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早出現“清明”兩個字的古詩,可能是《大明》吧?這首詩來自於《詩經·大雅》,但是詩意卻是指政治上有法度、有條理:

  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漢朝王逸的《九思·傷時》中,清明是對於氣候的描寫:

  惟昊天兮昭靈,陽氣發兮清明。風習習兮和煖,百草萌兮華榮。

  清明作爲一種節日,在《逸周書·周月》中就有了記載:“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 南北朝時期,我們在謝靈運的《入東道路詩》中可以看到對“清明節”的描寫:

  整駕辭金門,命旅惟詰朝。懷居顧歸雲,指途溯行飆。

  屬值清明節,榮華感和韶。陵隰繁綠杞,墟囿粲紅桃。

  大意是,春天裏,我要遠行踏上征程,懷念家鄉遙望歸雲,前路茫茫迎風而行。此日正值清明時節, 花草茂盛一派美麗的春光,村落花園裏果實累累,山地裏綠樹蔥蔥。

  一、唐詩宋詞裏的清明與寒食

  說起清明節,不能不說寒食節,據說寒食節是春秋時代爲了晉國介子推而設立。《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說明寒食節不得生火的習俗與介子推的傳說關係不大,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

  唐代有寒食滅火、清明出火的習俗,朝廷要向大臣賜新火。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唐時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戚里。”唐朝詩人韓翃在《 寒食日即事》中記錄了唐朝寒食禁菸火的習俗: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詩人伍唐寫了一首哭窮詩《寒食日獻郡守》,不需要左鄰右舍提醒我禁菸火,我家裏早就不生火了(揭不開鍋了)。

  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裏久無煙。

  寒食節期間的最重要的習俗,除了禁火和冷食,還有後來成爲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也有詩爲證,例如杜甫的《寒食行》,這是一首換韻的七言古體詩: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壠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

  牧兒驅牛下冢頭,畏有家人來灑掃。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

  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壠土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

  詩中可以看出在唐朝,寒食祭奠掃墓已經是習俗,三日無火表示當時的寒食節應該是三天。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錄說在宋朝也是如此,從寒食到清明三日,人們皆出城上墳。

  在唐代寒食節春遊也漸漸流行,大詩人 元稹的《寒食日》詠道:

  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碧水青山無限思,莫將心道是通州。

  還有在寒食節鬥雞的,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經寫過《檄英王雞》結果被唐高宗怒逐出府,可見唐朝鬥雞的興盛。早年間唐太宗時期的宰相杜淹寫過一首五言古詩,《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

  寒食東郊道,揚韝競出籠。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還有打球的,大詩人王建《宮詞》記載了皇宮中打球的情形:

  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

  盪鞦韆的,晚唐韋莊《丙辰幸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詩曰: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

  宋元時代盪鞦韆也很盛。王安石的詩《清明》,也寫了鞦韆:

  東城酒散夕陽遲,南陌鞦韆寂寞垂。人與長瓶臥芳草,風將急管度青枝。

  漢代的寒食節經常要禁火一個月,影響到百姓正常的生產生活。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3天 。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詩人們的作品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中說“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注:這也是一首換韻的七言古體詩,前四句押入聲韻,後四句押去聲韻。又如張籍的五言律詩《寒食》: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白衫眠古巷,紅索搭高枝。

  紗帶生難結,銅釵重欲垂。斬新衣踏盡,還似去年時。

  說起寒食詩,最有名的一首卻是因書法而出名。即天下第三行書,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這是一首押入聲韻的五言古體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根據南宋詞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說:“清明前三日,爲寒食節,都城人家皆插柳滿檐。”同時期的吳自牧 《夢粱錄》說: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可見當時兩個節日相連,後來清明節幾乎承襲了寒食節所有的習俗。

  二、唐詩宋詞裏 遊樂的清明

  上面寫了不少清明的舊俗,其中清明節期間踏青、遊戲都是快樂的清明,下面錄入幾首記錄了這些活動的作品。

  1、寒食對仗清明的一首七言律

  中唐·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

  春城閒望愛晴天,何處風光不眼前。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日出萬家煙。

  興來促席唯同舍,醉後狂歌盡少年。聞說鶯啼卻惆悵,詩成不見謝臨川。

  春城閒望愛晴天,何處風光不眼前。春日登高一望,綺妮風光中,花開滿城,寒食後,千家萬戶的炊煙裊裊升起。“寒食花開千樹雪”對“清明日出萬家煙”以一副異常工整的上下聯,下聯“日出萬家煙”說明寒食禁火,第三天清明解禁菸火,與“日暮漢宮傳蠟燭”異曲同工。頸聯中的“同舍”是指住同一館舍的人,這一聯也非常工整。

  雖然有一點點惆悵,但也僅僅是詩無敵手的一種自傲,其實內心還是很快樂的,所以會說:興來促席唯同舍,醉後狂歌盡少年。

  2、一首詩寫出春遊、打球、盪鞦韆盛唐王維《寒食城東即事》:

  清溪

  一道

  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不用清明兼上巳,清明節是三月初一,上巳節是三月三日,兩個節日相隔很近。在盛唐時期的清明節,大家去城東踏青、踢球、盪鞦韆,少年人時間比較充裕,不必一定要在節假日纔有機會出來玩。這是一首押仄韻的古體詩,可不是七言律詩。

  3、同樣寫打球、鞦韆 卻是另一種心情的清明晚唐韋莊有一首《賜火長安清明》,也寫了清明節踢球、盪鞦韆的活動。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鞦韆既是鞦韆, 白打,“蹴毬戲也 ”。這首詩以樂事寫悲情: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韋莊詩中描述了當年長安和平時期的快樂生活,黃巢攻破長安以後,“天街踏遍公卿骨”,大唐王朝岌岌可危。詩人眼前的風光雖然“似昔年”,但是“承平事”只好在夢中回憶了。

  三、唐詩宋詞裏 雨中的清明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詩詞中清明時節的雨開始多起來,幾乎所有寫清明雨的詩詞,都透露出一種委婉的哀愁,例如上面韋莊七律中的“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1、最有名的清明雨

  杜牧有一首七絕,大概是流傳最廣的清明詩了,詩中的雨影響了多少人對於清明的印象呢?有一段時間,老街以爲清明節是一定要下雨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南唐詞中的清明雨

  南唐後主李煜有一首《蝶戀花》,數點雨聲風約住:

  遙夜亭皋閒信步,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澹月雲來去。

  桃李依依香暗度,誰在鞦韆,笑裏輕輕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馮延巳的《蝶戀花》 ,一霎清明雨: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南唐三大詞人是李煜父子和宰相馮延巳,其中李煜和馮延巳的作品流傳後世比較多。李煜和馮延巳的這兩首清明詞,在婉約的情緒中,都有晚唐詩人那種無可奈何的淡淡憂愁。這兩首詞都不是寫清明節,但是清明恰好在春暮時節,暮春的春雨更加襯托出傷春的主題。背後裏隱隱是對於未來的一種擔憂。

  馮延巳在南唐國破之前就去世了,因爲生前幾次擔任過南唐的宰相,當然對於政局非常瞭解,他的《蝶戀花》九首都是這種詞風。李煜登基第十年,北宋滅漢,嚇得李煜去除帝號,改稱“江南國主”,這就是南唐後主的稱呼來歷。

  3、 東坡居士也有婉約的清明雨

  吟誦大江東去的東坡先生遇到清明雨,也同樣柔情百轉, 《蝶戀花·雨霰疏疏經潑火》:

  雨霰疏疏經潑火。巷陌鞦韆,猶未清明過。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緒厭厭,渾似年時個。繞遍迴廊還獨坐。月籠雲暗重門鎖。

  清明節與寒食節相連,這時期的雨其實有個很大氣的名字,叫做“潑火雨”。《宋史·藝文志》中記載:“河朔謂清明桃花雨曰潑火雨。””唐彥謙《上巳》詩中寫到:“微微潑火雨,草草踏青人。”

  雨雪疏稀中,漸近清明,鞦韆輕揚,杏花吐蕊,這時候蘇軾想起了自己的愛人,繞遍迴廊也無法安撫自己的思念之情。

  4、陸游 小樓一夜聽春雨

  宋代陸游的這首七律《臨安春雨初霽》第三聯是千古流傳的警句: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讀過這首詩,很難讓人把它和高唱“尚思爲國戍輪臺”的陸游聯繫到一起。同樣是聽雨,《十一月四十風雨大作》寫的是“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而這首詩寫的卻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也許雨下在了清明時節,連鐵骨錚錚的陸放翁的心都柔軟了。

  5、吳文英 聽風聽雨過清明

  《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詩人觸景而生情,在清明的風雨之中,思念離別的情人,眼前的一切處處都是她的影子,可憐我醉酒之後,連相思夢都被啼鶯驚破。林亭依舊,鞦韆垂地,黃蜂似乎被纖手餘香所吸引而來,不知不覺中,苔痕上階綠,聽雨過清明。

  結束語

  我們閱讀唐詩宋詞裏關於清明節的作品,常會看到使用鞦韆、蹴鞠、煙火、花草、楊柳等意象。雖然也有祭掃的內容,但是不少早期的作品洋溢着充滿陽光的快樂情緒。

  可是後來漸漸從遊春變成了傷春。特別是加入了清明雨這一意象,彷彿無雨不清明,即使內容與祭奠掃墓無關,也總圍繞着淡淡的哀愁。

  清明雨又叫做潑火雨,這個名字是不是起的很形象?關於吟誦清明節的這些唐詩宋詞,您最喜歡哪一首呢?

  @老街味道

  蘇軾、王安石、辛棄疾的這三首豪放詞代表作 您最喜歡哪一首呢?

  從香稻啄餘鸚鵡粒與黃犬奔馬的故事 瞭解古人詩詞句法的奧祕

  同樣描寫漁夫,蘇軾爲什麼可能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唐詩宋詞就是田園有宅男 邊塞多憤青 詠古傷不起這麼簡單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