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是珠海普陀寺僧俗四衆弟子專修專弘的法門。在開山方丈上明下生大和尚的倡導下,普陀寺每日不間斷共修持誦大悲神咒,同時加持“大悲甘露水”與一切有緣大衆免費結緣。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誦〈大悲咒〉,還要懺悔和做善事──這兩件事也是很重要的。

比丘尼恆居法師 講於萬佛聖城大殿

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晚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我是恆居,今天輪到我在這裏和大家結法緣。

我們打觀音七已經進入第三天了。誦〈普門品〉,裏面提到“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爲什麼可以在大火中,火不可以燒到呢?所以今天就想以這個“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作爲一個主題。

在《楞嚴經》二十五聖中,觀世音菩薩是修耳根圓通,也稱作“如幻聞薰聞脩金剛三昧”。《楞嚴經》上說的三十二應、十四無畏,與《法華經》上說的有不同的地方。

《法華經》上說,是從菩薩的大悲心流露出來的;《楞嚴經》上說是從金剛大定顯現出來的,也就是金剛大定的功用。所以能成就三十二應化身,隨機赴感,千處祈求千處應,而且能任意遊諸國土,普度衆生,同登彼岸。所以《楞嚴經》上關於十四無畏的描述,每一條都聯繫到金剛三昧,而且着重指出這是三昧不可思議的功德所起的功用。

在“設入大火,火不能燒”這條,《楞嚴經》先分析觀世音菩薩,是旋轉緣外塵的妄執妄見,然後返歸自性的真知真見。見覺屬於火,就是反妄歸真;它裏面見覺的火熄掉了,世間的外火就不能危害,以這個功能起徳用,加被衆生。所以,諸衆生若入大火之中,只要一心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不會被火燒。

我另外再講一個跟火有關係的故事。在佛在世時,有一次文殊師利菩薩對大衆宣講大乘空意,他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當時有兩百位比丘,以爲他是在錯亂說,於是就舍佛而去了。

文殊師利菩薩就在途中,用神通化作大火;比丘們想以神足在空中跳過去,結果看到上面有鐵網,而生大恐怖;再回頭看,祇樹園的途中,遍地佈滿金蓮花,因此比丘就到佛的地方,告訴所看到的情況。佛就對比丘們說,“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你們這些比丘,都墮在見網上面,想度鐵網,亦無有是處。這個愛見,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都是從妄想生的,沒有一個所,也沒有一個我所。”兩百比丘聽到佛的教導,遺漏永盡,都成了阿羅漢。

由以上所說的,觀世音菩薩,他已經把裏面見覺的火熄掉了,所以世間的外火不能傷害;以這個功能起徳用,加被於衆生。所以諸衆生如果遇到火災的話,在大火之中,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不會被火所燒傷。

佛同樣對比丘說,“你們的內火沒有盡,想度外火,無有是處”;由這個可以知道,我們裏面的瞋火沒有除去,想教化他人也是無有是處。

有時候也許你會發現,跟一個脾氣很大的人說話,總覺得渾身不舒服;尤其他正在發大脾氣的時候,你會覺得簡直好像在大火坑裏面被火燒了。以此類推,我們的貪瞋癡如果沒有除去,想要教化衆生也是很難,無有是處。所以呢,我們應該向觀世音菩薩學習,迴光返照,把我們的貪瞋癡都除掉,纔可以教化衆生。在這裏講一個真實的公案。

在清朝時,有位名叫蔡思襄的人,委託朋友幫他租一個民房,作爲官署辦公的地方。那間房間四周沒有圍牆,而且與民宅是相連接的。忽然有一天,鄰居失火了;每一家都在搶救雜物,唯有這位蔡思襄安住不動。他的僕人懇求他出去避避火災,他都不顧;等到火燒到時,竟然越過他的官署,再燒了好幾家,火才熄滅。

有人問他是不是有什麼法術啊?他說我只是虔誠地誦〈大悲咒〉。有人就說,神咒固然很靈驗,但是萬一沒有感應,你豈不是白白地喪生了?

他說,“我家歷代都是誦持〈大悲咒〉,而且都脫離刀兵、水災、火災及那些危險的災難。這種感應的事蹟數不過來那麼多。到我的時候,已經誦持二十年了,凡遇到急難都有感通。在乾隆年間,我居住在京城,南邊鄰居起火,剛好遇到刮南風,火勢非常猛烈迅速,即使想離開都來不及,所以就誦〈大悲咒〉一遍。還沒有誦完,風就轉向了,反方向折回去,只有我家沒有燒到。所以我深知,這個咒有諸神在護衛着,可以轉危難。如果不是信得很真誠,怎敢輕易地冒生命的危險,而陷入危險中呢?但是,誦咒還要懺悔以前的過錯,而且要儘量做善事。每天早晚虔誠地誦持五或者七遍;這樣有所求,無不遂意的。”

大家聽了這個故事感想如何?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如果遇到火災,一定驚慌失措,逃命要緊,怎麼還會安住不動呢?他之所以安住不動,表示他對觀世音菩薩和〈大悲咒〉非常有信心,才能如此,普通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就算你一天持一百零八遍的〈大悲咒〉,乃至於數百遍,當遇到火災的時候,還是逃命要緊:這是在於信心的足與不足。

這位蔡居士還提到,誦咒還要懺悔和做善事──這兩件事也是很重要的。懺悔可以說是去惡,也就是把瓶子裏面的毒水清除乾淨了,才能裝甘露水;這樣子持咒更加靈驗。做善事呢,就是增加你的善功德;這樣子持咒更能增加咒的功力。因爲這位蔡居士每天早晚只虔誠地誦五遍到七遍,他並不貪多,而重於真誠。而我們一般人往往會貪着於數量,以爲越多越好,反而忽略了至誠心;即使在誦持的時候,仍然是妄想紛飛。這樣子誦持的話,即使一天誦百遍千遍,也是在數數數量而已。

所以我們持〈大悲咒〉呢,應該是重質不重量;不是重量不重質。而且,我們應該反省,我們每天在道場的修行是不是跟這位居士一樣,有懺悔心,有善心,有真誠心,還有信心。他這四種心,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的;這樣的修持才能真正地和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

還有兩分鐘,我可以再講一個。慈雲懺主在蓋天竺寺的時候,有數百間;每架一個圓木,就必須誦〈大悲咒〉七遍。後來經過三次的火災,火都自己熄滅了。

或許我們以後蓋大雄寶殿的時候,也可以效仿這個方式;遇到火災,都可以自動熄滅。阿彌陀佛!

【編注】恭錄自“萬佛聖城中文官網”之“法語繽紛”單元

編輯聲明:普陀寺每天所發佈的一切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圖文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處理。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