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上映,毁誉参半,感觉骂的人占多数,但是《花样年华》《洛丽塔》这样的电影不也是有出轨甚至娈童的情节吗?为什么这样的电影却被奉为经典呢?

《英国病人》《钢琴课》「毁三观」?豆瓣短评里的道德景观与现实焦虑


虽然我不太清楚「三观」到底指的是哪三观,暂且将它解释为「价值系统」吧。所谓价值系统,我以为就是将社会的和个人所尊崇的「价值」做个排序。这是最简单最直接审视「价值观」的方法。

比如一个儒家士大夫的价值系统可以排序为:天下社稷&>天子&>家庭&>父&>子&>妻,这个序列可能还可以加入其他元素,而士大夫本人应该很容易地将它们放入这个体系中,比如商业应该在诗书之后,而「情」可能则在「义」之后。

很明显,这种排序和古希腊、中世纪欧洲、20世纪苏联会非常不一样。

而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会建立在这种价值体系中。伊利亚特和仲夏夜之梦,三国演义和罪与罚是不可能享有相同的价值系统的。

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价值系统,既然如此,那么可以几乎肯定地说,任何一个文艺作品都会和它们的任何一个读者在价值系统上有落差。如果我们期待时代和地区相近的作品和读者价值观相似的话,那么这个距离越大,则价值观就会越来越远。

所以,如果我们将文艺作品的价值系统作为我们选择它们的标准的话,我们篮子里应该不会剩下几个苹果。这还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如果这种选择变为社会整体的指标,我们就会回到焚书坑儒、宗教裁判所、和希特勒的腐朽文艺展。

但就算其「三观」和我们不同,关注和研究文艺作品的价值系统还是很有趣的。只不过好的作者通常会巧妙和惊为天人地掩饰他真正的「价值观」,而且文学作品通常想表达的并不是一种或一套观念(即使这套观念可能在背后限制著作者)。相反,大部分作品往往是在拆解、反抗和揶揄现有的价值系统,虽然它们并不像某些宣言一样致力于建立新的价值系统,但它们对建立价值系统所做出的贡献是难以磨灭的。

但同时,分析作品所依赖或者制约的价值系统是我们理解作品和欣赏作品的一个钥匙。作为价值系统,不管离我们有多远,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的衍生物,而不管它们多残酷或者多不公平,它们都是人类各种性格和状态的结果。理解这些价值系统可以使我们更了解不同文化和我们自己。


伟大的作品不会被三观所束缚,浅薄的文艺才会被一句三观给套死。

一部小说的精髓就在于它的风格和结构,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这是《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说的。他这话说得比较偏激,但他也不是反感在小说里传播思想,也就是三观,只不过,艺术性才是第一位的。

鲁迅后期思想越来越左,竭力走群众文学的路线,他的文艺观可以说跟纳博科夫之流相反。但鲁迅与其他把作品写得像宣传口号的左翼文人不同,他主张小说还是要讲究技巧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些小说,写成宣传口号岂不是更简单?但因为这是小说,鲁迅就要从艺术上苦心经营,才有那种艺术感染力和一个个经典的形象。

所以不论三观正不正的作品,如果你要欣赏,首先就应该看它的艺术性。艺术性失败,管它三观正不正,都是失败的作品。其次你才看它的三观,而如果一部作品浅薄得只剩下三观了,那一定是失败的。

所以说《后来的我们》这部三流电影能拍得有《钢琴教师》《午夜巴塞罗那》那样经典,也就不会全网在喷它。

可是,话又说回来,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会写三观特歪的作品,因为他对自身,对社会,对人类,对世界,有足够深的思考,对他人有足够多的感受和理解,所以他写出来的作品,不会反人类。你看看当年被人视为淫书的《洛丽塔》,又有多少黄色段子了?比大叔配小萝莉这种三观讨论更应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透露出的人生的荒谬无常、情欲的甜蜜和折磨,以及作者在戏谑嘲弄之余对书中人物的悲悯。《安娜卡列宁娜》写了安娜的出轨,可是人家托尔斯泰还安排了列文的精神追求之旅。至于《金瓶梅》,那句被说烂的话,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至于区分书中人物三观和作者三观的,这个不必多言了。还有对某些特定时代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宽容,看《源氏物语》如果一味批判光源氏是渣男,那就没意思了。


我其实也一直在纠结这个

许多非常棒的作品 如果拿普通的三观来说完全就是渣男渣女的故事、乱伦(明清小说非常多) 等等 还有一些引导不好的风气 为什么文艺作品会有这种问题?

后来 我想如果一部作品我们只看到了这一部分 那么说明我们的品味是失败的 如果一部作品只有这一部分 那么说明这部作品只能算作娱乐调侃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也许跑题了 将就看看吧~


这个问题问得好。对于三观尚未成型的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来说,我认为还是需要阅读三观较正的文艺作品,否则很容易被带偏。对于三观成型、心智成熟,不会动不动被颠覆三观的人来说,阅读范围大可以放宽。正如王小波所说,不能把成年人当小孩子看待。

那么为什么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可以看三观不正的文艺作品、甚至应该找一些三观不正的作品来看呢?我有如下看法:

1.成年人有判断能力,可以自我纠正,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甚至批判性对待文艺作品中三观不正的地方,把它当做反面教员。

2.所谓三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著时代的变化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一夫一妻制、种族平等、虐恋、LGBT等,不同时代的道德标准有巨大不同,但经典文艺作品总有超越一时一地的三观而值得永恒流传的地方。

3.高超的文艺作品常常会故意刺探社会价值观的边界,这是艺术的一种冒险本性。借由刺探三观边界,艺术作品可以寻找到重大的命题,找到批判社会的角度,发现人类的痛苦,更好地探讨人类的灵魂。例如电影《大逃杀》、《感官世界》、金基德的很多电影,你不能否认它们在三观特别的情况下仍然有高明的艺术价值,而且其高明的艺术价值往往来自三观特别。

总之,想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欣赏者,既要看传统经典作品,还必须要特别关注三观独特的文艺作品。

我国影视文艺主要问题就是广电总菊封杀了所谓三观不正、不符合XXXXXX价值观的作品,导致文艺作品难以刺探社会边界,失去了很多力量和锐度。


当然要啊

不然三观不正你还也非得被动接受不成?

但这里有个问题

你通过啥程序来判断其三观正不正的

可以不权威(唯权威的话相当于促成权威垄断了反而可能不利于客观性)但必须逻辑没毛病依据真实可靠

所以先养成一个开放的观念吧。

至少不能因为主观不能接受就去给人家定性。

在不同的观念、知识底子下看同一个作品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会看到不一样的信息。

所以可以考虑,与其批判作品,不如批判自己。

当然了作品在自身前后逻辑上的问题,随便去批判的,这是起码要做好的东西。作品作为艺术的价值的话,有能力(知识眼界等)的话批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