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和朋友聊天,他說最近自己總覺得頭昏昏沉沉的,上班時提不起精神,加上這一陣子連綿的陰雨天氣,總覺得身體黏糊糊的。聽到朋友的講述,我和他說,可能是體內的溼氣過重,中醫上講的“溼重如裹”就和他現在的症狀一樣。加上他本身是北方人,遇上南方這常見的陰雨天,一下子身體有所不適應,實屬正常。

溼氣有很多種,溼氣遇寒則成爲寒溼,溼氣遇熱則成爲溼熱,溼氣遇風則成爲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而且這種肥胖大多數是虛胖,肥胖的朋友可以選擇一個身上脂肪比較多的地方,用手按下,如果出現白色的印子,之後緩緩消失,就是存在皮下溼氣。

當然除了引起肥胖,體內含有溼氣過重過久,還會引發脂肪肝、哮喘和心腦血管等疾病,並加重關節炎等原有疾患。

日常中,可以根據以下的症狀,來判斷體內是否存在溼氣。

舌象異常

溼氣重的人一般會出現齒痕舌或者舌苔厚膩。體內溼氣重,導致水溼內阻,造成舌頭胖大,舌的邊緣受到牙齒的擠壓,久而久之,就成爲了齒痕舌。正常舌象通常爲淡紅舌、薄白苔,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溼;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

大便不暢

正常情況下大便是成形的且不會粘在馬桶上,但是如果身體內溼氣過重的話,大便可能會不成形,而且會黏糊糊的,很難衝下去。

四肢沉重、關節痠痛

如果是外在因素引起的溼氣重,往往會導致人體的肢體有不適感,比如當天的睡眠時間已經比較充足的話,起牀後仍會感覺到四肢沉重,腦袋昏沉、渾身不舒服的情況。如果溼氣長時間呆在身體內部,還不引起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關節痠疼、屈伸不利的情況。

滿臉油膩、長斑長痘

對於愛美的朋友來說,溼氣重還會導致皮膚出現問題,損害自身的形象。體內溼氣重,臉色常常會變得很暗黃油膩,隨着溼氣的加重,還會出現皮膚乾燥、起皮、生成雀斑痘痘等。

除了上述的幾個主要症狀,溼氣過重一般會加重患者本身存在的疾病,對於女性來說,還會導致月經異常、陰道炎等婦科疾病。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想要去除體內的溼氣,說易不易說難不難,主要需要在飲食、運動、生活等日常方面有所注意。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人羣,一般肥胖者身體內或多或少會存在溼氣。在飲食上,要忌食重口味的食物,切勿因爲一時的口腹之慾,而加重溼氣。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爲主,可選擇扁豆、冬瓜、薏仁這些藥食同源的食材。扁豆有助於補脾益氣、消暑化溼。薏苡仁則有助於利水消腫,除此之外還能有助於美白皮膚。平時熬湯做飯的時候加入一些冬瓜,冬瓜能夠清胃熱,利尿祛溼。不過要切記少食生冷食物,一般生冷食物(冷飲、涼拌食品)含有較多的寒氣,常會刺激脾胃,減弱身體排出溼氣的能力。

對於因溼氣而肥胖的朋友,想要通過運動減肥,先得祛溼,不然即使短時間內體重下降,之後也會頻繁的復發,建議每天做半個小時的中等強度的鍛鍊,可以練練太極、八段錦等功法,有助於保持身體經脈氣血通暢,促進身體排出溼氣。

在生活上,也要注意這幾件小事情。

頭髮身體出汗或沖洗後要及時擦乾

頭部是身體內血液循環聚集的地方,也是溼氣最容易進入的地方。如果洗完頭髮不及時吹乾,頭髮上的水分經過頭部溫度的蒸發,慢慢變爲水汽,通過頭部毛孔經絡,進入身體。如果是運動過後,渾身出了一身汗,不要站在清涼處,吹着風,讓汗自然風乾,建議儘快洗澡或自備一條毛巾去廁所擦拭。

保持屋內空氣流通

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溼氣。地板溼了,立即拖幹,免得溼氣滯留。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和幫助除溼。另外,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被子(墊絮)要經常曬。

陳皮泡腳要注意

網上曾流行陳皮泡腳,陳皮具有理氣化痰、燥溼醒脾的功效,用作泡腳確實有助於排除溼氣,但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出現周圍神經病變者)泡腳需注意控制水溫和泡腳時間。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