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銀行市場騷動的厲害。也許是作為財經方面的工作人員,金融圈的朋友多,微信朋友圈不時被ETC刷屏。2019年5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實施方案》,明確要求交通運輸部牽頭,2019年底前各省(區、市)高速公路入口車輛使用ETC比例達到90%以上。

現今我國在高速公路行駛的車輛有幾億戶,也就是說潛在的ETC全國用戶規模達幾億,這幾億的用戶使用ETC之後產生的各項數據可為金融機構的大數據風控業務提供了數據源。銀行和支付機構等掌握用戶ETC消費信息後,可以用來做用戶畫像

,然後向他們推薦相應的信貸或理財產品,帶動相關金融業務的發展。由於一輛車只能綁定一個ETC賬戶,一個ETC除其他支付賬戶外只能綁定一張銀行卡(銀行卡、信用卡均可)。這樣一個巨大且天生帶有排他性的市場,導致各家銀行、第三方機構對每輛和車主都展開了爭奪。加上安裝ETC,通行費至少優惠5%,這對很多有車族來說,也具有巨大的誘惑力,所以這方案一出臺,所有各行看到這個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出渾身解數來爭奪這個市場。事實上隨著交通運輸部印發《關於大力推動高速公路ETC發展應用工作的通知》,國內更多地方的銀行、4S店和網貸機構等都加入了推廣ETC的大潮。ETC業務爭奪戰,就此拉開了大幕,朋友圈刷屏就成必然。

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 簡單地說就是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是目前世界上的一種路橋收費方式。通過安裝在車輛擋風玻璃上的車載電子標籤與在收費站 ETC 車道上的微波天線之間的微波專用短程通訊,利用計算機聯網技術與銀行進行後臺結算處理,從而達到車輛通過路橋收費站不需停車而能交納路橋費的目的。在我國ETC並非新鮮事物。據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8年3月,國家交通運輸部就正式頒布了《收費公路聯網收費技術要求》,科技部啟動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和服務系統」項目,並啟動「長三角和京津冀區域高速公路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示範工程,但截至2018年10月,中國絕大多數省份ETC使用率難過半,有的省份不足三成。

使用過ETC的朋友,一定知道ETC最大的優勢就是快。不用再像普通窗口收費那樣等待繳費。在通過ETC入口時,只需要將車速慢下來就可以完成計費,不用停車,也不用找零錢。同時,如果你的ETC綁定了信用卡,還可以透支繳費。最重要的是ETC還能為大家省錢,因為在繳費時都會有一定的優惠。並且,ETC的安裝也是免費的(車載電子標籤(OBU)有的地方不免費噢)。

ETC擁有這麼多的好處和優勢,但是,普及率為什麼這麼低呢?車主為什麼就是不辦理ETC呢?原因如下:

一是辦理程序繁瑣。很多車主並不經常跑高速,如果您想申請ETC,車主需要到銀行填報相關文件。需要等審核,能等下來也不是一兩天的事兒。所以覺得花幾百元買一個儀器還要往卡裡面充錢,有點不划算,自己偶爾跑一次高速,直接付現金就好了。車主辦理ETC業務動力不足,導致ETC覆蓋率偏低。

二是報銷程序既繁瑣又困難。如果是人工付款,發票會立即開,一些車主可以及時找單位報銷路費,不會有任何延誤。但是,ETC是不同的。需要進入計算機登錄並查詢下載和列印。很麻煩。這方面遠不如人工付款。走高速的時候是快了後續簡直太繁瑣了。

三是有盜刷風險。這種卡類的東西都有這個風險。一些車主對ETC的使用瞭解不多。他們不知道漏洞在哪裡,工作人員也不會耐心地與車主交談。收完錢就走人,喫虧的是大家(實際上,攜POS機盜刷ETC在技術上是存在可能性的。建設銀行ETC卡默認關閉閃付及「小額免密免簽」功能,可防盜刷,別的行採取了什麼措施不太清楚)。

第四個原因是ETC裝上去之後不能隨便拆!只能專車專用。換車前需先將舊車ETC註銷,然後車主需要帶?本人?身份證、行駛證、ETC卡以及OBU設備到ETC客服中心辦理拆除。再憑ETC客服中心開具?拆除單到簽約銀行解約。新車重新辦理併到銀行簽約後,帶?車主身份證行駛證及銀行協議到ETC網點安裝激活。所以你裝的ETC不能拆,如果拆了的話,哪很多麻煩事就會接著來。(這裡提供一個網友歷時20天終於搞定了換車後改ETC的流程的經歷。供今後換車改ETC的同學參考:1、一定要在買舊車前到ETC服務網點註銷原ETC,同時要把機器扣下來交回。我是先賣了舊車再去辦的註銷(還好機器先留下來了),就要等三天才能拿到註銷單據。(跑兩趟ETC服務網點)2、憑註銷單據到銀行辦理信用卡解約,請注意:和銀行簽約不到兩年,要付100元違約金,合同上有,但誰也沒注意。先解約和交違約金後,才和銀行重新簽訂合同。(跑兩趟銀行)3、憑銀行合同再到ETC服務網點安裝新的ETC機器。(跑第三趟ETC服務網點))

第五個原因就是可使用場景少,功能較為單一。目前我國的ETC只用於高速公路付費,功能及場景單一。

既然ETC有這麼多不如意的地方,有沒有更方便的支付系統呢?

近期微信、支付寶雙雙推出高速收費站「無感支付」試點後,一種基於移動支付技術的不同於ETC的收費方式的「無感支付」出現了。所謂的「無感支付」,其實是藉助物品某一種獨一無二的特徵,綁定相關的支付工具,然後通過生物識別或者圖像掃描等方式來識別,從而完成支付的支付方式。其優點在於非常開放、與社會應用結合緊密、操作簡單,在交通領域,公交、網約出行、停車、公路通行收費等日常高頻場景中都可以實現無感支付。此次廣受好評的「無感支付」採用的是「車牌付」的形式,需要事先將支付寶/微信賬戶與車牌綁定,車輛經過收費站時攝像頭識別出車牌號,自動從對應賬戶中扣除費用。本文說的「無感支付」,指的就是現今進展最慢的公路通行收費和停車收費。

實際上ETC也是一種無感支付,通過收費站並不需要車主有什麼繳費操作,只需要感應識別通過即可,但為什麼ETC沒有被稱為無感支付,也許這要和線下發卡、安裝、充值的不便利有關。從原理上講,無感支付與ETC大同小異,都是通過終端識別設備,結合移動支付方式來完成,區別在於支付載體的不同。ETC的支付藉助的是銀行卡,而「無感支付」藉助的是用戶的第三方支付賬戶。無感支付這項技術應用,簡單地說,就是將ETC系統中的OBU(車載電子標籤)變成車牌號。

雖然目前支付寶和微信基於車牌識別的「無感支付」還處於試點狀態,但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不停車、不取卡、快速通行」的未來。那麼,我們距離實現這一願景還有多遠?現有的技術是否已經足夠成熟?

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車輛檢測技術,是不需要車載介質就能實現車輛身份識別,我國的車牌識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廣泛應用於交通管理、停車管理、海關物流園等等。能被用於停車無感支付、公路通行收費無感支付,不僅僅是因為移動支付發達,更因為車牌識別技術的臻於至善。「無感支付」停車場在車輛時速20公里左右時,車牌識別準確率已經可以做到99%以上。參照ETC通行時速20公里的標準,將「無感支付」移植到高速收費站難度並不大。目前我國的「無感支付」已經不存在純技術上的瓶頸,關鍵是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無感支付」技術面臨的真正挑戰或許是如何防止利用假牌、套牌、跟車等的逃費行為。目前行內也有一些應對方法,比如結合車牌、車型、車身顏色、車內擺件等特徵識別技術,而且準確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現階段,技術不會是問題,不同利益主體,不同支付模式的融合協作,纔是問題。

「無感支付」的本質仍是不停車支付,其實藉助ETC系統的不停車支付已經存在了很多年。那麼在已經有了ETC的前提下,是否還有必要花大力氣去推廣基於車牌識別和移動支付的「無感支付」呢?

任何一種支付手段的目的都是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無感支付」到底能否大規模推廣,仍取決於它最終的用戶體驗和性價比。「無感支付」在高速公路場景的試點才剛剛開始,體驗上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從幾個試點省份的情況來看,每個月使用移動支付的交易記錄達到了200-300萬條,這證明消費者的確存在這樣的需求。ETC雖然很方便而且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但滲透率只有38%左右,原因就在於其用戶體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功能單一、申請流程繁瑣、開發票很麻煩、存在「黑科技」盜刷的風險等。這也給了「無感支付」很大的發展空間。

ETC用戶在不斷增長沒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APP的用戶更多也沒錯,兩者在不斷的交叉合作,也是事實。所以,這兩者在未來5到10年,都將是合作共贏的機會,對於ETC這個體現國家意志的全國聯網工程,是不會輕易就被顛覆,一代人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前不久,交通運輸部已經明確表示,將推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工作,利用ETC等新信息技術進一步提高車輛通行效率,達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表明ETC不但不會被取代,反而還會被國家重點推廣。現在決策上是要支持ETC進一步發展壯大,在ETC完全有能力抗衡基於車牌識別的無感支付之後,纔可能規模普及基於車牌識別的無感支付。因為能否享受足夠大的優惠,也是決定「無感支付」能否與ETC競爭的關鍵因素。

如前文所言,ETC實際上也是一種無感支付方式,基於車牌識別的無感支付和ETC的無感支付的競爭,其實質是第三方支付和銀行支付的競爭在公路收費等領域的延伸。目前「無感支付」還無法對規模龐大、標準成熟的ETC造成競爭,但隨著後者不斷發展,二者的競爭不可避免。ETC目前正在不斷完善自身的使用體驗,但因為規模龐大、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輕裝上陣的「無感支付」發展迅速,但隨著規模擴大一定會承受壓力並遇到許多問題。不管「無感支付」未來是否能夠像ETC一樣大規模應用,甚至超越ETC,它都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也對推動ETC的更新優化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保持期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