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雙縫干涉實驗,令科學家無比驚愕而困惑,前沿理論再解答

親愛的讀者,為了解釋這個困繞無數人、驚掉人下巴的電子雙縫干涉延遲實驗,我們必須先從四個實驗談起,步步分析。

聲明:在讀之前,我會告訴你,對於雙縫干涉實驗的後面解釋是非主流學說和反權威的新理論,如果你習慣給反主流和權威理論的所有觀點定義為民科,請繞道。

量子理論,我不信哥本哈根派,我站定愛因斯坦,上帝不會擲骰子。

第一個實驗:光的雙縫干涉實驗

在中學課本上就有的叫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就是把光源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片前,然後在後面再放一張開了兩道平行狹縫的紙片。

光從第一張紙片的小孔中射入,再穿過後面紙片的兩道狹縫,然後投到屏幕上,這樣會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間的條紋,這就是光的雙縫干涉現象。

這個實驗在物理學史上是一個聞名而經典的實驗,撼動了牛頓長達一百多年光粒子學說的統治,是光的波動學說被再次確認的有力證明,所以意義非同凡響。

直到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被認可,光的粒子學說才再次翻身,從此,光既有波性,又有粒子屬性的波粒二象性,最終被物理學確定下來。

第二個實驗: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隨著量子物理的誕生,人們深入到了粒子世界,物理學家們把光的雙縫干涉實驗由光粒子變成了電子,重複這這個實驗。

物理學家把電子束從前木板的小孔中射入,讓電子概率性的穿過孔後的雙縫板,最後落入到後面的屏幕上,通過不斷的重複射入電子,屏幕上也出現了同光一樣的雙縫干涉現象。

電子雙縫實驗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這說明了電子,包括其它粒子在內,都與光一樣具有雙縫干涉現象,這表明粒子也具有波性,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這是量子物理的一次顛覆性認識。

第三個實驗: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物理學家想不明白的是:電子是真正的實體粒子,為什麼會具有波性呢?是不是因為射出的一束電子里,含有多個電子,電子會互相干擾,因此產生了干涉現象?

如果上述推理正確,那麼實驗時,一次只射出一個電子,就應該不會再發生干涉現象。

可是,奇蹟發生了,人們在實驗中,確保一次只發射一個電子,可最後還是出現了干涉現象。

這怎麼解釋?單個的電子又與誰發生了干涉?難道電子有分身術?一個電子怎麼可以同時進入兩個縫隙而發生干涉呢?這也太困惑了!

這個實驗引發了量子物理的大地震,以波爾為首的哥本哈根派和以愛因斯坦、薛定諤為首的一派為此長期爭論。

波爾和海森堡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們認為: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且粒子性和波性處於疊加態,就是說粒子在某個時刻的特徵態既是粒子,也是波,具有概率疊加態。

這種解釋如果擴大到宏觀世界裡的意思就是:「是這個樣子,又不是這個樣子」,「 你走了又還在」,就是這種毫無邏輯的解釋。

這種解釋當然無法讓人接受。

這也包括愛因斯坦在內,他堅信大自然一定有一種規律在支配,確信「上帝不會擲骰子」。

同樣持反對態度的物理學家薛定諤,更是提出「薛定諤的貓」的思想實驗,認為這就好比在說:「一隻貓死了又活著」一樣的荒唐。

但波爾們堅持認為:粒子世界就是不確定性、概率性的疊加態的存在,確實有別於宏觀世界的荒唐,粒子遵守波函數的概率規律,觀察會導致波涵數坍縮。

後來的無數實驗驗證,支持著哥本哈根派們,他們取得了爭論的暫時勝利,建立起了量子理論的大廈。

第四個實驗:電子雙縫干涉探測實驗

問題到此還沒有完,粒子世界更玄、更顛覆常識的實驗還在後頭,這不僅令物理學家們感到更疑惑,還令普通人感到恐懼。

這就是電子雙縫干涉探測實驗。

在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中,為了排除外界干擾,選擇在封閉的真空盒內進行,所以無法觀察到單個電子是如何通過小孔穿入雙縫,然後再投放到屏幕上的?

為了觀察到這一點,實驗時在盒內裝上探測設備,以此探測單個的電子是如何同時穿過雙縫而形成干涉。

但匪夷所思的奇蹟卻發生了,干涉條紋卻沒有了,取出探測器再實驗,干涉條紋又有了,反覆都如此,不論誰做,在什麼地方做,結果都一樣。

人們把這個實驗結果叫做電子雙縫干涉探測實驗。

第五個問題:詭異實驗的疑惑

電子雙縫干涉探測實驗就象羞澀的少女,根本不讓你看,它似乎有意識和眼睛,只要你在看她,她就可以覺察,就會表現出不同的結果。

對於這種令人思維停止的實驗結果,所有人都搖頭不解,有人還設想粒子確實具有意識,是意識在支配人的行為,唯心理論都誕生了。

不過,請相信,科學是漫長曲折的,今天的不懂和疑惑,將來一定不再。

從光的雙縫干涉實驗開始,最初的實驗者托馬斯-揚做完實驗,也是不解,當他意識到這是光的波性,並對外宣稱時,因為撼動了牛頓權威的光粒子學說,被人嘲笑和排擠。

直到20年後泊松亮斑實驗,證明光的衍射現象,牛頓的光粒子學說才被推翻。

100年後,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被確定,光的波粒二象性才進入教科書,看來科學道路確實是曲折漫長。

那麼現在,對於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尤其是電子雙縫干涉延遲實驗,幾乎沒有一個明確而完美的解答。

如果你學量子理論,老師會說,量子理論你會算就行,不要問為什麼,因為老師也沒法解答。

量子物理的權威費曼就說:「沒有人真正懂得量子理論」。

當然,疑惑擺在那兒,不是不問就沒疑惑了,無數的學者創立了各種學說,試圖解釋,但到目前為止,都不是很完美。

下面,我們例舉一個最有說服力的前沿理論的解說版本,在此僅供參考討論。

第六解答:新理論的解釋

這個新理論解釋雙縫干涉實驗,基於兩個基本原理:

一、第一原理:光的本質理論

這一新理論認為:

光的單個粒子在自然界有三種狀態形式:

第一種狀態形式:存在於光源或輻射源中。處於光速振動態,叫動態光粒子,它具有光速動能,

第二種狀態形式:普遍存在於粒子或物體中,也獨立於磁場內,叫磁粒子,它保持繞一核心自轉和周轉的運動狀態,且自轉和周轉動能之和等於光速動能,

第三種狀態形式:處於靜止狀態,沒有能量,充斥於宇宙粒子的所有空隙。

這一理論強調認為:靜態光粒子就是光的傳播介質,沒有介質的波是不可能存在和傳播,也是不符合物理定律,

脫離介質分析光的波粒二象性,是違背基本常識的物理錯誤。否定光的介質和「以太」學說,本身就是遺憾。

光粒子三態

這一新理論認為:

光的三種形態的單個粒子,質量是相等的,但能量是不相同的。

若設E0為光的單個粒子的能量,m0是質量,V1為磁粒子的自轉速度,V2為周轉速度,C為光速,則:

震動態光粒子的能量式:(提示,你得用慣星圓周運動理論去理解這些公式)

E0=1/2m0C^2 (1)

磁粒子基態能量式:

E0=1/2m0(V1^2+V2^2)=1/2m0C^2 (2)

磁粒子激態能量式:

Ej=1/2m0(V1^2+V2^2)=m0C^2 (3)

靜態光粒子是沒有能量的,處於完全靜止狀態。但能攫取也只能攫取所有等於光速動能的能量,讓自身轉變為具有光速動能的震動態光粒子。

磁粒子

這一新理論進一步確認;

光的三種狀態可以互相轉化,產生光的各種現象,構成光的本質特性。

1、光源的本質與質能方程

磁粒子在一般情況下處於基態能,即自轉和周轉的動能之和等於光速動能;

但獲取能量後, 由基態變成激態,即自轉和周轉的動能之和等於2倍光速動能。

此時,充斥於空間的靜態光粒子就能迅速攫取磁粒子激態能,周圍的靜態光粒子被轉化為震動態光粒子,聚集於磁場或物體周圍,即形成了光源。

磁粒子因為釋放了一半的能量,重新回到基態形式,並保持穩定狀態。

磁粒子的這一特性,使得磁粒子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因此成為粒子的最小結構單位,構成了相對穩定的物體內粒子和磁場。

磁粒子的自轉和周轉的動能之和等於光速動能的特性,也是磁場和粒子內能的貯藏形式和能量來源,同時也是解說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起源和本質的基本原理。

2、波粒二象性與光速極限原理

光波:光源里的震動態光粒子與充斥空間的靜態光粒子不斷互化,傳遞能量而形成光源的光速位移,實質是光粒子的震動態的光速能量傳播,而不是光粒子在空間方向的直線移動。

宇宙物體和粒子都是浸沒在以靜態光粒子為實質的大海里,一切具有輻射源性質的物體或粒子,都將激活和擾動靜態光粒子而產生光波現象,這與水波具有相似的原理。

由於光波的光源和介質都是光的單個粒子本身,所以在光波路徑上的任意一點,都表現出光的波性和粒子屬性,這就是光的波粒二像性。

一切浸沒在以靜態光粒子為實質大海里的物體或粒子,只要出現光速動能,就會被靜態光粒子攫取,形成光的能量波,向外不斷的傳遞和釋放能量,使得自然界的物體和粒子速度都無法超越光速,這就是光速的極限原理。

同時指出,靜態光粒子作為以太的升級版,但不受邁克爾孫_莫雷實驗否定,因為光的傳播是光源位移,不是光粒子的空間直線運動。

光的路徑上的任一點,都是動態光粒子與靜態光粒子的互化形成新的光源,任何點的光速測量都是光源的起點,也是其終點,不存在相對運動的問題。這就是光速不變原理

3、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的解說:

以靜態光粒子為實質的宇宙大海,對於光的波粒二象性可以得到完美的解釋,那麼,對於光的雙縫干涉和衍射的解釋,只要設想為水波就OK,在此無需多筆。

現在重點回到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

實驗設想:

如果我們把光的雙縫干涉實驗的設備搬到池塘里,然後向池塘里投擲石子,我們無需思考,必將出現水波的雙縫干涉現象。

現在,我們把池塘里的水換成靜態光粒子,把石子換成電子,電子的靶射就是投擲石子,這樣就會歸到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無疑,必將發生光的干涉現象。

實驗分析1:

在電子雙縫干涉實驗中,因為靶射電子而產生了干涉現象,量子理論認為,電子具有波性,確定了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如果按此推理,向池塘投擲的石子,因為水波發生了干涉現象,則也可以判斷石子具有波性?石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顯然,說投擲的石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具有明顯錯誤,同樣,在電子雙縫干涉實驗中,說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當然一樣,也是一種錯誤。

實驗分析2:

在電子雙縫干涉實驗里,只要電子具有光源輻射性,就能擾動以靜態光粒子為實質的宇宙大海,形成光波,必然產生的雙干涉現象,但不是電子的雙縫干涉現象。

電子的雙縫干涉現象,從事實上證明了靜態光粒子充斥空間的設想。靶射的電子具有能量,從而激活了空間的靜態光粒子,形成光源,產生輻射光波,出現光的干涉現象。

顯然,只要靶射的電子具有能量,靶射多個電子和單個電子沒有實質性的區別,都將產生光的干涉現象是必然。所以實驗2和實驗3可以歸一。

同時,投射到屏幕上的光斑也不是電子穿過雙縫後的投射班點,更不是單個電子能同時穿過雙縫而具有疊加態,電子消失於實驗設備的原子捕捉,會產生電離現象,這可以實驗驗證。

二、電子雙縫干涉探測實驗分析:

繼續回到電子雙縫實驗,在這裡,為什麼觀察和不觀察,實驗會出現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呢?

1、圓周運動論

這裡,我們必須要用到一個新理論來解說,這就是慣性圓周運動原理,內容是:

一切星體或粒子在不受任何外干擾的前提下,將保持繞一核心勻速自轉和周轉的圓周運動狀態不變,外界干擾是改變和破壞這一狀態的原因,且都具有動能:

E=1/2m(V1^2+V2^2) (4)(V1為自轉速度,V2為周轉速度)

這一原理有九個解讀

解讀一:星體和粒子在理想不干擾時,保持勻速圓周狀態,但外界干擾無處不在,所以實際觀察到的狀態,都是干擾後被改變的變態。

解讀二:星體實際狀態為相對穩定的變速橢圓運動,因為星體抗干擾能力強,受干擾穩定。

解讀三:粒子實際運動狀態表現為不確定性規律,是因為粒子抗干擾能力極弱,外界干擾具有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可以用熱力學第二定律去理解,所以粒子慣性圓周運動是常態性的、不確定性的破壞和改變。

解讀四:粒子運動的真實規律是:慣性圓周運動受不確定性能量干擾被破壞、干擾減小或消失後又回歸、再受干擾再破壞的不確定性的往複變化。

解讀五:粒子運動的軌跡始終是慣性圓周運動破壞後再回歸的漸變,所以其運動的軌跡仍然是核心不變的圓周雲的概率軌跡,如電子的軌跡,就是圓周雲的概率軌跡。

解讀六:粒子的運動描述符合統計概率方程的概率解,如薛定諤方程,方程的解集是確定核心的圓內點的集合。

解讀七:粒子脆弱的抗擾能力決定了任何觀察和測,量行為,都是對粒子的擾動,因為所有的觀察是「光察」,測量是「電量」,這都是對粒子慣性圓周運動狀態的破壞和改變。所以粒子具有不可測性或測不準性。

解讀八:慣性圓周運動是星體和粒子的屬性,正是因為自身具有周轉和自轉的動能,因此貯藏了內能,才能在不受干擾和能量不損失的前提下。

解讀九:原子核內的電子和核質都繞同一個核心自轉和周轉,不受干擾時將保持恆定的自轉和周轉運動狀態不變,這也是電子永遠不會掉入核內的原因。

因此,原子就是一個太陽系或土衛系的縮影,天體和粒子具有共同的規律。

總之,無論是粒子組合,還是星系構成,不再需要任何牽引力或能量來組合,繞同一核心的慣性圓周運動是大自然的普適原理。

電子的圓周雲的軌跡

基於以上分析,物理學是研究星體或粒子的慣性圓周運動被破壞的原因和規律,而不是去尋找和統一所謂的牽引力或組合力。

根據這一原理的解讀,對電子雙縫探測實驗的解答如下:

2、電子雙縫干涉探測實驗分析:

當觀察設備不介入觀察時,靶射電子在穿過小孔後,釋放靶射時多餘的能量,激活靜態光粒子,形成輻射源和光波,產生光的雙縫干涉現象。

由於電子具有圓周運動的慣性,電子在釋放多餘的能量後,將恢復圓周運動狀態,從而被實驗設備的原子捕捉,實驗設備因電子多餘轉變為電離態,產生電現象。

當觀察設備介入觀察時,請重點看解讀七,當靶射電子在穿過小孔後,由於這個觀察設備必然是「光察」和「電測」,這構成了對電子慣性圓周運動回歸的干擾。

因為「光察」擾動的持續,電子無法回歸慣性圓周運動,被破壞為不確定性無規則運動,電子在小孔和雙縫之間無法停留和釋放能量,也就不能激活靜態光粒子而形成輻射,而是四處撞壁,使得雙縫干涉現象不能再現。

在碰撞中的電子,要麼是被實驗設備的原子捕捉,電離能量被「電量」設備中和,要麼是概率性通過雙縫,在雙縫和屏幕之間激活靜態光粒子,或直接打射到屏幕上,使得雙縫干涉現象不能再現。

3、關於電子雙縫干涉延遲實驗推演預測:

1、將觀察設備置於雙縫前和雙縫後,分別實驗,兩次實驗屏幕圖像將不會一致。

2、實驗盒四周均做成屏幕,觀察設備介入和不介入,四周屏幕斑點會不一樣。

3、實驗箱雙縫前和雙縫後完全隔開絕緣,僅留雙縫,雙縫前比雙縫後的電離現象將明顯很多,雙縫後幾乎沒有電離現象發生。

以此表明,觀察會干擾電子的運動狀態,影響實驗結果。

通過電離現象,可以判斷除了極少數電子發生概率性穿縫外,大部分電子被實驗設備捕捉和中和,電子在雙縫干涉現象中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4、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其它設想:

設想實驗1:

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為密閉絕緣箱體,內部為非真空態,並具有一定的導電性,那麼實驗結果應該會發生雙縫干涉現象,而且導電性能增加,干涉越明顯,但與真空電子雙縫干涉會有區別。

設想實驗2:

在上述設想實驗1中,若實驗時用導線接地,雙縫干涉現象應該消失,任何帶電探測器進入,無論探測器延遲還是不延遲,都會使雙縫干涉現象消失。

原因分析:

在電子雙縫干涉實驗中,必須考慮電子的電性狀態,這會影響實驗結果。對實驗判斷的理論依據是:

電場本質與電子波假說

原子核外的電子數與質子數不相等時,原子則呈現帶電態,這有兩種情形:

第一種:正電體——正電子波

當物體中一個原子的核外電子數少於質子數時,原子具有向周圍就近、就易掠奪其它原子電子的能力,這種持續的就近、就易的電子掠奪補充電子的擾動,象波一樣在導體內部傳導,這就是正電體,其內會形成正電子波。

第二種:負電體——負電子波

當物體中一個原子的核外電子數多於質子數時,原子具有向周圍就近、就易退讓、置換多餘電子的能力,這種持續的就近、就易的退讓、置換的電子的擾動,象波一樣在導體內部傳導,這就是負電體,其內形成負電子波。

正電體與負電體相吸引是電子互補的中和現象,正電體與中性相吸引是電子掠奪現象,負電體與中性相吸引是電子退讓現象,同電體排斥是無法實現電子掠奪或退讓現象。

用導線連接正電體和負電體,只要保持導體一端多餘電子,一端缺失電子,就能形成持續電流,電流是電子波在導體內傳播,不是電子的單向流動,是一種能量波。

電子波與電波的不同在於:

電子波是在導電體內部形成和傳播,震質和介質都是電子。

電磁波是在空間形成、在空間傳播,震質是光的震動態粒子,介質都是靜態光粒子

分析與解釋:

設想實驗1里,導電態的內部呈現電離態,形成電子波,所以實驗1的雙縫干涉會存在光波和電子波的重干涉,而真空態只是光的雙縫干涉。

設想是實驗2,里,導線接地是實驗內電離態的消失,電子對空間靜態光粒子的輻射減弱或消失,電子波也瞬間消失,所以雙縫干涉現象不會發生,而帶電的探測器具有導線性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