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為何在上述押韻二字句後喜用三字或四字句?


謝邀。這個格律特點在聲律上有反映。

題主也發現了,過片兩字短韻,在長調慢曲中較為常見。

按張炎的《謳曲指要》來說「破近六均慢八均」,八均即八韻。過片的換頭,即第四均後,第五均前。

同樣在《謳曲指要》中還有一句「大頭花拍居第五」,如果加上兩字短韻,等於在第五均拍上加了一截。對應的正是所謂「大頭花拍」。

—————————————進階分割線————————————————

當然這個花拍也不是隨便加的,不然也不必押韻。

之前我一直猜想這個二字短韻是樂曲重翻一遍,故換頭重按一次住字,起定調作用。

但今日和一位大佬討論,他出示了幾支唐樂譜,唐譜所反映的規律是這兩個字多歸屬上片,在延長音之後,彈絕之前。

由於唐譜沒有對應曲辭,所以無法看到其文本反映。

姜夔十七支俗字譜,不少調採用了過片短韻。無論從樂譜還是文字上,都歸在了下片第一句,與張炎「大頭花拍居第五」相合。這可能是唐宋制曲差異造成的。

詞句翻頁了,標紅對應的是「夜寒風細」「此地。宜有詞仙」

曲譜照應,曲辭未作押韻處理的只發現一例。可能是借韻殺。

和唐譜相似歸於上片的情況,僅發現一例,故無從看出是規律還是巧合:


謝邀,但跨界了,沒能力回答。

如今懂音律的大家不多了。

二字韻句的效果跟詞牌宮調的聯繫已經從文學跨到音樂領域。

主觀感受在此時多半會有錯覺。

題主後一個問題應該是錯覺,畢竟據我所查到的來看,五字句也很多。而三字、四字句在詞中本就是常見的句型。

把我查的東西放這做一下補充:

通過查詞牌,找到符合過片首句二字且入韻的長調慢曲(部分詞牌是有一些詞格符合)如下:

紫萸香慢、沁園春、高山流水、望南雲慢、憶舊遊慢、晝錦堂、彩雲歸、木蘭花慢、鳳蕭吟、玉簟涼、鳳凰台上憶吹簫、夜合花、瑤台第一層、行香子慢、雪梅香、滿庭芳、臨江仙慢、塞翁吟、浪淘沙慢、破陣樂、白薴、暮雲碧、笛家弄慢、秋思耗、罥馬索、無愁可解、角招、內家嬌、二郎神、金盞子、眉嫵、曲游春、石州慢、曲江秋、真珠簾、絳都春、定風波慢、念奴嬌、飛龍宴、鎖窗寒、催雪、丁香結、無悶、雙雙燕、春草碧、粉蝶兒慢、長亭怨慢、綠蓋舞風輕、暗香、黃鶯兒、劍器近、梅子黃時雨、步月、渡江雲、換巢鸞鳳(所查資料有限,而且找到也不仔細,姑且列這些。)

1. 以上詞牌中大多數都是柳永、周邦彥、姜夔 、吳文英、史達祖、高觀國、周密等精通音律的大家的自度曲或他們用其中的詞牌創作過名篇。

2. 以上詞牌有平韻,亦有仄韻,而以仄韻居多。

3. 以上詞牌注宮調的一半不到,這可能是我查找的資料不全所致。而註明宮調的則相對集中在正宮、中呂宮、仙呂宮,部分入雙調、越調。

最後放幾句《一生所愛》的歌詞,看到這個問題時腦子裡一閃而過,注意「苦海」「相親」的唱法:

苦海 翻起愛恨

在世間 難逃避命運

相親 竟不可 接近

或我應該 相信 是緣分


說的是句中韻吧……

詞中多有句中韻,人多不曉,不惟讀之可聽,而歌時最要叶韻應拍,不可以為閑字而不押。

這後面舉的例子是周邦彥的滿庭芳: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

其本身是從音律角度考慮的,事實上也只有極小一部分詞人(精通音律的周邦彥姜夔,熟悉伶優唱作的柳永等)能夠熟練駕馭這種形式……

過片時當承轉之間,上片尾未抒發的情感要在這裡稍作停頓,捲入下片即將愈演愈烈的抒情中,在這裡放一個短句,可以起到強調情態、改變節奏、提示下文的目的,這是文學與音樂領域共通的。此外,將首二字截斷,有時可使句中字數逐級遞增,有利於情感的漸強抒發。

(這在長調中尤其重要,能體現出遞進的層次感,否則讀起來都要累死)

而依據唱作的形式,在這裡分割語句的節奏,既可以緩解曲式相似帶來的審美疲勞,又能進行些許的變奏(不排除在此存在重複文句與模進的可能),為最終的抒情續一層鋪墊。

當然壞處是如果隔斷的位置不合理就斷氣了……好的「截斷」並不會截斷句意,如「嬋娟不語對愁眠」中「嬋娟」甚至就是句子的主語(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是主人公不語233),韻腳前後同氣連聲,也不是說斷就能斷的,技術含量高,因此也很難變成成規。

by the way,不一定是過片才會這樣做,如

盈盈。鬥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

向路傍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這絕對有模進)

最後效仿一下其他答主,舉一個極端而可能不是很恰當的栗子

羅朱中的aimer,全部以Aimer領起,可以聽一聽效果

分享歌詞:

Aimer, cest ce quy a dplus beau,

Aimer, cest monter si haut,

Et toucher les ailes des oiseaux, Aimer,

cest ce quy a dplus beau...

以及後面同樣利用句首的aimer展開變奏與和聲,我認為句中韻有這樣利用的理由……


詞與音樂關係密切。韻,可理解為拍。「詞以韻為拍,過變曲終,不妨多加拍也。」(《欽定詞譜》)是在過片處加拍的處理方法。《詞源》「近破六勻,慢八勻」 ,又「大頭花拍居第五」,第五勻即慢曲過片處,所謂大頭,即比較長的拍,這個地方宜加「花拍」。《碧雞漫志》「花拍,非其正也。」可以理解為多添的節拍。


不想引經據典搞一堆音樂考古,更何況我也不會。因為就一句話,中國詩詞的一切押韻都是為了好聽和吸引注意。尤其上半唱完,後半上來就突然押一下韻,這個警醒聽眾的效果是很好的。


我理解的是氣之使然,上片結束了,突然頓一下,是詞氣到了,順便也告訴你,該換片了呀。

其二,有些賦比興的興的遺風,短詞引起下文的一般就是大段抒情了。


『長調音節舒緩,過片另起用短韻和三字豆是承上啟下,有提醒作用!

短韻,三字豆稱花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