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不受後有是什麼意思?


佛教修行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苦的消失、滅盡(從以前到現在,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滅:SN.44.2)。

想要明白「不受後有」,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有」。通俗而準確的說,「有」就是存在,任何形式的存在,包括感官(sense)領域的存在、物質(form)形式的存在和無形(formless)的存在(SN.12.2)。

一切形式的存在都是緣所生的,並在形成的那一刻就開始變易、變異,最終滅去(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SN.35.121)。然而,輪迴之所以被稱為輪迴,就意味著除了舊「有」的滅去,還有後「有」的形成,即「生」。這樣,生生不息,滅滅不息,就是輪迴。

在經藏中,這種生滅不息的過程被稱為「有之管道(或者有流、有的瀑流、瀑流)」(SN.23.3),這是一個比輪迴更精確的定義,因為輪迴只是肉體或者生命形態的新生和老死;而「有之管道」是五蘊的生滅,包含了一切法,自然也包含肉體或生命形態的新生和老死而導致的輪迴。


有了「有之管道」的理解,「不受後有」就很容易解釋了。

世尊的法是四聖諦。在四聖諦中,集諦揭示了苦集起的根源,即「導致再生、伴隨歡喜與貪、到處歡喜的渴愛」(長部22經)。實際上,渴愛的體現是產生出一段五蘊,這段五蘊包含了慾念以及在慾念驅動下的行為,並且還有伴隨著慾念而形成的精神上的苦受。這段新生的五蘊,就是「後有」。

所以,苦集起的根源,也就是「有」不斷形成的根源,一切的「有」都是苦的;而滅苦事實上也就是滅掉了未出現的「後有」,即「不受後有」,或者說「有之管道」的切斷(SN.56.21)。

不受後有,意味著當肉體死亡後,五蘊無餘滅盡,不再會有任何形式的未來世再生——這個是正確且標準的理解。其他的問題,比如阿羅漢死後有/無,都是不正確的問題,而且思考這些問題對於修行也是沒有好處的。等你正確的理解了緣起法,你自然就會明白了。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天王當知。邪見外道為求解脫。但欲斷死 不知斷生。若法不生 即無有滅

譬如有人塊擲師子。師子逐人 而塊自息。菩薩亦爾。但斷其生 而死自滅

犬唯逐塊 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外道亦爾。不知斷生 終不離死

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善知因緣 諸法生滅。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迦葉復言。

如佛所說 畢竟安樂 名涅槃者 是義云何。夫涅槃者 捨身舍智。若捨身智 誰當受樂。

佛言。

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已心悶 出外欲吐。既得吐已 而復回還。同伴問之 汝今所患竟為差不。

而復來還答言。

已差 身得安樂。

如來亦爾 畢竟遠離二十五有 永得涅槃安樂之處。

不可動轉 無有盡滅。

斷一切受 名無受樂

如是無受 名為常樂

若言如來有受樂者 無有是處。

是故

畢竟樂者 即是涅槃

涅槃者 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 即是如來


護法居士:正法:【向解脫道】 天下之苦莫過有身?

zhuanlan.zhihu.com圖標護法居士:正法:【涅槃】 大般涅槃行解脫義?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例如一位有墮入愛河的戀愛經驗的人,如果將這經驗傳達給不曾墮入愛河過的人明白,你認為他會明白墮入愛河的戀愛經驗的感受嗎?如果他說他明白那種感受然後向其他那些也和他一樣未曾墮入愛河的人解釋,你說他的傳達會有問題嗎?再說,那些不曾戀愛的人聽到他說的,你認為他們也會明白那種感受嗎?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不受後有是什麼意思?

同樣,你問這個問題。是否有真的有聖者或阿羅漢在線為你解答呢?就算阿羅漢在線,他是否已經知道無論他怎樣解答,你就好像那位不曾有墮入愛河的人一樣,真的能明白他的意思,同時不會產生任何的誤解嗎?更何況,解答你的問題的人未必是聖者或者阿羅漢。那麼情況就如不曾戀愛的人向那些和自己一樣沒有戀愛經驗的人解釋墮入愛河的經驗感受一樣。

當證悟了聖道自然明白經藏中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古時,無論什麼文化背景生長於什麼地方,煩惱苦都是與影隨影。就算是現代,煩惱苦一樣與影隨影的。於是有些被譽為智者、聖人、醒覺者以自己所證悟的教化那些來向他們求道的人。那麼很明顯,無論是學習佛陀教法的、道家的、婆羅門、印度教、耆那、密教、吠坦陀等,目的都是從一切煩惱苦解脫。這是原本的初衷。而現在比較普及化了,什麼麻煩都去拜拜,吃素當積福之類的,現在這樣為了死後去好地方之類的,變得失去了原本的初衷。

你的問題不應該是

佛教修行目的就是為了永遠從世界上消失嗎?

因為原本佛教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從一切的煩惱苦解脫,證悟解脫的智慧。你的問題應該是

佛教修行到最終是不是永遠從這世界消失?

但是同樣的道理,聖者或阿羅漢會解答你的這個問題嗎?在解答你的問題時,你會對他的解答不會產生任何的誤解,而是完全地明白嗎?

無論會不會誤解與否,如果你堅持要知道這個答案,那麼你想想你到底是不是為了解脫苦而修行。如果你是在想,我修行是為了解脫苦,可是我不想消失、或者可是我想消失,或者可是我想如此這般的,或者可是我想如此那般的,那麼很明顯你還沒準備好專心一意去證得大智慧,從一切煩惱苦解脫。


佛陀對弟子教法無我,可是當不是弟子的人來問佛陀有我還是無我時,佛陀竟然不作答(見相應部44相應10經/阿難經)。

就算是佛陀的弟子焰摩迦還沒證悟阿羅漢解說自己已明白佛陀所說證悟阿羅漢在死後是消失的,生起了這樣的邪見。尊者舍利弗才以佛陀教法讓焰摩迦比丘明白他自己的不正確的認知(相應部22相應85經/焰摩迦經)然後糾正焰摩迦比丘。焰摩迦比丘還沒證悟阿羅漢所以沒有如實經驗而知道涅槃,所以根本就不能說他已明白佛陀所說的。


以為有個「我」能消失,以為有個地方能供消失,如果消失就是換個地自己呆著,那還叫消失嗎?

如果有個能消的自己,所消的世界,那就永遠不能消失。


我生已盡:人世間的情緒,糾纏,我的見解已經被看透,通過止觀而變淡。

梵行已立:通過止觀修行,已經不再被情緒所左右。形成止觀的常態。

所作已作:基礎的方法,止觀的訓練已經達到了最佳狀態。

不受後有:因此,不再被突然出現的亂想而擾亂,也不會出現糾結,不會迷亂。不會受到束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