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Beyond 校友分享录 -

在名校申请的激烈竞争中,“背景”永远是个让大家牵肠挂肚的话题:

big name实习,GPA,语言成绩,牛推…到底哪个更重要?对于那些需要数理背景的项目,文科生可能拼得过理科生吗?

Zhou当年申请时一度为这些问题焦虑得不要不要的,今天,她把曾让自己“刷新认知”的一手信息享给你,希望对同样有背景顾虑,或者正在规划实习的你有帮助!

分享人:Zhou,复旦法语系

2016 Fall HEC(巴黎高商)录取

一开始做申请时,我有个万年绕不过去的心结:我的专业背景。一直觉得:我一个学语言的人,怎么可能在商科申请的激烈竞争中有获胜的机会啊!

当时真的,信心低到了极点,甚至玻璃心到看到有商科申请人是理工科、经管背景,就心痛到无法呼吸。。。

后来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去联系了MIT Sloan(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AO(Admission Officer,招生官),且去了他们在上海璞丽酒店的Breakfast 见面会,一口气把自己最担心的录取问题都向招生官打听了一遍,才发现,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我问了招生官他们的录取标准是怎样的。AO很坦率地说,有两个评估模型,会综合衡量申请者的competency(竞争力)

1、DS Model

Demonstrated Success, 就是我们所说的硬背景:Test scores,GPA,Internship等等。

MIT很看重申请者的Past Experience, 因为他们会从申请者过去做的事判断:他们未来能不能在MIT的项目中成功,他们能给MIT带来什么,他们和MIT是不是fit等等。

2、Personal Attributes

个人特质,就是我们说的软实力,包括:Leadership,Teamwork Capacity,Innovative Spirit等等。

这些都会呈现在Essay中。

对于这两个模型,AO明确说:MIT希望找到的是和自己相称 (“Fit”) 的申请者,而不一定是背景最强的申请者。这两个Model五五开,不是硬背景占的比例更大。对于这两个模型,我又问了一细节,弄清楚了这样6个疑问:

我问招生官:像我这种Humanities背景(法语专业)的,是不是相比于学理工科的(比如Coding Genius什么的)同学会有劣势

招生官明确回答说:没有。

对Quantitative background的要求目的在于,Program的课程需要一定的数理能力。所以,招生官出发点是:

考察申请者有没有足够的数理能力来学他们的课程,而不是要挑选计算机数学天才。

他们举例说明:从录取背景看,2016届录了Math and Science背景占26%,其中CS背景的实际上只有2.5%。实际上文理科的比例甚至已经比较相当。

从毕业去向看,MIT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布很平均,各个行业的都有,如同申请者非常diverse的background。真正继续从事Quantitative Analysis的只占到4.9%

△ MIT MFin 2018届学生背景。比起2016届,其中math and science背景大幅提升到47%。http://mitsloan.mit.edu/mfin/apply/class-profile/

所以MFin(Master of Finance,金融)项目和MFE(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金融工程)还是有本质区别,MFin对数理背景要求没那么高,当然这不妨碍他们招收数理背景非常强的学生——这点实际上和MIT是理工科院校有一定关系,并不是说Mfin项目就要求学生是数理天才。

招生官Tips:

像我这种文科背景的,如果有上过数学啊编程什么的课程,当然更加好,自学也可以,但是需要在Essay和Optional Essay里Highlight一下你学过哪些数理课程,方便他们判断你可不可以完成他们的课程。

招生官表示,录取过程中,每一份申请材料都会被非常仔细地阅读,并不是先看硬背景刷人,然后才看Essay。

对于背景,申请者并不是一定有个perfect background,样样都好,但是你必须要有突出的地方来offset你的劣势举个例子,比如你GPA不高,但是你有很高的GMAT,那也是可以的。

由此我理解到,申请MIT的学生背景普遍非常强,所以容易给人造成“MIT只要完美的学生”的那种印象。

但站在招生官的视角,他们只是用两个Model寻找最 competitive的申请者,并不必然就prefer背景硬的,只是那些最competitive的最后被录的同学,恰好硬背景也很厉害。

比如,以2016学年录取者数据为例:

GPA3.7+,GMAT 平均730左右;但是GMAT的Range很大,690-770,Quant 49-51,Verbal 34-43

GRE的Range也很大,Quant 163-170,Verbal 152-164(突然想到我Verbal是44,比最高分还高了一分也是醉了-然而高一分并没有任何实在的用处)。

所以神校并不necessarily是高分控啦~感觉美国的学校还是很不唯分数论的。

△ MIT MFin 2018届取者分数。可以看出range依然较宽~http://mitsloan.mit.edu/mfin/apply/class-profile/

招生官表示,就是通过对我们做过的事情的考察来推理申请人有没有能力在future成功——尤其需要强调,你是如何一步步取得某个成果的——过程的重要性大于结果,从这个过程中可以interpret你的Personal Attributes(也就是第二个Model)

所以,我们必须深深挖掘自己的过往经历,并且在文书中展示充分。

招生官特别强调,虽然Big name看上去可能会更吸引人,但是他们重点看的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

你担任的角色;你产生的影响力(impact),这个词他们强调了好几次),而不是title。

甚至你的 推荐信也完全不是说title响的推荐人就更有优势,关键是借助推荐人眼中,看到申请者体现出的个人素质。

另外我也问过:非金融背景的实习经历有用么?

招生官表示,如果internship横跨不同行业职位,没有关系,并不一定都要和Finance相关。他们看的是硬件条件和文书材料所呈现的整一个connected的story,而不是工作内容表面是否直接相关。

所以,申请中只要展现出这些经历和你申请Mfin的motivation 以及Mfin能够带给你什么,它们与你的职业选择的关系等就可以。

从招生官回答来看,MIT MFin非常非常看中的申请者个人素质是合作能力(这点和其他一些著名商学院不谋而合,记得DUKE也是=。=)

招生官解释说:因为他们的课程好多都是Team based,比起“单打独斗”的experience,他们更prefer teamwork,非常希望申请者有足够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所以,申请中如果能展现出团队中的leadership quality当然更加分了。

我申请的那年,Mfin项目不需要英语成绩,只需要GMAT。招生官说,申请者的英语能力会在面试中考察。

虽然其他学校应该还是需要TOFEL雅思之类的英语成绩,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也反映了一种趋势:分数只要reasonable就可以,达到基本要求后刷分完全没有意义。

我感觉,对于那些对分数没有明确规定的项目,没有必要刷分。其实你 110+对招生官来说和100+并没有什么区别,在面试中能流畅沟通,已经说明你的英语能力了(不过英国貌似还是比较看重这个,因为有明确的分数线规定。)

为了刷高分考N次托福雅思什么的,有这个时间不如花在提升整体竞争力上。

ps:话说后来,很多人来问我“我gmat XX分,gpaXX blabla,你觉得我能申到XX学校嘛”

这个时候我都会有本能的反感~“硬背景定论”的思维定式被潜移默化地慢慢改变,可以说是自己做申请的5个多月来最大的收获了。

1999年成立于芝加哥,一定是你见过最有经验的DIY留学申请辅导机构。最擅长帮你挖掘优势、解决迷茫。8000+小伙伴的成长体验分享,要看看吗?

地址:

BeBeyond上海 徐汇区漕溪北路18号实业大厦8C(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8号口。美罗城对面)

BeBeyond北京 海淀区五道口优胜大厦C座1510 (地铁13号线五道口站B口)

如果你对我们感兴趣:

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号 BBYer1314 或 BeBeyond1999

或拨打客服电话021-64228530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