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改股比蠢蠢欲動,一汽強勢迴應

自去年寶馬汽車在合資公司華晨寶馬的股比成功突破了50%以來,業內陸續傳出多家外資車企希望增加在華合資公司股比的消息。

大衆汽車集團也已按耐不住。

蠢蠢欲動

3月12日,大衆汽車集團CEO迪斯於德國沃爾夫斯堡總部召開的“2018財年媒體年會”上聲稱,大衆集團期待在2019年下半年或者2020年早些時候,能和中國合作伙伴宣佈大衆汽車在中國的發展之路。而對於調整在華合資公司股比,相關談判正在進行中。

迪斯的話在業內引發了巨大波瀾。不過,迪斯並未透露大衆汽車集團在華三家合資公司——上汽大衆、一汽大衆和江淮大衆,究竟哪一家公司會成爲目標。

隨後,上汽集團發佈官方聲明,不僅否認了股比調整一事,還對大衆集團單方面提出股比變更,從未和上汽集團進行溝通“表示遺憾”。聲明強調,上汽與大衆對合資企業擁有同等話語權,重大決策必須由雙方協商一致決定。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上汽集團在聲明中表示:“外方股東是否會提出‘調整股比’,要看每家合資企業的具體情況,也要視中方股東在合資企業的話語權和貢獻度而定。在長期合資過程中,上汽集團與大衆汽車集團對合資企業的發展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雙方對合資企業的重要事項擁有同等話語權。”

對此,記者聯繫了上汽集團相關人士,對方表示,除聲明以外,上汽集團對於其他事項一概“不予以評論”。

上汽底氣何在

爲何上汽的迴應如此強硬?

對此,一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李茂(化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迪斯的言論是爲了試探中資方面的態度,但是相比起華晨汽車在華晨寶馬之中的話語權,上汽集團在上汽大衆的話語權明顯要大得多,上汽集團有底氣“強硬”。

公開資料顯示,一汽大衆總銷量佔到一汽集團的六成左右,而上汽大衆總銷量僅佔上汽集團不到三成。

尤其是在2018年,國內車市28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上汽集團卻逆勢上揚,總計銷售整車705.17萬輛,同比增長1.75%。其中,自主品牌表現出色,旗下兩大品牌榮威和名爵銷售超過70萬輛,同比上漲34.45%;重點發展的上汽新能源銷售超過14萬輛,同比上漲高達120%。

“自主品牌的強勢給上汽帶來了足夠的底氣。” 李茂表示。

其次,上汽在上汽大衆的技術和營銷領域也有很高的話語權。國內的“A級車之王”、去年全年銷量超過50萬輛的“神車”朗逸,就出自於“上汽”之手。

中汽協助理祕書長許海東認爲,在引進車型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上汽大衆的市場佔有率卻不低,在營銷體系管理、物流管理、配件國產化等方面,上汽集團有非常突出的貢獻。

想要改變的大衆

爲何自寶馬以來,合資車企中的外方不惜得罪中方股東,也要一個接一個“發難”?

李茂指出,如果能有機會改變股比,對於大衆的業務和現金流有非常大的幫助。

大衆財報顯示,集團2018年營業利潤171億歐元,與2017年基本持平。其中兩家合資公司一汽大衆和上汽大衆創造了114.27億歐元的運營利潤。但是由於股比的原因,只有46.27億歐元屬於大衆集團。同時,這部分利潤無法計入合併的大衆集團財務報表,只能按照投資收益計算。

對於過去數年深陷“排放門”危機,現金流爲負數的大衆來說,這部分利潤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大衆首席財務官弗蘭克·威特在年報發佈會的現場直言不諱:“如果這46億歐元能出現在我們自己的經營範圍當然最好。”

事實上,大衆對於股比的問題並不是第一次“有想法”。一汽大衆是目前國內車企中僅有的中外雙方股比爲60:40,而非50:50的一家。多年來,大衆一直試圖改變一汽集團的強勢地位。

2014年10月,雙方的談判就曾獲得突破:一汽大衆的股比將變爲一汽集團佔據51%,大衆集團30%,奧迪汽車佔比19%,外資合計佔比49%。但是由於大衆“排放門”醜聞的影響,該計劃直至今日都未能實施。

另外一方面,大衆集團也試圖平衡一汽集團的影響力。尤其是大衆集團旗下最賺錢的品牌奧迪汽車,如今也不再是一汽獨佔。去年,上汽奧迪事業部正式成立,並且可能於2020年推出首款新車奧迪A7L。

但隨着此次股比風波的出現,上汽奧迪項目是否會受到影響?

李茂認爲,上汽奧迪的壓力可能更多的來源於一汽奧迪,一汽奧迪並不希望大衆在上汽奧迪中獲得太大利益,這樣資源有可能向上汽奧迪傾斜,損害一汽的利益。

同時,上汽集團並不害怕大衆阻礙一汽奧迪項目的推進。李茂稱:“奧迪這樣的豪華品牌實際上能在中國選擇的合資對象很少,上汽毫無疑問是除一汽以外的最佳選擇,另一家合資公司江淮大衆主要建造低端電動車。”

股比開放是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汽集團“回懟”之後,涉事的多方均沉默以對,無論是大衆集團、上汽集團、一汽集團,還是江淮汽車均沒有進一步的消息。但是,目前的股比會長期維持下去嗎?

汽車分析師任萬付認爲,合資股比放開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即使短期內不開放,但從長遠來看,肯定也會放開。

國家發改委在2018年4月17日表示,將逐步取消外資在中國最多註冊兩家合資公司的限制。同時,國內持續了24年的“合資公司中,外資佔比不得超過50%”的限制也將退出舞臺。到2022年,對於外資汽車公司的一系列限制將全部放開。

2018年10月,華晨寶馬變成爲了新一輪變革中的“頭號目標”,寶馬宣佈將用36億歐元收購華晨寶馬25%的股權,中外雙方的股比變成了75:25。

隨後,戴姆勒也傳出了增持北京奔馳的打算;法系集團PSA也有了改變神龍汽車股比的意圖。

“大衆此時露出‘野心’也並不令人意外。”李茂認爲,未來國內合資股比的開放將越來越多,弱勢的企業被外方掌控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但是,如果合資企業的中方有足夠強力的自主業務,也不用擔心“狼來了”。

任萬付也指出,雖然現在很多自主品牌與外資品牌抗衡還處於劣勢,但也要看到以吉利、比亞迪等爲首的自主品牌已經具備了與外資品牌對抗的實力。業內沒必要對合資股比放開太過敏感和恐慌。

(國際金融報記者 張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