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詩詞中都有著托物言志,比如唐代虞世南詩作《蟬》,還有借月亮、梅花、竹子等,而實際上這些動植物的屬性就是如此

你的提問沒有問到比喻,象徵,擬人,可能在別處問了的,那我不管,默認你知道比喻可以使表達形象貼切,象徵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擬人可以形象傳神。而你不知道托物言志能讓表達含蓄,委婉。托物言志常見的方式就包含有上述三個具體的手法。

現身說法

就好像我說了以上內容你依舊一臉懵逼一樣。直接表達很多時候是過於直白的,枯燥的,無味的,難以提起人性趣的,讓人get不到重點的,容易消化不良的所以,這個時候我要托物言志了。魯迅的阿Q正傳裡面有一段阿Q向吳媽求歡的話。 「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阿Q忽然搶上去,對伊跪下了。

這麼簡單直白又粗暴的表達結果就是差點把吳媽逼自殺。

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張生央求紅娘牽線時,撲通一聲跪下,抓住紅娘哀求道,小生這一個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其實張生本來要表達的就是,鶯鶯再拒絕我,我就憋死了。這樣一個主題。托物,小生性命。言志,要睡你家小姐。

同樣想睡女人,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差別就是這麼大。再舉個例子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讀曲歌》里有一首南北朝佚名氏所作的樂府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 願得連暝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重點解釋下烏臼鳥,這是一種善鳴的鳥,常鳴於五更,古人看來,它一叫把天都叫亮了,和晨雞一樣,是黑暗終結者。主人公是個妹紙,她要把晨雞和烏臼鳥殺了,這樣天就一直不會亮,這樣就能和情郎滾床單滾一整年。簡直泯滅人性,太特么可怕了。當然這個不在討論範圍之內。托物,殺雞,言志,雲雨。

如果直接說,我要睡你一整年,那麼根本就不是什麼詩對不對。再舉個例子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有一句,鰥居恥聖明。

這個鰥吶,本意是指一種大魚,即鱤,引申指無妻或喪妻的男人,成語鰥寡孤獨即是。孟浩然為什麼說鰥居恥聖明呢?他是一條單身狗嗎?不是!

孟浩然的生卒年是(689—740),而這首詩是孟浩然投贈給張九齡的干謁詩,當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這時孟浩然已經44歲了,從他個人的其他詩中我們可以知道,孟浩然是有老婆孩子的。在《裴司士員司戶見尋》中有,「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一句,孟浩然的兒子在客人來了,他上樹摘楊梅為客人下酒。他不僅自己有兒子,連李白的老婆也是他介紹的。但是,為什麼他要寫出鰥居恥聖明這樣的句子呢。留心實事的朋友應該有所察覺了

政治敏感,具體托什麼,言什麼,我就不說了,只一句,眼中無b,心中要有點b數。大家自己領悟。

最後一個例子《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詩。古人的禮制,男人成婚年齡其實挺晚的,但事實上很多人很早就有老婆了。于謙寫這首詩時17歲。表面上看這寫的一首石灰的讚歌,實際上你用心揣摩還是可以發現詩人香草美人的良苦用心。這是一首表達寧願忍受慾火焚身也要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不花街柳巷,守身如玉的老處男的破舊貞節觀的詩。看不懂的自己揣摩。只能幫題主到此了。
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很淺顯的道理,你費盡唇舌向眾人宣講,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其實這也怪不得別人,要怪就怪自己講道理的方法不對頭——你的宣講沒能啟發眾人的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認識,道理再好也設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正是通過言在此意在彼的方式啟發思考,讓人們接受道理的寫作手法。唐代散文家柳宗元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蝜蝂記》,借蝜蝂攫取無厭諷刺當時拚命聚斂財富名望的人。讀文時只覺得這種小蟲可笑,有趣,掩卷深思,就覺得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何嘗不是如此。經過由物及人的思考,道理更加清晰,給人的印象也更深刻。如果作者不繞這個彎子,直接指斥人的愚蠢,可能文章就成了口無遮攔的罵街之作,沒人願看,道理還是那個道理,卻設人願聽。托物喻人的象徵手法,為人設計了一個梯度適宜的思考通道,讓人在思考後心悅誠服地接受道理。同時,這種方法可以把淺顯的道理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讓人深思,讓人警醒和牢記。

因為中國人骨子裡的含蓄(也可以說是迂腐吧)

最重要的話,最真實的心意,都是說不出口的。

那怎麼辦呢?

寄明月、托春風

我絕不說一句想你

我只會細細向你描述,這個夜晚,月有多涼風有多清,連徐徐開放的花兒也是如此可愛瑰麗。

只差一個你。

【例子暫時沒想到,以後再補。


不排除很多話不好直說


要不去問問古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