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大三,月生活费2k左右但是经常不够花。是否我应该把钱花在学习(报班、买有用的书)上而不是衣服、化妆品上?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提了这么久的问题15天前突然间多了这么多回答,现在本人已经找到答案了,反正我也不算是那种喜欢打扮的女生,该吃吃该喝喝,钱不够找爸妈要,反正爸妈养得起。此问题本人已不再关注。感谢各位回答。


当你年纪越来越大时,你就会明白人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创造和破坏,消费是不能真正给人带来幸福的。但这一点必须要你自然而然的领悟,而不是强行灌输到你的脑袋中。所以嘛,如果现在消费真的让你快乐的话,也没必要非忍著憋著,当然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管是什么主义还是什么反主义,可以当成理想,但不能当成人生的教条。


这个。。。先泼个冷水啊,目前的消费主义风潮已经不光光是衣服消费品了,早就发散到了教育培训、投资理财、加盟开店创业这样的领域了。现在的消费主义不叫消费主义,叫做提升自己。

认识几个小朋友,月薪万把块钱,今年光培训买证就花了3-4万。这些证的特征都是冠以了这两年比较新兴的概念,都号称可以在上市或者拉投资的时候作为人才证明,都是有国外标准,都是短时间培训结业就可拿证,费用都不低。

我见识短浅,也不知道这个证真的还是假的。毕竟和MBA比起来,这证似乎也不是很贵。

培训、借贷、创业、加盟都是一种商业模式,都是消费,没有孰高孰低。

所以,消费本身不是问题,作为一个现代人,通过金钱这个工具换取陌生人的帮助,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的温情。我们肯定都不想回到计划分配,凭票领取,营业员比税务局还狠,走到哪里都毫无服务可言的年代。

但是,消费本身虽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消费本身也不解决社会复杂、人生痛苦这个大问题。

什么叫做社会复杂性,就是社会上有许多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

什么叫做人生痛苦,就是人生八苦无人可逃,甚至包括大家说的抵抗消费主义的良药之一创造,也是痛苦的。

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沉迷于毒品,甚至疯狂了。

社会只要存在,就有分配的矛盾。我们只要活著,就有痛苦的风险。

消费是一个镇痛剂,但是他不解决这类问题。你可以消费,但是你要明白他不解决这类问题。

而人生的痛苦,有许多你根本无法解决,你只能受著。

你得一边消费一边准备好,你有受著的那一天。

逃不掉,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节节败退的。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会虚弱,会迟钝,会愚蠢——而且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希望飞来横祸,英年早逝,在生命的巅峰自我了断。

我们往往是下坡路走的都喘不过气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们走了那么远的下坡路。

这个受著,逃不掉。

你不要妄图用今天的钱,逃避掉明天的这个受著。

你甚至不能用今天的创造,逃避掉明天的这个受著。

所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因为消费这个镇痛得存在,自己作死,让明天得受著来了更早一点。

自然规律,躲不掉了,算天灾吧。但不要因为有这个天灾,自己又以为镇痛剂能治病,就活活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人祸了。

在自然规律面前,大家强弱都差不多,你找不到任何一个人,能帮你抵抗天灾。再多人吹捧你,鼓励你,羡慕你,爱你,天灾面前,烟消云散,你只能自己受著。

没有人,会为你的自然规律买单的。

因为大家一样弱鸡。

你今天不疼,有可能是你健康,也有可能是你有镇痛剂。

你还年轻,概率上来说还没到有顺风湿草鞋的日子,所以今天不疼的时候,你可以时不时地不给自己打镇痛剂,有意识少打镇痛剂。

看看自己能不能享受没有镇痛剂的日子。

其实吧,我特别希望自己有个消费主义的死法,就好像闻香识女人里的艾尔帕西诺一样,坐头等舱,喝香槟(恩我是中国人,还得加茅台和五粮液吧),和别人跳舞,有小帅哥为我跳脱衣舞还啪啪啪,然后呢,还有无痛安乐死。

消费主义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我希望消费主义能够解决我。

在我不想被解决的那一天之前,我可以偶然麻醉我一下,能清醒,就尽量清醒的活著,嬉皮笑脸地面对人生的幸福以及无奈。


人人都喜欢精美的东西,虽然我经常写文章批评消费主义,但是很显然,我也不能免俗,我也喜欢精美的东西。

我喜欢养淡水鱼虾,玩儿草缸,经常研究造景,有时间还会去花鸟鱼市逛逛,不过我一直是在干看,一分钱也没花过,这些小玩意算什么,等我发了财,找个日本师傅做一个几十方的大缸,养它三五条巨骨舌鱼。

我喜欢精美的摆件,看见漂亮的珠光宝气的玩意儿就走不动路,不过我也是一直在干看,一分钱也没花过,这些大路货算什么,等我发了财,买它几颗法贝热的彩蛋,搁家门口当钥匙盒儿用。真的,连具体买哪几颗我都研究好了,就等发财了。

我喜欢研究家里怎么做软装,不过一幅画儿也没买,我们家墙上挂的第一幅画,如果不是鲁本斯的给他姑娘画的那画像,算我没出息。

老有人劝我去海南过年,我说赶著高峰期挤飞机,来来回回累死了,等我以后在港岛有了游艇,过年的时候开到海南去再说,在此之前我就不去海南过年了。

我还喜欢玩儿乐高,不过也是看得多买得少,最近看上霍格沃茨城堡,也就小几千块钱,咱也不是买不起,问题是买了往哪儿搁呢?我都想好了,以后我们家在二环里有一个五进的四合院儿,第三进左厢房是乐高陈列室,专门的玻璃罩子、射灯,就是摆乐高的。在我找到合适的四合院儿之前,我暂时应该就不考虑买霍格沃兹城堡了。

义大利的名牌衣服?专柜里摆来卖的也好意思穿?在家族负担得起专门的裁缝之前,就先牛仔裤文化衫凑合凑合吧。

苹果的最新手机?你手机再高级,号码不也十一位么,什么时候等你们家电话号码变成四位了,什么时候再琢磨这些有的没的吧。

喝的什么小罐茶?我这个人比较朴素,早就看中福建一座茶山,自己家茶园里炒出来的茶,拿尼龙袋子装著也乐意喝,别人家茶园里的东西,管它三块钱一斤的散茶跟几千块钱一斤装小罐子里的,都没多大意思。

吃的什么法国大餐?你能搞清楚产这个鱼子酱的鱼是哪个池子里养出来的、长什么样、有什么样的鱼生故事,这叫法国大餐,从此往标准下数,其它所有饭店档次等同于路边摊,在同等档次下,我选择吃比较实惠的路边摊。

要学会延迟满足,不要为廉价的大众消费品浪费青春,浪费时间。大众喜欢的那些个乌七八糟的玩意儿,都太低端了,何不攒攒钱,等有了钱买个好点儿的呢?

按消费主义的洗脑文说,那就是:德国的锅碗瓢盆,才几千块钱一件,用几年不合适也就扔了,咱们要追求品质,要对自己好一点,攒钱买个雍正珐琅山水碗,能使唤一辈子。男孩/女孩,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只有自己把自己当成王子/公主,别人才能高看你一眼。王子和公主,怎么能没有雍正珐琅山水碗呢?所以好好努力工作吧,不要委屈自己在那些大路货上。

中二病,专治消费主义。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第一步是认清世界拥有超级复杂的维度。

第二步是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在哪些维度上取得成就。

第三步是放弃相对估值体系(取悦/征服他人),早日建立绝对估值体系(取悦/征服自己)。

消费主义的危害在于消费这个维度是很大程度被商家所定义的,很多标准从开始就是不友好的。

普通人永远无法满足这个维度的标准,总有信息源会有意无意告诉你还有更好(贵)的。

假如深陷其中也算某种程度的无间地狱吧。

另外对抗消费主义的重点绝对不是经济实力,而是建立起足以对抗消费主义的内心世界。

任何试图利用外部符号对抗外部符号的尝试,最终只会导致类似从拜物教转投拜金教的变化。


劝一个人不熬夜的方法不是告诉他熬夜对身体有多大的坏处,而是告诉他他明天满课(要上班)。

更有效的方法是告诉他,明天要考试(老总要视察)。

同理,消费主义会盛兴的原因不是它宣扬的花钱有多爽——这个谁都知道,而是它不会重点提到的。

「钱从哪来?钱花光以后怎么办?」

第一层洗脑——省,挨饿

这一层算不上洗脑,严格意义来讲算是灌输一种消费观——省钱去买这些东西是值得的,这些东西会带给你快乐。钱花光了少吃点一些就好了,多买些化妆品,衣服,包包才是正经事。

第二层洗脑——要,父母

没钱找父母要啊,父母的钱以后不都是你的?这些钱对你来说很多,对你父母来说九牛一毛啦。你父母不给你买?你就找借口说没钱吃饭了,你是亲生的,他们不可能不给你钱的。

第三层洗脑——要,男朋友

男人给女人花钱天经地义,他不给你花钱就是不爱你!

(这层不多说了)

第四层洗脑——借,老公还。

每一个消费主义的的故事结尾,二十七八岁的女主,在享受过美好生活后,总会有个有车有房,爱她宠她,不在意她花钱的男人等著她。

就像灰姑娘的故事一样——仙女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马夫,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玻璃)鞋给灰姑娘穿上。

可魔法只会持续到十二点,十二点过后,老鼠还是老鼠,南瓜还是南瓜,灰姑娘还是那个满身灰尘的小女孩——如果没有被王子爱上。

可哪有那么多的王子呢?

童话的结尾灰姑娘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现实的结尾灰姑娘只会因为偷跑出去被继母和两个姐姐狠狠的修理一顿。

挨饿久了会得胃病。

像男朋友要钱要的多了男朋友会跑。

父母倒是可能会一直爱你,可他们的钱也不是源源不断的。

更重要的是,你没办法确定你是会光鲜亮丽的遇到你的王子,还是会在接近三十岁的时候踏入相亲市场面对三姑六婆的挑挑捡捡。

这就是消费主义掩盖的东西。

最后送上我喜欢的一句话

人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有人在替你承受风雨罢了。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