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总裁杨金龙。(图/NOWnews资料照)

伴随数位经济与数位科技兴起,近年标榜去中心化特性的虚拟货币,备受科技界与若干自由主义论者期待,希望能实现替代现行以法定货币为中心的制度,来提升支付效率。不过,中央银行总裁杨金龙今(7)日重申,虚拟通货(货币)充其量只是加密资产,而非货币,也不具现行货币制度所建的信代机制,无法取代法定货币。他更直指,目前虚拟通货面临7大问题,包括供应量无法调节、价格波动大、无求偿管道、易被不法人士利用等。

杨金龙今日在「金融科技生态系」高峰论坛中谈到,对于虚拟通货取代法定货币,他有相当大的质疑,央行支持虚拟通货交易服务提供者纳入监管体制,尤其是洗钱防制。

他说,目前市面上已有1700多种虚拟货币,但总市值仅约2930亿美元,即使加上累计至今的214余亿美元的ICO,整体规模仍远低于IMF预估,今年全球经济产值87.5兆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虚拟通货试图以新兴技术,取代长期建立的现行央行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制度,但这将取决于虚拟通货能否建立信任机制,以及能否赋予其弹性调节的能力。

他提到虽然虚拟货币底层的区块链或分散式帐本技术,确有其特别之处,包括去中心化机制、不可窜改性及可追踪性等,但如果运用在支付系统,该技术仍存在诸多挑战。他认为,现行货币制度所建立的信任机制,虚拟通货还不具备。时至今日,一个受信任的货币须具备的3大功能,包括可普遍被接受做为交易媒介、可普遍做为计价或记帐单位、可做为保值价值储藏工具。

他强调,信任机制为货币制度存续的根本,无信任基础则无以为继,也因此历经数百年的演变,成就今日的双层(two-tiered)金融体系,即央行对商业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运作架构。双层金融体系下,借由央行与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制度性安排,透过法规与监管机制赋予央行与商业银行相符的权责,以维持整体金融体系的顺畅运作,并建立扎实的信任基础。

虽然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标榜无须透过中介机构处理,采用加密技术并由多个节点验证交易,将交易记录于区块链帐本上的虚拟通货比特币(bitcoin)问世,掀起了一波虚拟通货的热潮,但杨金龙指出,虚拟通货至今仍面临7大问题,导致未能被市场普遍信任。

至于这7大问题包括一、货币供应量无法调节:因虚拟通货的供给量是依循事先决定的协定而来,无法依市场需求,有弹性地调整供给。二、价格波动大:价格不稳定导致无法做为广被接受的支付工具,但易成为投机炒作标的。三、效率低:虚拟通货在双方交易后,须经特定时间被包入区块再经矿工验证,导致系统每秒能处理的交易笔数非常有限,若市场交易量大,将造成壅塞并导致使用者的交易费用暴增;此外,新增区块亦有可能被否认,即所谓的软分叉(soft fork),此等耗时且不具清算最终性的运作机制不具效率。

四、耗能:虚拟通货挖矿过程耗电,据估计约为瑞士全国用电量,此与货币演进过程旨在节省资源浪费、降低成本的发展,完全背道而驰。五、硬分叉(hard fork)导致虚拟通货贬值(debasement):由开发者复制比特币的软体后,加入一些新的特性或调整演算参数,再以新名称及新形式释出,即可获益。因为每次分叉都使得原先旧虚拟通货的持有者,又可额外取得新的虚拟通货,形同天外飞来一笔意外之财。光是2017年就有10几次比特币硬分叉,包括比特币现金、比特币黄金和比特币钻石等。

杨金龙说,这种硬分叉如同1618年代德国硬币「剪边(clipping)」的翻版,当时德国爆发多年战争,政府对硬币剪边筹措财源,民众随之群起效尤,而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在失去对货币信心下,导致货币大幅贬值,造成严重经济危机及恶性通膨。

六、无求偿管道:虚拟通货采去中心化发行,并非任何发行人或机构的负债,亦没有任何主管单位支持,若面临网路攻击或受到51%电脑运算力的恶意矿工把持使系统瘫痪时,持有人之损失将求偿无门。七、易被不法人士利用:除虚拟通货交易平台被骇及虚拟通货相关诈骗案例层出不穷外,虚拟通货易被用于洗钱、资恐、逃税、规避管制等用途,皆会打击民众对其信任。

因此,杨金龙重申, 虚拟通货充其量只是加密资产,而非货币,无法取代法定货币虚拟通货所营造的信任机制。他认为,虚拟通货记录交易所倚赖的去中心化共识机制与系统设计具有许多潜在缺陷,例如一旦有心人士控制半数以上电脑运算力,即可恶意操控整个系统,若市场对其失去信任,虚拟通货可能一文不值。因此,BIS亦认为,虚拟通货尚难以取代中心化机构的货币。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闻报导

名家论坛》朱楚文/抛开柯P币!原来优秀年轻人在区块链
日圆急升 换5万台币 少喀一碗拉面加一张晴空塔门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