用。换车前需先将旧车ETC注销,然后车主需要带?本人?身份证、行驶证、ETC卡以及OBU设备到ETC客服中心办理拆除。再凭ETC客服中心开具?拆除单到签约银行解约。新车重新办理并到银行签约后,带?车主身份证行驶证及银行协议到ETC网点安装激活。所以你装的ETC不能拆,如果拆了的话,哪很多麻烦事就会接著来。(这里提供一个网友历时20天终于搞定了换车后改ETC的流程的经历。供今后换车改ETC的同学参考:1、一定要在买旧车前到ETC服务网点注销原ETC,同时要把机器扣下来交回。我是先卖了旧车再去办的注销(还好机器先留下来了),就要等三天才能拿到注销单据。(跑两趟ETC服务网点)2、凭注销单据到银行办理信用卡解约,请注意:和银行签约不到两年,要付100元违约金,合同上有,但谁也没注意。先解约和交违约金后,才和银行重新签订合同。(跑两趟银行)3、凭银行合同再到ETC服务网点安装新的ETC机器。(跑第三趟ETC服务网点))

第五个原因就是可使用场景少,功能较为单一。目前我国的ETC只用于高速公路付费,功能及场景单一。

既然ETC有这么多不如意的地方,有没有更方便的支付系统呢?

近期微信、支付宝双双推出高速收费站「无感支付」试点后,一种基于移动支付技术的不同于ETC的收费方式的「无感支付」出现了。所谓的「无感支付」,其实是借助物品某一种独一无二的特征,绑定相关的支付工具,然后通过生物识别或者图像扫描等方式来识别,从而完成支付的支付方式。其优点在于非常开放、与社会应用结合紧密、操作简单,在交通领域,公交、网约出行、停车、公路通行收费等日常高频场景中都可以实现无感支付。此次广受好评的「无感支付」采用的是「车牌付」的形式,需要事先将支付宝/微信账户与车牌绑定,车辆经过收费站时摄像头识别出车牌号,自动从对应账户中扣除费用。本文说的「无感支付」,指的就是现今进展最慢的公路通行收费和停车收费。

实际上ETC也是一种无感支付,通过收费站并不需要车主有什么缴费操作,只需要感应识别通过即可,但为什么ETC没有被称为无感支付,也许这要和线下发卡、安装、充值的不便利有关。从原理上讲,无感支付与ETC大同小异,都是通过终端识别设备,结合移动支付方式来完成,区别在于支付载体的不同。ETC的支付借助的是银行卡,而「无感支付」借助的是用户的第三方支付账户。无感支付这项技术应用,简单地说,就是将ETC系统中的OBU(车载电子标签)变成车牌号。

虽然目前支付宝和微信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还处于试点状态,但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不停车、不取卡、快速通行」的未来。那么,我们距离实现这一愿景还有多远?现有的技术是否已经足够成熟?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辆检测技术,是不需要车载介质就能实现车辆身份识别,我国的车牌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停车管理、海关物流园等等。能被用于停车无感支付、公路通行收费无感支付,不仅仅是因为移动支付发达,更因为车牌识别技术的臻于至善。「无感支付」停车场在车辆时速20公里左右时,车牌识别准确率已经可以做到99%以上。参照ETC通行时速20公里的标准,将「无感支付」移植到高速收费站难度并不大。目前我国的「无感支付」已经不存在纯技术上的瓶颈,关键是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无感支付」技术面临的真正挑战或许是如何防止利用假牌、套牌、跟车等的逃费行为。目前行内也有一些应对方法,比如结合车牌、车型、车身颜色、车内摆件等特征识别技术,而且准确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阶段,技术不会是问题,不同利益主体,不同支付模式的融合协作,才是问题。

「无感支付」的本质仍是不停车支付,其实借助ETC系统的不停车支付已经存在了很多年。那么在已经有了ETC的前提下,是否还有必要花大力气去推广基于车牌识别和移动支付的「无感支付」呢?

任何一种支付手段的目的都是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无感支付」到底能否大规模推广,仍取决于它最终的用户体验和性价比。「无感支付」在高速公路场景的试点才刚刚开始,体验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从几个试点省份的情况来看,每个月使用移动支付的交易记录达到了200-300万条,这证明消费者的确存在这样的需求。ETC虽然很方便而且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渗透率只有38%左右,原因就在于其用户体验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功能单一、申请流程繁琐、开发票很麻烦、存在「黑科技」盗刷的风险等。这也给了「无感支付」很大的发展空间。

ETC用户在不断增长没错,支付宝、微信支付等APP的用户更多也没错,两者在不断的交叉合作,也是事实。所以,这两者在未来5到10年,都将是合作共赢的机会,对于ETC这个体现国家意志的全国联网工程,是不会轻易就被颠覆,一代人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前不久,交通运输部已经明确表示,将推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利用ETC等新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车辆通行效率,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表明ETC不但不会被取代,反而还会被国家重点推广。现在决策上是要支持ETC进一步发展壮大,在ETC完全有能力抗衡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之后,才可能规模普及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因为能否享受足够大的优惠,也是决定「无感支付」能否与ETC竞争的关键因素。

如前文所言,ETC实际上也是一种无感支付方式,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和ETC的无感支付的竞争,其实质是第三方支付和银行支付的竞争在公路收费等领域的延伸。目前「无感支付」还无法对规模庞大、标准成熟的ETC造成竞争,但随著后者不断发展,二者的竞争不可避免。ETC目前正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使用体验,但因为规模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轻装上阵的「无感支付」发展迅速,但随著规模扩大一定会承受压力并遇到许多问题。不管「无感支付」未来是否能够像ETC一样大规模应用,甚至超越ETC,它都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也对推动ETC的更新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保持期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