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玄宗皇帝始設“太公尚父廟”,在此供奉周朝開國名臣呂尚(姜子牙);隨後又從歷代名將中選出十位佼佼者配享,稱之爲“十哲”。

29年後,也就是公元760年,此時唐帝國正處於“安史之亂”中,玄宗之子肅宗,爲激發軍民的尚武精神,將呂尚尊封爲“武成王”,與“文宣王”孔子享同等級別的祭禮。

從此,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爲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又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是爲“從祀”(新增人員,詳見下面的附表)。

自此,“武廟”開始興盛,將士出征沙場前,多來此祈願武運昌隆。

唐肅宗所選出的這十一顆“將星”,大名皆如雷貫耳,但是,細看這十一人的身份,其中較爲純粹武將出身的卻不多。

尤其是漢朝的張良,他一生中作爲將領帶兵打仗的經歷寥寥無幾,且戰功乏善可陳,單論他身爲武將的“業務水平”,或許還不如秦軍的一個龍套將領,但他在武廟中的地位,卻僅次於主神呂尚,被奉爲亞聖。

究其原因,還得從入選武廟的標準來分析。

通過張良、諸葛亮、田穰苴等人的經歷與身份,便不難看出,想要獲得武廟的主席位,個人武勇並不是很重要;主要的評判標準,是看此人的戰略思想高度、統帥能力,以及對於主君、國家的重要程度。

在軍事身份上,此人應該是“戰略軍事家”屬性,大於“戰術軍事家”屬性;如孫武、吳起這般,能夠二者結合的則更上一等。

“戰略軍事家”的特點,便是他們的“業績考覈”,標準與國家整體興衰掛鉤,所以,他們在用兵時,必須從全局出發思考策略——戰前、戰中、戰後三個維度皆需涵蓋;與外國的政治交往、軍隊的編制設計,也是他們的分內之事。這與貪圖一城一池之功的普通將領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簡單來說,“武廟十哲”是“王佐武臣榜”,而非“武勇名將榜”所以,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開漢四百年的張子房,位居武廟主、次二席是毫無爭議的。

而以武勇蓋世聞名的關羽、張遼等武將,論戰略水平,與上述諸人相比就要遜色不少,故未能進入“配享”名單,只以“從祀”的身份位列於武廟殿外廡間。

唐朝所列的“武廟十哲”名單,到了宋代開始發生變動。

宋建國之初(公元963年),太祖趙匡胤來到武廟巡視,遍觀廟中供奉的名臣武將後,突然對其中一些人很不爽,尤其是被列於正殿、身爲“十哲”之一的秦武安君——白起。

趙匡胤舉起手杖,直戳白起的畫像喝道:“這傢伙坑殺已投降的士兵,如此劣跡,也配被供奉在這裏!”

言畢,他便讓人撤去白起神位,自此降格爲殿外廡間從祀。

這還沒完,不久,趙匡胤下令,對現有的武廟祭祀武將進行篩查,只有“功業始終無瑕者”纔可留下。

於是,“武廟大清洗”開始了——“十哲”中,除白起外,吳起因“殺妻求將,名聲不佳”,韓信因“功高震主,屢屢造次”,也被撤出主殿。

從祀武將中,周亞夫、鄧艾、關羽、張飛等二十餘人被清退,主要原因是這些人“未得善終”。

具體變動如下:

清退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漢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樑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22人。

擢升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劉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後梁葛從周;後唐周德威、符存審23人。

君王設武廟,除了祭祀先賢外,很重要的一層用意,就是要爲自己手下的臣子們樹立模仿的榜樣。理想狀態下,他們希望自己的臣子有能力、人品好、又忠心,那麼自然要將歷史上符合這些特質的名將高高供起,讓臣子們與之靠齊。

而與之相背的人,則要速速清退。所以趙匡胤會討厭“玩得太過火”的白起,也不喜歡個性過於強烈的韓信、吳起。

另外,還有個不得不提的人,那就是孫武的“同事”伍子胥。他的能力、功績絕不會低於位列“十哲”的孫、吳之下,但他連從祀的名單都沒進去,原因就在他的“反骨”——

先事楚,楚王無道殺我父兄,那我便帶外國之兵滅楚,掘你的墓,鞭屍三百泄憤;後事吳,助成功業,吳王卻開始不聽忠言,反要我死,好,那我死後要將眼珠置於吳國城門上,看着你滅亡!

這樣的人,即使能力再強,也沒有哪個君王敢鼓勵臣子去效仿。

趙匡胤“武廟大清洗”後,又過了160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趙佶也調整了一次武廟祭祀名單,最終確定歷代名將72人,分成殿上11人,兩廡61人,後人統將其稱爲“武廟七十二子”。

這時的“十哲”中,張良被單獨列出,伴於姜子牙身旁;韓信重新歸隊;另外三個空缺,由齊相國管仲、越相國范蠡、唐汾陽郡王郭子儀補入。

具體名單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張良,陪伴在姜太公旁邊。

配享於殿上:共10人。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從祀於殿外廡間:共62人。

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人等29人。

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等33人。

到了元代,武廟的從祀規模被大幅縮減,主要祭祀的名將人數又漸漸恢復到了最初的“武廟十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